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五届)邀请函 (同期召开固废渗滤液大会、工业污泥大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大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王建龙--。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环境技术研究室主任。长期以来致力于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攻方向为现代环境生物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31  浏览次数:4694
核心提示: 王建龙--。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环境技术研究室主任。长期以来致力于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攻方向为现代环境生物技术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五届)邀请函 (同期召开固废渗滤液大会、工业污泥大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大会)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五届)邀请函 (同期召开固废渗滤液大会、工业污泥大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大会)
 王建龙教授简历 :工学博士,在清华大学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环境微生物学以及环境 生物技术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 以及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王建龙  男,1964年出生于湖北宜昌。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环境技术研究室主任。长期以来致力于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攻方向为现代环境生物技术。近年来,还在核环境工程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和科研工作。为研究生讲授《辐射分子生物学》、《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为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双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环境技术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建龙教授于2008年6月27日至28日应邀访问了湖南大学环境学院。
    
    期间,王建龙教授作了题为“全自养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的学术讲座,受到了出席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环境学院有关领域的师生们参加了该学术讲座,杨春平教授主持了该学术讲座。院长曾光明教授等领导亲自出席了该学术讲座,并宴请了王建龙教授。
    
    王建龙教授的联系方式是: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Email:wangjl@tsinghua.edu.cn.
    
    (照片待传)
    
   
 
   

【良师益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记我的导师王建龙
qinghua.22edu.com 
——我的博士生导师王建龙教授
●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陈灿
入选理由:他是一名学者,严谨为学,宽厚为人;他是一位师者,言传身教,春风化雨;他是一个友人,循循善诱,坦诚以见。其实,他只是一介凡人,辛勤浇灌,默默耕耘。桃李吐芳时,他在心底微笑。
用平易书写辉煌,他的美在桃李绚丽、稻麦金黄。
我于2003年考入清华大学核研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名普博生,在导师王建龙教授的精心指导下,我于今年7月顺利毕业,并获得了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的称号。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四年学习中,收获很多,特别是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上,与王老师的榜样影响和有效指导截然不分。正如核研院信息中心约稿要我谈谈自己的科研体会中,我写到,“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王建龙教授,因为上述很多思想来源于我的导师。他带领我进入科研的大门,让我体会到科研的乐趣,帮助我逐步成为一名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科研人员。”
作为学生,我们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各个环节,如开题、做实验、写文章、写博士论文等都得到老师慷慨的鼓励和有效的指导,使我们顺利成长。
刚刚进入实验室,王老师询问我对哪方面课题感兴趣,我说环境生物技术方面。于是老师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资助的项目“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治理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污染的研究”为依托,就重金属离子生物吸附和修复领域中的重要问题“重金属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有针对性地指导我进行深入研究。初步接触这个领域时,对课题内容一无所知。老师首先指导我增强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文献检索和阅读是一项重要的学术技能,不仅在选题时十分重要和必要,在整个论文工作期间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方法上,老师要求我们不要停留在仅通过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而是要逐步确定本领域的核心期刊,特别是高水平国际期刊,通刊阅读,熟悉期刊的要求和文章发表水平、某个问题的发展历史脉络以及一些研究类文章的研读,从而为博士生具体课题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设计、文章写作和投稿等方面逐步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开题前的文献查阅效率很低,甚至花费一周时间都不能精读完一篇经典外文文献,或者一篇研究报告阅读多遍都抓不住重点。而且,经常感觉阅读过的文献内容都忘记了,似乎没有读过。这时候沮丧的情绪不期而至。一方面,老师鼓励我们这是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不要心急,只要开始了阅读,坚持下来,不断思考,就可以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查阅文献的方法。另一方面,导师在如何具体阅读文献上提出了方法,比如看引言体会文章创新处,阅读文献后,用几分钟时间进行英语复述等方法来掌握文章的内容。在这个阶段我发现,我所研究的领域已经发表了大量文献,认为自己要做的内容他人都做过了,似乎不能创新,向老师表达出这种担心。而这种对于难以创新的忧虑,在博士生当中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情绪。王老师多次十分耐心地解释博士生创新问题,说,科研是逐步积累的过程,不经过任何训练就具有科研创新能力,那就不需要攻读博士学位了。在攻读博士学位3~5年中,经过各种阶段的学习培养和训练过程,最终可以逐步培养起博士生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创新不是空中楼阁,需要积累——文献的积累、实验的积累。早期对文献的把握还比较肤浅,还没有开始具体的实验,因此不要太早下判断自己的研究课题难以创新,打击做研究的信心,令自己裹足不前,什么都做不了。
在课题准备阶段,查阅文献易进入的另一个误区是:只查找不阅读或阅读得很少,逐渐使自己成为文献资料的搜集者而非使用者。还有的同学陷入到文献的海洋中,觉得自己不查阅完本领域的文献,不了解他人已经完成的工作,又怎么能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呢?针对这一点,我的导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明确的要求,使我受益良多。这个建议就是,在查阅文献阶段,要能写出本领域的一篇英文综述,作为这个阶段的总结。初接到这个要求,我感觉自己无论从语言的把握上还是对本领域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上,都没有信心。但是我阅读文献达半年之久,导师鼓励我,坚持要我写出综述,无论质量好坏。在这种情况下,我尝试写出一篇关于利用微生物酿酒酵母吸附重金属离子研究进展方面的综述,得到导师认可,并进行了修改和投稿,最终被一家高水平国际期刊Biotechnology Advances接受并发表。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从事相关研究的信心也大大加强。
对本领域大致了解后,导师鼓励我们尽早进入实验室开始实验,熟悉实验室条件并学会使用有关仪器设备,跨出实验工作的第一步。在实验方面,如何设计实验并动手开始实验是个问题。老师说在早期实验起步阶段,设计一个有创新的实验确实很困难,这时哪怕是重复前人的工作,也是有意义的。在实验过程中,随着实验阶段的不同,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鼓励我们随时与他讨论,包括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实验结果,讨论怎样进行研究和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帮助我们尽量少走弯路。老师强调说,好的实验设计思想,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来自于高水平文章的阅读、分析和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献,可以对别人工作的细微之处有更深的了解。如此反复,不断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用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就能不断认识、发现问题,创新的火花也会从中迸发,从而对本研究方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写文章。对于所做的实验工作,导师一再强调要及时总结,并写出文章投稿。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实验结果不理想,总想重做,或做了很多实验,数据搁置,不分析。由于实验阶段和导师能够进行及时地交流和讨论,因此导师一旦了解到上述情况,就要求我们暂时不做实验,而将已经完成的实验好好整理总结,汲取实验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进行新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关于如何写文章,老师也谈论过很多。文章关键是讨论部分。要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入地分析,而不仅仅罗列结果,这依赖于精读过的文献,从这些文献中进行学习。对实验工作进行总结后,才能更好地设计下一步的实验,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总是拖延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我个人感觉老师在这方面对于学生的要求和指导十分关键有效。清华博士生压力都很大,包括发表文章的硬性要求。对于文章写作和发表,老师认为是实验后的很自然的阶段和产品。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满足学校发表文章基本要求则似乎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老师当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本领域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而每次发表文章,都在增强我们做科研的信心和兴趣,形成了科研的良性循环。
在上述博士学位攻读期间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导师鼓励我参加优秀博士论文的申请以及优秀博士毕业生的申请,并且最终获得相关荣誉。所有这些荣誉,我都归功于我的导师王建龙教授。
在我看来,我的导师,不仅做到了经常性地对学生的学术工作进行有益的指导,积极地为我们创造出提高学术水平的良好环境和机会。而且,导师自己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学术作风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为我们学生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形象。有下面一些事情为证。
除非出差等外出原因,不仅在白天正常工作日,在每天晚上以及周末,都可以在办公室找到导师。我们随时可以联系导师与导师见面讨论问题。我们发的邮件导师从不拖延,都及时回复。导师从不把一些琐碎的非科研工作交给学生们,并且还尽量帮助减少学生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比如学生购买实验用品需要报销,跑财务,导师就建议由一个学生汇总。在读博期间,会存在拖延、工作不顺利的情况,但是我从来没有听导师说过任何严厉指责的话,从来都是认真听学生叙述问题,然后鼓励,给予有效指导。导师还积极创造机会,让我们学生有机会认识本领域国外优秀同行,有机会一起交流讨论。博士生普遍面临压力大的问题,但是我在导师营造的这种宽松氛围中逐步成长起来,感觉非常幸运。我们所在研究室常常组织周末爬山活动。导师是随和宽容的人,学生叫上,就愉快的参与我们的活动。导师对学生尊重,学生则更加敬重老师。我曾经有一次问导师,“老师,您在办公室坐久了,不觉得烦吗?”老师说,当然不觉得,觉得很有乐趣。很有乐趣。这个对我的影响是大的。我知道,很多博士生并不以科研为乐趣。导师以科研作为兴趣,并且自然的散发出了,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巨大的。
在博士毕业前夕,老师关心地询问我将来的打算,那时我还没有考虑好。导师建议说,留下来再多作两年博士后工作,为将来科研工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我愉快地接受了。
于我而言,正是我的导师王建龙教授的指导,才逐渐培养起我科研的信心和乐趣,是我名副其实的良师益友!
老师身上关爱学生、指导学生的点点滴滴不是这一篇短文能够叙述清楚的,在惶恐中写下一点感受。是为记。
王建龙  男,1964年出生于湖北宜昌。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环境技术研究室主任。长期以来致力于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攻方向为现代环境生物技术。近年来,还在核环境工程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和科研工作。为研究生讲授《辐射分子生物学》、《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为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双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核研院•方大炭素核石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作者:张桂兰 文章来源:方大炭素   更新时间:2013/3/4 
 

 

    2月1日,在方大炭素公司宾馆会议室隆重举行“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和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核石墨联合研究中心”成立挂牌仪式暨座谈会。研究中心的成立受到甘肃省科技厅、甘肃省工信委、兰州市工信委、兰州市红古区人民政府高度关注,甘肃省科技厅副厅长赵旭东、高新处处长王晓光、甘肃省工信委高新处副处长李斌、兰州市工信委副主任赵旭东、红古区副书记朱宗成参加会议并讲话。公司总经理党锡江、党委书记辛火等参加会议,方大炭素副董事长陶霖与清华大学核研院副院长王建龙共同为该中心揭牌。
    会议由党锡江主持,陶霖代表公司致辞。
    座谈会上,王建龙就核电及高温气冷堆发展意义、前景进行了阐述,表示一定按照研究中心工作计划扎实开展核石墨研究工作。赵旭东等对“清华大学核研院•方大炭素核石墨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认为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高温气冷堆关键材料向国产化方向迈出了关键的步伐。方大炭素公司与高层次技术力量融合,符合甘肃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导向”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学研政合作政策,符合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的协调创新方向。希望通过合作尽快培养出高层次科技人才,并将高层次科技人才、科研队伍留在企业,为企业发展、甘肃省发展贡献力量。
    据悉,此研发中心的成立,在核石墨领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研发中心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核研院的核能科学与核材料的科研力量、方大炭素在石墨材料方面的科研生产优势,实现校企合作、强强联合;形成核级产品自主创新的产业链,打破核级石墨材料受到国外进口的制约,加速核石墨的国产化,推动我国成为核电强国的步伐;也必将为今后实现高温气冷堆产业化和国产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快了公司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技术研发,增强技术和制造优势,占领高端市场,提升企业价值,实现在核石墨研究与制造领域的“技术领导力”和“成本竞争力”,争取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获得新机遇和主动权。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