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如何构建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体系?专家有话说--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0-18  浏览次数:127
核心提示:如何构建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体系?专家有话说--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如何构建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体系?专家有话说

2016-10-18 邢海峰 

 

 

 


海绵城市规划是以建成海绵城市为目标,吸收、借鉴、运用低影响开发、生态城市等相关理念、技术和方法,对城市排水防涝、城市水污染防治等多重技术进行集成,进而在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的应用。作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蓝图和公共政策,海绵城市规划能否实施及其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能否实现。

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绩效有明确的要求。纲要提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本底,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同时,纲要还提出“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优化生态空间管控格局,划定汇水分区,明确雨水径流控制目标和建设任务”。这些目标和要求的落实需要通过海绵城市规划来实现。

一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法定规划中的专项内容编制出来后能否顺利实施、实施后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对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至关重要,否则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后可能会打水漂,劳而无功。定期开展规划建设绩效评估,可以及时掌握规划的实施情况、发现影响规划实施绩效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保证海绵城市建设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有序建设。但海绵城市作为一项全新理念下的新工作,对于如何开展规划建设绩效评价,目前尚没有成熟的经验和评价技术方法。结合海绵城市工作的特点和国家相关要求,笔者认为需要基于以下3个方面来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首先,要以促进实现系统性和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多重目标来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以雨水为主要对象但涉及城市水系、道路、园林绿化等多个系统的综合性工程,以分散的单个项目的建成与否作为判断标准而不考虑建成后的实际效果和连片效应,是很难综合评价海绵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同时,海绵城市涵盖了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和水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建设目标,是一个全过程的治理工程,需要体现“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技术路线。因此,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统筹兼顾多方面的目标要求,既要体现综合性和系统性,避免以点代面,甚至出现小环境改善而大环境遭受破坏的结果,还要避免因过度复杂和成本过高而不具备操作性。就目前具备的条件而言,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应当力求简单易行,最好可量化,定性的以有无为标准,减少主观判断内容。


 
其次,要根据具体不同考核对象来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

根据评价主体和考核对象,可以分为区域级(国家、省)、地方(市县)级以及项目级,其绩效评价的侧重点和指标有所不同。其中,区域级主要是从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和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等方面来评价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绩效,更侧重于从宏观、国家和省等区域层面的规划来实施绩效考核,主要基于国家和区域宏观建设目标来设定,关注的是海绵项目实施整体效果以及国家财政奖补资金在用于规划实施方面的使用效率,其绩效评价指标要综合、数量精而少、具有普适性。地方级则既要综合评价城市总体规划(包括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还要评价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有关海绵城市的相关内容,较国家级要更详尽全面;对于海绵设施项目,如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辖区内的水系治理与生态修复等,主要是地方政府对承建、承运单位建设绩效的评价,目前重点是对以PPP模式打包的海绵城市项目的绩效评价。可根据不同项目的功能具体设定相应的功能和质量要求,其中项目的场地设计和工程设计方案对上位规划和规划许可的规划条件的落实情况的评价是重点。此外,还应当包括已经完成建设并处于运行状态的海绵项目和设施系统在运行一定时间后进行的评价,保证海绵城市规划实施后的效果能够长期持续保持。


 
最后,要因地制宜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绩效评价体系。

海绵城市受地域差异化影响很大,对于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侧重点可能各有不同。如对于缺水、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地区和生态环境本底良好但洪涝灾害频发的城市,其海绵城市绩效考核重点肯定有所差异,前者重在节水和保护水环境,后者重在解决防洪排涝。同样,即便是同一个城市,位处不同的地段,如不同建设形态的旧城区和新城区,不同用地功能属性的工业区和居住区、商业区,其绩效评价标准和重点也有所差异。因此,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覆盖全国的海绵城市绩效评价,必须统筹考虑其地域差异化的特点进行设计。在明确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总体框架和目标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构建绩效评价体系也很关键。如,对于城市旧区侧重于问题导向,重在解决问题、改善环境;对于新区则力求理想目标、一次到位;对于生活区除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应当同时兼顾景观、舒适性;对于工业区,则以经济、可行方便生产为原则;内涝易发地区、山洪泥石流高发地区和文物古迹密集地区等特殊地区,其绩效考核指标和重点也应该不同。

 

(作者系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副主任)

 

 

 

 


 

邢海峰:海绵城市绩效评价的六点思考
 
 
新闻来源:遂宁新闻网    
 

 

  住建部规划管理中心副主任邢海峰

  海绵城市绩效评价

  的六点思考

  海绵城市的绩效要求的总体目标是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环境与开发前接近;核心目标是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基于海绵城市绩效评价面临的“规划编制技术本身尚不成熟,缺乏实施的法律保障;规划实施绩效评价的周期过短;海绵规划的系统复杂性,使得评价绩效难度大;地域差异化要求绩效评价标准体系的多样化”四个难题。我也在今天的论述上提出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绩效评价的六点思考:强化海绵城市规划技术与法律保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建立上下衔接的体系化的海绵规划实施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建立规划动态评估与实施保障机制;因地制宜构建反映地方特色的绩效评价体系;积极运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评价。

 

海绵城市助力破解城市内涝 业内称需系统思维看待


来源:华龙网


【摘要】 今年入夏以来,持续的强降雨令中国多个省市遭遇内涝,城区“看海”现象多发,道路积水中断,市民淌水过街,大量辆抛锚、泡损等新闻屡见不鲜。据了解,泛华集团承接的多个水生态系统构建项目已经为该城市区域的建设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广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新网8月18日电今年入夏以来,持续的强降雨令中国多个省市遭遇内涝,城区“看海”现象多发,道路积水中断,市民淌水过街,大量车辆抛锚、泡损等新闻屡见不鲜。而承担着增强城市防涝能力重任的海绵城市建设,备受社会关注。“海绵城市”是什么?“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就地解决水患,而非把水转移到他处。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大力建设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多发的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给城市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也给百姓的公共出行和休闲生活带来极大便利。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为更多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海绵城市建设需时间和过程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解决城市“雨后看海”难题的治本之策。全国已先后分两批次公布了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需要面对的问题是,作为一个长远的治本之策,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大量的改建工程和较长的工期,考虑到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欠账,海绵城市的“治水”效应可能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凸现出来。据中新社此前报道,住建部城乡规划中心副主任邢海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确实能对缓解城市内涝起到很大作用,但它是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据新华网报道,在一些试点城市,海绵化改造的点面“对比效果”十分突出。在试点城市河南鹤壁市,从7月8日起连下两场暴雨,平均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在改造后的桃园公园及淇水大道等路段,由于铺设了透水材料,建设了下凹式绿地、蓄水模块等,雨水迅速下渗,几乎看不到暴雨肆虐的痕迹;与此同时,未经过海绵化改造的主城区部分路段积水严重。用系统性思维建设海绵城市在城市水环境系统规划、建设及综合治理等领域深耕多年,拥有较强的专家团队和技术实力的泛华集团认为,要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以系统思维来看海绵城市建设,其提出的海绵城市3.0的系统解决方案是智慧、生态、产业的全过程系统服务,将产业、金融、互联网、科技、土地五大要素进行有机的结合,推动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海绵城市既要关注农田水利、江河湖泊、生态湿地等“城市生态圈”,又要统筹产业、环境、水源、水厂等“城市生产圈”,同时又需要兼顾城市水务、都市产业、市政道路、景观园林、城市复兴等“城市生活圈”。海绵城市向上延伸与城市功能、人文等城市内涵发展、城市复兴相连接;向下延展与市政及房建综合设计相连接;横向与金融、产业及运营相连接,纵向以技术为支撑。泛华集团认为,实现3.0版的海绵城市需要三大体系的叠加,即上层次的价值体系;中间层次的经营、技术、管理和运营体系;基于项目和服务内容的基础体系,三个体系的叠加,从下往上走是项目、服务和技术的叠加,从上往下走则是站在城市运营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单纯从技术角度谈海绵城市的建设。据了解,泛华集团承接的多个水生态系统构建项目已经为该城市区域的建设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广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为例,其本质是对以湖泊群为重点的水环境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和保护。遵循自然规律,恢复生态功能的治水理念和“治污优先,生态修复,水网连通,综合治理,协调发展”的思路,将城市的整体发展和治理工程有机结合,实现水网构建目标,对修复湖泊水生生态环境,改善“大东湖”水质,环境效益显著。

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总体规划

可与其相媲美的,是“风景这边独好”的湖南文理学院“海绵校园”。泛华集团将水系景观与人居环境有机融合,采用因地制宜、自然和谐、统筹兼顾的系统规划设计理念,使校园拥有建筑屋顶绿化改造、景观绿化改造、硬化地面改造、水系统综合治理、雨水径流控制等功能,以水系结构为规划基础,再嵌入建筑布局,将建筑、湖泊、绿地、田园的空间结构和肌理融于校园海绵建设与发展中。

湖南文理学院“海绵校园”北侧景观鸟瞰

此外,作为济水发源地的河南济源,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正当其时。而泛华集团的系统思维创造城市价值的核心理念和“水+城市”的创新发展模式,与济源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近日,泛华集团中标济源市城市水系概念性规划项目,力求将济源打造成一座生态、智慧、宜居之城。

暴雨后中国城市频繁“看海” 城市病如何治?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三亚7月21日电 (记者 庞无忌)过去几天,中国北方多地遭遇今年以来最大范围的强降雨,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葫芦岛等城市陆续开启“市内看海”模式。继武汉等南方地区之后,北方城市也纷纷在暴雨和内涝中“沦陷”。道路积水中断,市民淌水过街,大量辆抛锚、泡损等新闻屡见不鲜。

资料图:2016年7月20日,北京,下午2点半左右,通惠河大望路河段两旁人行道上河水减退。潘之望 摄 图片来源:东方IC 版权作品 请勿转载资料图:2016年7月20日,北京,下午2点半左右,通惠河大望路河段两旁人行道上河水减退。潘之望 摄 图片来源:东方IC 版权作品 请勿转载

多位专家指出,这说明中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欠账已经到了非补不可的时候了。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21日在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6届年会上指出,中国城市化有两大特点,一是城市越来越大,比如在北京、上海,新城区是老城区的7倍;二是城镇化太快,欧洲花200年,美国花120年,日本花了80年,才将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70%。但中国从改革开发前的不到20%发展到现在的56%仅仅花了35年时间。

快速城镇化造成许多问题,例如城市中的水、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扩张的速度,万碧玉指出,中国城市老化率比国际上很多国家要大,城市老化之后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一本蓝皮书指出,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的时候,标志着城市进入成长关键期,“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此时,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对更加严峻的空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也在论坛期间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一下暴雨,城市就水漫金山,说明城市内的基础设施很脆弱。这一方面源于城市化发展速度太快,另一方面还来自于发展过程中各地“重视地上、轻视地下”等观念问题。

如今在中国许多大城市中,包括空气污染、交通拥堵、雨后内涝等“城市病”严重。治病的方法之一就是补好基础设施的短板。顾云昌认为,官方所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中的“补短板”,就包括了补基础设施的欠账。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解决城市“雨后看海”难题的治本之策。全国已先后分两批次公布了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所谓海绵城市,是以海绵比喻城市的雨涝调蓄能力。作为一种生态途径,“海绵城市”能够在不同尺度综合解决城市中突出的水问题和相关生态难题。

海绵城市的倡导者、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指出,海绵城市实际是个综合性的平台,是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通过区域性的城市防洪体系的构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出行网络构建等,最终综合解决洪涝、干旱、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但需要面对的问题是,作为一个长远的治本之策,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大量的改建工程和较长的工期,考虑到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欠账,海绵城市的“治水”效应可能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凸现出来。

住建部城乡规划中心副主任邢海峰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确实能对缓解城市内涝起到很大作用,但它是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适当引入民间投资,或可加快工程进程。顾云昌指出,现在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不差钱”,但是缺少投资渠道。可以考虑引入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让民营资本更多进入城市建设当中去,增加管廊,完善给排水系统。官方在此领域已有措施,比如一些审批已有所放宽,在制度供给方面正在加力。(完)

 

2016最HOT水业环境公众号推荐 :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进行关注。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