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 (第十一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欠账文章”背后的“厦门模式” 城市管线住进了“集体宿舍” ——福建厦门谋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新样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25  浏览次数:105
核心提示:“欠账文章”背后的“厦门模式” 城市管线住进了“集体宿舍” ——福建厦门谋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新样本
青岛欧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中国无废城市建设及固废资源化利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大会
 

城市管线住进了“集体宿舍”
——福建厦门谋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新样本

2017-08-17 14:15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厦门8月17日电 题:城市管线住进了“集体宿舍”——福建厦门谋划地下管廊建设新样本

新华社记者颜之宏、汪亚

“我们会根据管线的不同属性,将他们分别安排进地下综合管廊这个‘集体宿舍’的‘上下铺’,这样既解决了‘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问题,检修时还能一目了然。”厦门市政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规建部经理黄翀说起地下管廊的建设和优势来赞不绝口。

为了保护城市供电、供水的生命线,防范台风等气象灾害的袭扰,厦门积极探索地下城建设,并在全国率先谋划出了一套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新样本。

“集体宿舍”代替了“马路拉链”

“刚刚搞好的路,怎么又挖开了?”这样的抱怨是不是很熟悉?

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曾经的厦门也遭遇过这样的尴尬:今天电线入地,明天供水管迁移,后天通信线路检修,城市的路面隔三差五地被各管线单位“野蛮开拉”,市民有抱怨,市政部门也是有苦难言。

2011年,福建省首条干支线综合管廊——湖边水库综合管廊项目开始投入使用。在这条总长约5.2公里的地下长廊中,电力高压电缆、通信电缆、城市自来水管道、再生水管道全部“住”进了“集体宿舍”。

“集体宿舍”好处很多——

尽管盛夏的气温高达35摄氏度以上,但在温度仅有28摄氏度左右的“集体宿舍”里,管线都在“享受”着和人一样的“居住体验”,再也不怕日晒雨淋,也不用埋在地里和土石蚯蚓做伴,管线的使用寿命和安全可靠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输电电缆班班长陈朝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这些电缆打交道,自从电力电缆入廊后,他身上的压力也小了不少,“在管廊里作业的空间变大了,几个不同领域的人一起做事完全没问题。”陈朝晖说。

更让人惊叹的是,“集体宿舍”中每个“成员”的工作状态全都显示在监控室的大屏幕上,哪个“成员”一旦“生病”,监控终端马上就能显示出病症的级别和位置,检修人员可以按图索骥直达“病灶”。

根据电力部门出台的安全规范,在过去编织“空中蜘蛛网”的时代,竖电线杆的地方需要设置一定的安全距离。据测算,仅湖边水库一带就需要耗费高压走廊土地22万平方米。

也就是说,当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投用后,这22万平方米的地上空间被完全释放了,这对于极度“缺地”的厦门岛而言,可谓是一个重大利好。

“欠账文章”背后的“厦门模式”

“集体宿舍”的成功建设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2007年年初,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现厦门市委书记裴金佳召集多部门开会,专题研讨建设城市道路地下综合管廊的有关事项,一个既能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又能集约利用和优化城市地下空间的“厦门方案”浮出水面。

在地下管廊的种种优势面前,每公里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工程造价费用成为管线企业望而却步的“拦路虎”。一些企业在自家地沟、管道的“一亩三分地”上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 出于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清醒认识,厦门市明确提出:地下空间建设既是一笔欠账,也是一篇大文章,要抓紧推进规划建设。

厦门市政府出台行政强制令:在新开发和规划的管廊区域,如果有管线经过,就必须入廊。对于老城区的已有管线,如果有整改治理需求,则要借此将高压线、架空线管廊化。

看似不近人情的一纸强制令刚开始推行时确实阻力重重,“很多管线因为归属管理等原因,在协调时往往存在实际困难。”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总工程师王艳艳说。但后续的事实证明了入廊的正确性。

2016年9月,超强台风“莫兰蒂”登陆厦门,近70万株树木倒伏,一些市政设施受损严重。但湖边水库、集美新城核心区等区域的市政管线却在地下管廊的保护下安然无恙。

“要不是因为‘莫兰蒂’,大家对地下管廊建设的思想还没那么统一,没觉得多紧迫、多必要。”集美区政协副主席、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陈友谊说。

既然是“欠账文章”,只算经济账必然只能得出“高投入、低回报”的数字结论。但是不考虑投入产出,也不符合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

于是,由厦门市财政作为资本金进行适当补贴,由专业的管廊公司负责投资建设,以企业化管理的方式实现综合管廊的“共建共享”。在“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主基调下,厦门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现了多元化的投资体制,一种全新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厦门模式”应运而生。

让百姓赢取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在“莫兰蒂”侵袭厦门之后,全城大范围停水停电。位于集美新城的王文津家中也不例外,但是仅仅过了不到两天的时间,老王家中就恢复了水电供应。

“当时很多人家里停水停电了一整个礼拜呢,毕竟是百年一遇的台风。”老王说,好奇心驱使他去了解为何自己所在的小区恢复地这么快,后来才得知原来是地下综合管廊立了功——廊内管线“毫发无伤”,这为外部恢复输电供水赢得了先机。

“以前抬头就见的‘蜘蛛网’没了,现在能直接看见蓝天了。”

“不用担心路面耷拉的缆线漏电了。”

“不用整天为‘马路拉链’绕道了。”

“没有电线杆挡路了。”

“马路、绿地更宽了”……

在湖边水库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片区,居民欣喜于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城市的变化也让一些久未归国的闽南华侨眼前一亮,直呼家乡的变化“翻天覆地”。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肖燃说,地下综合管廊带给百姓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大量释放的地上可用空间,将原本被割裂的城市重新整合,真正做到了“还地于民”。民事不可缓。今天的厦门,29.48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已投入使用,这个长度大约可以环绕厦门岛大半圈,另外还有60.57公里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根据厦门市城市规划,预计到2030年,全市的地下综合管廊长度将超过310公里。

然而,厦门城市规划者的雄心,远不止于此,他们力图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打造成为未来城市的“主动脉”和“生命线”,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样本”而不懈努力。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