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张一新 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城市与环境研究院张一新院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28  浏览次数:442
核心提示:张一新 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城市与环境研究院张一新院长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张一新  

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城市与环境研究院张一新院长,发表了题为《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报告。从城市退化水体生态系统的特征,城市水体生态修复的目的、原则与标准,生态学原理,水体生态过程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等五方面开展论述,详细介绍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成都市沙河综合整治工程的经典案例,全面论述水生态修复的体系与内容。





 张一新:活在大自然里的“年轻人”
苏州楼市月刊 2018-02-07 11:20
 
张一新
 
现为西交利物浦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西浦城镇化研究院院长。
一个习惯站在背后的人
现在有一句话:想要了解一个人,看看他的朋友圈就行了。
翻看张一新院长的朋友圈,出现最高频次的字眼是“生态文明”、“绿色宜居”。最近的照片上是他带着学生在浙江天池火山口及浙西大峡谷做河流考察实习,附带“一路美景”的感叹。另有在假期带着博士生一起干了几天木匠活建了一条实验溪流。
在这些照片里,五十多岁的他就混杂在一群二十岁风华正茂的学生中,没有丝毫违和感。他去的很多地方就是这样不经雕饰、带点原始之野的地方,杂草丛生、树木蓊郁、溪流清澈,蓝天白云高饱和的颜色像被造物主重新上漆刷过一遍。
事实上,张一新教育生涯中的很多时光并不是在青山绿水的野外度过的。如果剪辑这位院长的生平片段,更多的可能性是在思想火花碰撞的大会上,高谈雄辩的演讲台上,书籍资料堆砌宜于思辨的办公室里,妙趣横生滔滔不绝的课堂上,甚至是在夏天长着蓝藻散发异味的黑臭河道边……享受片刻大自然的恩赐,却用一生的热情去返还。
众所周知,苏州太湖新城包括吴中和吴江两大片区,中间苏州湾大桥相连。太湖新城吴江片区,秉承“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态后业态、先配套后居住”的理念,明确了以生态为魂,智慧为体的发展战略,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等称号。去过吴江太湖新城的很多人,都会提到的一点是其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这离不开背后包括张一新团队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持续付出和艰辛努力。
几年前,那时候正值国内对生态环境的研究生机勃勃之时,在国外的张一新看到了这一可喜的变化:“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与我们有很有共鸣,中央想做的事情就是我们这些生态学研究者想做的。我感到那时候回来会有很多机会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在他的办公室里,水治理文献资料堆满了书架。几次谈话,笔者听到他说的最多的是“海绵城市”,后来才得知他执掌下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城镇化研究院正在协助一些地方政府推进海绵城市工作。“目前在为吴江改进河湖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管理方法,重点讲的就是河长制。
吴江有两千多条河流,三百多个湖泊,是全国水域面积最多的区域。要做河长制、湖长制的话,吴江会起到示范作用。”在肯尼亚(12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人居署大会上,张一新团队将在主题演讲中把具中国特色的River-Chief经验在国际上亮亮相,他们心中坚信:“一条河流的健康与一个政府负责人的政绩相结合,做不好就要问责,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制度设计吗?”
 
 
左:肯尼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
右:水生态文明与绿色宜居特色小城镇建设国际会议
钟情“研究导向型”育人法则
刚刚过去的十月份,张一新的很多工作都在吴江太湖新城研究院的办公室中展开,因为那段时间要在吴江举办一个水生态文明与绿色宜居特色小城镇建设国际会议。
2015年,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吴江政府达成协议,共建太湖新城研究院(即苏州城市与环境研究院),以推动吴江太湖新城的产城融合、城旅一体的发展,承接平台就是张一新领衔下的城镇化研究院。这个创新型研究院跳出了传统高校科研院所的窠臼,作为一个跨学科国际化校级科研平台而存在,把环境规划、计算机科学、电子电器、土木工程、商业管理、工业设计等专业力量集聚到这个平台下,集各家之长,走出一条政产学研一体化之路。
有意思的是,那次国际大会开始之前有个插曲。张一新设想的是一种“自由开放、各抒己见的跨学科式的论坛”。在会议前评审环节,有人就反对了,不同意把研究土质的、做城市建设的都放在一起。张一新仍是坚持了他的看法,认为“既然在做城市规划的时候要统筹考虑,那么落实到前期发挥智库作用的会议上也应该要把有关联的事放在一起讲”。到报名时,很多大公司打电话过来说想参会,包括北京东方园林想参与主题讨论。大会开下来,许多人反映从未参加过这种新会议,学到很多东西。他们看到的是大会的学术价值,越是大公司越懂得居安思危。
如果说专业院系、科研平台都有特定高校气质的话,那么西交利物浦大学气质就是“研究导向”,即知行合一。具体到张一新所在的环境科学系,这场“教育改革”可能更为彻底。在西浦大学官网的教师简历部分,可以看见张一新一身渔夫服,拿着网兜,站在山间溪流里,如果还有路过的樵夫,可能会笑眯眯地招呼这位渔夫一声。
事实上,这正高度契合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所倡导的“以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在研究中体验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际中我把这些有意无意地展现给学生,他们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张一新说。“我们去风景秀丽的黄山,也去城市角落被忽视的黑臭河道,让他们在比较中亲身体验到环境的堪忧。”
 
 
与学生在浙西大峡谷做考察实习
研究导向,实则打破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壁垒,不是如几千年来根植在国人心中的教育者高高在上、做学生的程门立雪式的毕恭毕敬,也不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说的“不该问的就别问,坐在下面听着就好”。这是把研究带到学习中,增添趣味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和学生形成一种亲密关系。学生更信任老师时,后者的言传身教就更有感染力。
现在,不少老师习惯于再讲两分钟,唯恐说的少了就大事不妙,好像学生就会差一截,觉得亲身体验型的研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浪费时间。“其实,连续灌输式学习对学生是一种折磨,对教师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平也无益。研究导向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回归自然,顺应人的生理、心理和成长规律。”张一新最后说。 来源 : http://www.sohu.com/a/221455956_100001771

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张一新照片张一新 

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城市与环境研究院张一新院长,发表了题为《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报告。从城市退化水体生态系统的特征,城市水体生态修复的目的、原则与标准,生态学原理,水体生态过程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等五方面开展论述,详细介绍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成都市沙河综合整治工程的经典案例,全面论述水生态修复的体系与内容。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