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工程小故事(40)
1985年,首次出国,访问英国。此后,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及技术、设备……。
回想一下,去了七次巴黎。其中一次,是去非洲,在巴黎转机,一行五人。飞机晚点,換机改签下一航班,要在机场候机室等20多小时……。
因除我外,其余四人第一次來巴黎,兴致很高;经与法航交涉,要求安排住宿……,实际要求入境签证……,最后获得了24小时签证。
五人驱車直奔艾菲尔铁塔,哈!不亦乐乎……。
忽想到我的一个小 “发明” ,出国到机场都想给家人报平安,其实就二个字,“到了!” 我发现可用一法郎打国际長途电話:投硬币一法郎后拨号至天津家中,电話响铃……,听对方一接就说:到了!
电話发现你投币不足,切断!而平安到达的信息,家中已知道了。当然,这在离家时已关照家中……。
我首次赴法,是进行初步设计技术会谈,从进水泵房、格姍、沉砂池……到沼气发电、污泥脱水……。
我们的原则是工艺上请法方提供技术支持,然后进口关键设备,尤其在污泥处理方面,我们缺乏成熟经验。而法方,仅巴黎阿谢尔污水处理厂就设计安装调试运行了五次,他们实践……认识……再实践已多次,所以我们污泥系统基本全套引进。所以,建成后获得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美方主席洪胜男(水处理专家)的高度赞扬。
如污泥消化池,采用生污泥直接投入,污泥加热是不断补充消化池热损耗的办法:把池内35度泥抽出加温至40.5度后再返回池内,而不是把10度的生泥加温到36 -- 38度再投入池内。
又如,污泥闸门采用 “捏阀”,此阀没有 “阀” !是在钢套内设一橡胶軟管,当压缩空气进入橡胶軟管与钢套之间时,用高压空气 “揑” 瘪軟管,污泥就断流了;如一放气,污泥就通?出流!是个绝妙的设计。
现在估计已广为采用。
此次技术会谈,历时較長,每天 随行人员晚上会问,冯总,还有多久……。大家希望早日进入参观考察阶段……这是大家此行的目的。
哈!第一次晚宴,我们大队人马,七时准到酒店等候……。
后耒弄明白,法人宴会,一般定晚上九点多,他们要下班回家,洗換,尤其领带必換,再携夫人再珊珊而来……。
哈!参观污水处理厂是好差使……,马赛、戛纳、尼斯、摩纳哥……是必去的,我喜欢的是顺路插曲,参观香水厂,法国香水厂绝无化学味,全是鲜花提炼……!
精美的小香皂,一盒六个,我带到香港送親友……哇!太棒!
买香水,法国工程师说,一定要有Toilet 字样。否则,除非很贵很贵,要不,是很次的很低档的,別买!
出行会谈組团人员有:主谈是设计院、排水处、主管是计划处,进口是物资处,合同是外贸公司,政府贷款是中国银行,另有商务翻译,专业翻译,团長是市政工程局领导。所以,大队人马,出行,有专租大巴带洗手间(这很重要喔!)
关于捏阀(夹管阀)

(捏阀应称为夹管阀更准确,见《阀门设计手册》。在污泥,浆料的管路中广泛应用,自来水行业有应用,威立雅的项目中应用较多。夹管阀由来已久,国内因胶管不过关,没有推广开,至今国内产品依然如此。看到轿車用的轮胎就知道了原因,法国产的夹管阀是米其林专供的胶管!)如软管不好,那进口就对了,成套打包……
捏阀是天津院1988年从法文翻來,沿用之。早期给排水污泥阀用过切门,没有这好,还有望遠鏡排泥阀也不错,也是无阀之阀。不知1988国内其他行业有否生产,如有就不进口了。望遠镜阀我院自行设计,天津厂加工。因为纪庄子1984年通水,阀门不行,管路不行……
望遠鏡阀,根据1985年英国我拍的照片设计,后称溢流阀。此阀可如望遠鏡伸缩……下降后排泥,见泥浓度稀就可上升停排……。
市政工程小故事(41)
1987年我曾组织专人对1984年通水的天津纪庄子污水处理厂进行调研,历时数月。目的是发现问题,研究提出改进意见,编制40万的东郊污水处理厂初步设计。
結果总结出100多条货真价实的意见,记得污泥处理的设计问题占了很多。
调查研究已有污水处理厂再设计新厂,是个好办法。当然,问题有三:
一、是设计人想不想调查,因为这事辛苦;
二、是污水处理厂同意不同意你去调查?因为这是揭丑;
三、是设计人会不会调查?这可是讲究技术、方法的活。
有幸,我们当时有有利条件,这三点都做到了。写这些,无非想推广这個方法,促进技术进步!
污泥处理,当时没有经验。如污泥管道的压力损失计算,当时出现许多问题,后來,去法国考察,经人家指点,才解决了这个难题。那么法人(哈!不是企业法人,是法囯人,简称法人)怎么计算污泥管道、失的呢?他们就按水流计算(並送我一套公司设计手冊)管道压力损失,再进行修正(此法又简单又可靠)!
如何修正?人家针对污泥的性质,进行实调查(又是调查)! 取得实际数据!发现一个规律:
流速越快,修正係数越小!
污泥浓度越大,修正係数越大!
列出几个係数如下(表中为修正数):
流速0.66,浓度35,修正2.3
流速0.66,浓度50,修正3.4
流速1.33,浓度35,修正1.1
流速1.33,浓度50,修正1.6
(表中:流速m/s;浓度g/L)
我有意此事,终未如願。建议有关设计院或大学想法找国家有关部门立项,调查我国污泥管道压力损失修正係数。
(可能白说,白说也说)
( 完 )
市政工程小故事(42)
《城市地道设计与施工》一书的编写过程
1964年冬,孫连溪、崔培年、冯生华分别由市政工程局从科研、施工、设计三部门抽调组成天津市十五经路地道小组,开展试险研究並与北京铁路局总工程師室、天津分局总工程師室联络、请示、汇报、答辯……地道设计施工方案。
第一座地道桥,十五经路,采用顶箱拉梁方案,其要点是保证铁路安全,在京山铁路正线下顶进宽
在提供现场大型地基承载力试验报告和地道桥整体稳定符合苏联輕型桥台理论后,设计终获批准。
在施工中,我作为设计人亲自值班指揮施工,还不幸脚骨压断,休息二个月……。
第二座地道桥,南口路,为 5 -- 7 --7 --
第三座地道桥,新开路,我深入市政工人和施工技术人员调研,更不断与铁路工务段多位技术人员交流请教,获得大力支持,直接一次顶入三孔 5.5 -- 9.0 --
而设计最为艰难的是我采用了连续代入法,解析了三孔连续闭合刚构的影响线计算!这在国内桥梁界是首创!我们手拿计算结果,拜访各
此间,我不断接待参观考察的各路同行,让我自然总结出一套设计施工提纲。於1971年在铁路正式刊物上发表文章,也收到各地对我无保留提供设计施工经验教训的回报 ------ 各地设计施工项目总结。一般我都整理后归入院技术资料档案备查。
故1973年,出版社编审谭璟老前輩持函正式來津,通知国家已列入出版计划,要求编书出版。局院二级领导为我配金余珠、樊茞华、翟润章三位同志邦我抄写描图,个別章节有黄大健、张孚珩、马文翰协助外,於1975年完成初稿。1976年出版发行。共18130冊。封面避自誇未用天津工程图片,也未選北京,特意选用地方城市石家庄新建之地道。
书名:城市地道设计与施工
作者:天津市市政工程局
不少读者相問:因何不署名,我答:当时编著此书是工作任务,全部工作时间(当然有加班),是业务创作。著作权应属局或院。
实际也避开了不少是非。然编写人员有市政工程局开的证明。
第 1 ~ 6 章 冯生华
第 7 章 冯生华、马文翰
第 8 章 冯生华、張孚珩
附录 1 冯生华、黄大健
附录 2 冯生华
附录 3 冯生华
附图:三座地道桥断面图
市政工程小故事(43)
《 城市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建設与管理 》一书的编写经过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担任院总工程師期間,指揮完成了三座40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还有数座10万吨级的给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同时,也在十多种国家正式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短文,其中关于污水处理厂建设与管理的文章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如环保部科技司陳司長、化工出版社环境中心、产业协会水委王秘书长……等。
最后出版社正式约稿,由我提出编写大纲,並商定编写计划。
又巧遇我退休后赴深圳中兴环保公司出任独立董事兼总工,卸去设计院审图……等重任,混身轻松,回想到有一年编写《城市地道顶入法施工》一书,边工作还业余写作的辛苦情景,不由喜出望外。
结果,全书40万字,想不到不到半年就脱稿完成。
又请公司董事長
该书,分四部份:
1、为概述与城市污水之收集;
2、为城市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3、为城市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与施工;
4、为城市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与管理。
该书与其他版本不同之处是注重工程细节。
如小型水池抗浮,可以采用池底留圆洞,洞外设反滤层,洞内设木盖板( 书中附詳图 )。以策安全。一旦空池时,地下水位过高,地下水能自动顶开木板流入池内。又如,污水泵房内的单向阀,极易堵塞或髒物卡位止水不严,可以用球形止回阀( 书中附构造图 )。
这都是十多年与外国工程界交往中学到的细部设计经险。
该书出版首印5000册,很快脱销,又二次印刷5000册,也未能满足需求。未再三印是出版社认为书中设计与施工部分,言猶未尽,要求再编《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与施工》一书,我也编写的大纲,出版社也列入出版计划。
后因像当年地道桥写书那样,编写組成员工作太忙,迟迟不动笔,而当年搞地道桥时,我还年富力强,就独自承担了。而此次,实已力不从心,拖了一年,十分遗憾地放棄了。
应该说,老朽很对不起
(完)
市政工程小故事(44)
二沉池上浮
前面介绍了一个小型水池抗浮安全措施,让我想起八個
天津40万吨污水厂,设计时,原定参考纪庄子污水厂,沉淀池底板设拉锚桩,设计审查时,市政局技术咨询委(主要集中了不少老专家,如陳景沂,唐鸿德,朱兆源,卢伟成,于邦彦,孔庆荣,杨鸿遠....)提出取消拉锚桩,理由是:
(1)拉锚钢筋不加预应力是不对的,水池上浮才出现拉力,理论上不严密,底板会变形,纪庄子污水厂的二沉池底板拉锚设计是错误的。
(2)拉锚造价高,加预应力造价更高。( 我感到这二条专家意见都正确 )
专家建议:二沉池、曝气池都采用盲沟排降地下水抗浮,並强调空池时间很少,常年满水运行。可省不少投资。
最后,就要求按此修改设计。
当时为安全计,我强调曝气池在设盲沟排水外,底板仍配50%抗浮压重的砼,因经常检修....…在我坚持之下,老专家们同意了。
哈!同纪庄子不同了,我为此专门要求设计人发书面通知,因设计修改取消拉锚,已设盲沟及地下水位观察井。
要求施工或安装运行中,凡空池时必设专人察看水位,超过警戒水位立即采取措施!
可惜,……在安装调试中,有人(传说是X总)建议,从河道通过出水管反向调水,以滿足调试用的需求。
结果,未料到,修路填土把地下管线接口压裂,大量河水渗入地下,地下水位上升,把一個直径
有领导就说设计院……,卢伟成(局副总工)马上拿出我们发的通知说,“设计院冯总早就有……”卢总已不在了,他是乒乓球及花样滑冰的好手......
※ 所谓盲沟,是用无砂混凝土管(此管能透水)外包卵石、粗砂、细砂的滤层,以引走土壤中的地下水。
(完)
市政工程小故事( 45 )
二沉池成了喷水池
前面讲了二沉池抗浮失败,水池底部盲沟排水原应是有效措施;但设计再好,如执行不到位,就会失败。
就像我当年认为分流制尽善尽美,但后來发现,排水系统不会一次建成到位,图纸档案、人员变化等等,管理水平差时,分流必成混流,污水入河会成常态。相比之下,不如合流制效果就会好多了。现在的污水截流说明了这个道理。忽又想到另一个二沉池的故事。
为了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当年曾组织设计人员对已建中心进水的輻流式二沉池进行了调研。
在调查中,发现曝气池的混合液进入二沉池后呈異重流态,入池后沿池底泥面向池边流动,遇池壁再上升至水面,因輻流之故,在扩散过程中流速变小,泥水逐步分离;
但水从池壁上升到水面时,仍带有部分活性污泥微粒,如出水槽紧挨池壁,出水水质会大受影响。此现象如在阳光下观察则更为明显。
后经对各点水样的 SS、BOD、COD 进行分析,並为降低出水槽堰口负荷,决定在直径
问题是出水槽只能置於池底的钢管立柱上,钢管立柱也自然成了出水管,出水由水槽流入钢管,至沉淀池底板下汇流后排出。
问题是设计忽略了现代高层建筑排水的防“ 气塞 ”措施,即排水管附有排气管,以利水与气的置換。
所以,在二沉池出水槽内,当大量水流入竖管时,水流会挡住管口,管内原有空气不能排出,即产生 “ 气塞 ” 现象,当空气受挤压至一定压力时,产生反弹,水柱夺口而出,喷出数米高!
故该二沉池池内出水槽,有多根立柱,会时而突然有水柱自立管内喷出,此起彼落,像个喷水池,成为一 “景” 。
市政工程小故事(46)
《城市地道顶入法施工》一书编写过程
《城市地道设计与施工》一书出版后,很受欢迎,出版社收到的信息是读者认为该书偏重设计,施工工艺仅简单介绍,希望全面深入介绍该施工技术……。而且1976年该书出版后,各地许多工程开工建设,新工艺不断完善……。
为此,1978年,建工出版社资深编审
我搜集各地寄來的工程总結,提出了各种工法:
1、一次顶入法;
2、分次顶入法;
3、顶拉法;
4、顶墩拉梁法;
5、牵引法;
6、对顶法;
7、门架顶入;
8、气垫顶入法 。
书中还列入了刚收集到的德、日、英等国家的工程资料。说明,我们开发的技术同国外完全相同,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书中,每种工法都詳细介绍施工方法、工程特点、适用条件、技术参数、设备要求……等等;並刊出实用图片,八种工法,都分別提供了工程实例。
但实际情况,当时是唐山大地震后(唐山地震,该地区桥梁都受损坍塌,唯独当年我们参与指导修建之地道桥完好无损。因是闭合框架箱形桥。我同崔培年去顶进现场察看,提供咨询。忘不了他们招待所的小米粥,真香!),抗震救災路桥设计任务又多又重,我与張孚珩都是桥梁设计室骨干,经常加班,业余时间大量压缩……。
我们分工,我主编写,他主插图(張兄的图及书法在我院是No.1,现在院刊封面就是当年我安排下,他的手筆)中途一批插图,他完工
就这样,二年也未能完成!无奈,谭老一次次來信……。
最后來信通知,出版计划取消,要我把已完成的书稿全数寄北京,出版社补偿我们一筆费用,作为了结。
我当时忙於工程设计,不敢疏忽!就把半成之稿(约全书的三分之二及编写纲要)全部寄去,表达我们二年多切切实实的努力之作,没有虚假。
我编书是先编小本本的,用一新手冊,列出各章节,章节下留大量空白,隨时填充内容,各类事项、问题插入何处,保证全书完整有机结合,並不遗漏关键要点,前后呼应。全部书稿是在稿纸上直接完成,並无草稿。而小本本则是编书的指导大纲!
寄出未完成之书稿后约半月,忽接谭老挂号件,全部退还!还附信一封。
说稿件字迹清晰,用文通顺,内容新颖,插图美观!编审们不忍捨棄!请求再宽限半年期限,努力完成之。
死而复活的出版计划,当然激发了我与张兄的写作热情。最后终於在1981年底脱稿。
工程专家:冯生华 2017
- 冯生华
- 江苏常熟市
- 1937年
- 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