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年<癸未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 [1-2] ),1901年—1906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学和社会学,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3] ,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美籍奥地利 [3] 政治经济学家(尽管他并非是一位“奥地利学派”的成员,但在早期他受到了奥地利学派的深刻影响 [2] )。其后移居美国,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 [2] 。其与同时代的凯恩斯,用“既生瑜,何生亮” [1] 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两人之间既惺惺相惜,也充斥不屑与论争 [1] 。其被誉为“创新理论”的鼻祖[4] 。1912年,其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了“创新”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轰动了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 [4] 。《经济发展理论》创立了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即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 [5-6] 。其代表作有《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分析史》等,其中《经济发展理论》是他的成名作 [6] 。
近年来,熊彼特在中国大陆声名日隆 [1] ,特别是一谈到“创新”, 熊彼特的“五种创新”理念时常被人引用和提及,几乎到了“言创新必称熊彼特”的程度。不仅仅是中国,作为“创新理论”和“商业史研究”的奠基人,熊彼特在西方世界的影响也正在被“重新发现”。据统计,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毁灭”,在西方世界的被引用率仅次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1] 。
- 中文名
- 约瑟夫·熊彼特
- 外文名
-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 国 籍
- 奥地利
- 出生地
- 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境内) [3]
- 出生日期
- 1883年2月8日
- 逝世日期
- 1950年1月8日
- 职 业
- 政治经济学家
- 毕业院校
- 维也纳大学 [3]
- 主要成就
- “创新理论”鼻祖 [3]
- 代表作品
- 《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分析史》 [6]
- 性 别
- 男
- 生卒年月
- 1883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
目录
- 1 人物生平
- 2 主要作品
- 3 学说主张
- ▪ 商业周期
- ▪ 精英民主
- 4 创新理论
- 5 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
1883年,熊彼特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境内,故有人又把熊彼特看作美籍捷克人)特利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的家庭。他幼年就学于维也纳的一个贵族中学 [3] ;
1901年—1906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乃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的及门弟子;
1918年,他曾一度出任考茨基、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
1919年,他又短期出任由奥托·鲍威尔等人为首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参加组成的奥国混合内阁的财政部长 [3] ;
1921年,他弃仕从商,任私营比德曼银行行长,1924年银行破产,他的私人积蓄不得不受牵连而用于偿债;
1925年,熊彼特又回到学术界,先应邀拟赴日本任大学客座教授,但不久改赴德国任波恩大学教授,直到1931年又短期访日讲学 [3] ;
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50年初逝世。熊彼特迁美后,尽管深居简出,但仍积极从事学术活动;
1937——1941年任“经济计量学会”会长 [3] ;
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如果不是过早去世,他还会担任预先商定的即将成立的“国际经济学会”第一届会长 [3] ;
1932年迁居美国后,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逝世 [3] 。
主要作品
《经济发展理论》1911年发表德文版,1912年英文版问世;这本书是他的成名作 [6] 。
《经济发展理论》第二版,1926年。有做大幅修改,加上副标“企业者的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及景气循环”;
《景气循环论》1939年出版;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942年出版;
《经济分析史》1954年纽约出版。熊彼特去世后由遗孀整理发表。
学说主张
商业周期
“景气循环” - 也称“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这是熊彼特最常为后人引用的经济学主张。根据其说法,类似“景气循环”的主张早在19世纪的1830年代就被英国经济学家图克(Thomas Tooke)采用其时代的经济学术语提出过了,后来在重要的经济学家著作中也都约略地提到过这个概念,比如在李嘉图、马歇尔、庞巴维克跟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中。熊彼特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将景气循环的定义与作用给明确地展示出来之人而已。
哈佛大学
“创新”(Innovation) - 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在熊彼特经济模型中,能够成功“创新”的人便能够摆脱利润递减的困境而生存下来,那些不能够成功地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之人会最先被市场淘汰
[3] 。
“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capitalism) - 当景气循环到谷底的同时,也是某些企业家不得不考虑退出市场或是另一些企业家必须要“创新”以求生存的时候。只要将多余的竞争者筛除或是有一些成功的“创新”产生,便会使景气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但是当某一产业又重新是有利可图的时候,它又会吸引新的竞争者投入,然后又是一次利润递减的过程,回到之前的状态....。所以说每一次的萧条都包括著一次技术革新的可能,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陈述为:技术革新的结果便是可预期的下一次萧条。在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的创造性与毁灭性因此是同源的。但熊彼特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便是由于其自己产生的动力将而不停地推动自身发展,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将因为无法承受其快速膨胀带来的能量而崩溃于其自身的规模 [3] 。
精英民主
熊彼特在其代表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熊彼特采用他那德国历史学派的老成语调提出了他对于民主理论的观察。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提出关于民主的现代定
义:“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的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
[7] 。”他认为,民主就是政治精英竞争获取权力和人民选择政治领袖的过程。民主的实质在于一种竞争的选举过程。政治精英掌握政治权力,实施统治,但其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选择。熊彼特还将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相提并论。他认为,在民主的政治市场中,政治家根据选民的偏好提供政治纲领和政策在大选中自由竞争,争夺选民的选票。
熊彼特的民主定义标志着民主理论由人民直接统治的古典民主向现代的选举民主的重大转变。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政治民主化浪潮》中直接采用了熊彼特关于民主的定义,认为民主就是用普选的方式产生最高决策者的政体,并以此作为衡量民主的标准
[7] 。
创新理论
一、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5种情况:⑴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⑵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⑶开辟一个新市场;⑷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⑸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因此“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而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
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以实现新组合为基本职能的人们称为企业家。按着他的定义,企业家比人们原来所指的企业家在内涵和外延上既要窄又要宽。“广一些,是因为首要地,人们所叫做的企业家,不仅包括在交换经济中通常所称的‘独立的’生意人,而且也包括所有的实际上完成人们用来给这个概念下定义的那种职能的人,尽管他们是(现在逐渐变成通例)一家公司的‘依附的’雇佣人员,例如经理、董事会成员等等:或者尽管他们完成企业家的职能的实际权力具有其它的基础,例如控制大部分的股权。由于是实现新组合才构成一个企业家,所以他不一定要同某个别厂商有永久的联系:许多的‘金融家’、‘发起人’等等就不是同某些具体厂商有永久的联系,但他们仍然可以是人们所说的企业家。另一方面,人们的概念比传统的概念要狭一些,它并不包括各个厂商的所有的头目们或经理们或工业家们,他们只是经营已经建立起来的企业,而只是包括实际履行那种职能的人们。”人们原来认为的企业家,并不是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而原来不被当作企业家的,则属于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一个人只有当他实际上实现“新组合”时才是一个企业家。
熊彼特还认为,充当一个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况,所以企业家并不形成一个专门意义上讲的阶级。他说:“一旦当他建立起他的企业以后,也就是当他安定下来经营这个企业,就像其他的人经营他们的企业一样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这种资格。”因此,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很少能总是一个企业家,且企业家的职能本身是不能继承的。
二、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熊彼特认为,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经济只能处于一种他所称谓的“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变化,这种数量关系无论如何积累,本身并不能创造出具有质的飞跃的“经济发展”。“在例行事物的边界以外,每行一步都有困难,都包含一个新的要素。正是这个要素。构成领导这一现象。”这里的领导,就是率先创新的企业家。只有企业家实现创新,“创造性的破坏”经济循环的惯行轨道,推动经济结构从内部进行革命性的破坏,才有经济发展。
熊彼特还认为,创新引起模仿,模仿打破垄断,刺激了大规模的投资,引起经济繁荣,当创新扩展到相当多的企业之后,盈利机会趋于消失,经济开始衰退,期待新的创新行为出现。整个经济体系将在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构成的周期性运动过程中前进。他首先用“纯模式”来解释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阶段——繁荣和衰退——的交替:创新—(为创新者)带来超额利润—引起其他企业仿效—第一次创新浪潮—对银行信用和资该品的需求—经济步入繁荣;创新的普及—超额利润消失—对银行信用和资该品的需求—经济收缩,由繁荣步入衰退。
对经济周期的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熊彼特用创新引起的“第二次浪潮”来解释之。第一创新浪潮—对银行信用和资该品的需求↑—生产资该品的部门扩张—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扩张—第二次浪潮—物价,投资机会↑,投机现象出现。随着创新的普及,超额利润消失,经济进入衰退期。第二次浪潮与第一次浪潮有重大的差别。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这样,第二次浪潮中不仅包含了纯模式不存在的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而且它不具有自行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因此,在纯模式中,新的创新引起经济自动地从衰退走向繁荣,而2013年由于第二次浪潮作用,经济从衰退走向萧条。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经济转向复苏。要使经济从复苏进入繁荣,则必须再次出现创新。
熊彼特用三对相应的矛盾作为特征来描述了“循环流转”过程与“发展”过程的区别,第一,两个真实过程的对立:一方面,有循环流转或走向均衡的趋势,另一方面有例行经济事物渠道中的变化,或以制度内部产生的经济数据中的自发的变化;第二,两个理论工具的对立:静态的和动态的,第三,两类行动的对立:根据现实,人们可以将其描绘为两种类型的人物,单纯的经理和企业家。
三、创新的主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熊彼特认为,对企业家从事“创新性的破坏”工作的动机,固然是以挖掘潜在利润为直接目的,但不一定出自个人发财致富的欲望。他指出,企业家与只想赚钱的普通商人或投机者不同,个人致富充其量仅是他部分目的,而最突出的动机来于“个人实现”的心理,即“企业家精神”。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包括:⒈建立私人王国。企业家经常“存在有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常常也是一个王朝。”对于没有其他机会获得社会名望的人来说,它的引诱力是特别强烈的。
⒉对胜利的热情。企业家“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冲动,他求得成功不仅是为了成功的果实,而是为了成功本身。”利润和金钱是次要的考虑,而是“作为成功的指标和胜利的象征才受到重视”。
⒊创造的喜悦。企业家“存在有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做成的欢乐,或者只是施展个人能力和智谋的欢乐。这类似于一个无所不在的动机⋯⋯人们类型的人寻找困难,为改革而改革,以冒险为乐事。”企业家是典型的反享乐主义者。
⒋坚强的意志。企业家“在自己熟悉的循环流转中是顺着潮流游泳,如果他想要改变这种循环流转的渠道,他就是逆潮流游泳。从前的助力现在变成了阻力,过去熟悉的数据,现在变成了未知数。”“需要有新的和另一种意志上的努力,⋯⋯去为设想和拟订出新的组合而搏斗,并设法使自己把它看作是一种真正的可能性,而不只是一场白日梦。”
四、成功的创新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的破坏”。而阻碍创新的因素有:第一,是信息不充分条件下许多事情处于不可知的状态。“实现一个新计划,和根据一个习惯的计划去行动,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就像建造一条公路和沿着公里行走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一样。”第二,是人的惰性。“作为一种新的事情,不仅在客观上比作已经熟悉的和已经由经验检定的事情更加困难,而且个人会感到不愿意去做它,即使客观上的困难并不存在,也还是感到不愿意。”第三,是社会环境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首先在法律上或政治上存在障碍而表现出来,其次在受到创新威胁的各个集团中表现出来,再次在于难于找到必要的合作上表现出来,最后是在难以赢得消费者上表现出来。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要进行创新首先要进行观念更新。这是因为“一切知识和习惯一旦获得以后,就牢固地植根于人们之中,就像一条铁路的路堤植根于地面上一样。它不要求被继续不断地更新和自觉地再度生产,而是深深沉落在下意识的底层中。它通常通过遗传,教育,培养和环境压力,几乎是没有摩擦地传递下去。”
其次,企业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1、预测能力。企业家应具有“尽管在当时不能肯定而以后则证明为正确的方式去观察事情的能力,以及尽管不能说明这样做所根据的原则,而却能掌握主要的事实、抛弃非主要的事实的能力,”能抓住眼前机会,挖掘市场中存在的潜在利润。2、组织能力。企业家“不仅在于找到或创造新的事物,而在于用它去是社会集团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带动社会集团跟在它后面走。”善于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进行并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3、说服能力。企业家善于说服人们,使他们相信执行他的计划的可能性;注重取得信任,以说服银行家提供资本,实现生产方式新组合。
当然,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是不承担风险的。这是因为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本是由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所形成的资本家阶层提供的,即资本市场提供的。企业家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取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资本,因而资本并不构成其成为企业家的约束条件。与此相对应,由于资本的外来性,风险也由资本所有者承担,企业家并不承担风险。
五、信用制度是企业家实现创新的经济条件
由于创新来自于体系内部,新组合的实现,就意味着对经济体系中现有生产手段的供应作不同的使用。支配生产手段对于执行新组合是必要的。银行家通过提供信用,向企业家贷款,正好就把资源放在企业家手中供其运用,这就是银行家所起的杠杆和桥梁作用。而提供信贷的人便是“资本家”那一类人的职能。在熊彼特看来,所谓资本,就是企业家为了实现“新组合”,用以“把生产指往新方向”、“把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种杠杆和控制手段。资本不是具体商品的总和,而是可供企业家随时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业家和商品世界的“桥梁”,其职能在于为企业家进行创新而提供必要的条件。由此可见,熊彼特所谓的信用,指的就是企业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时使用的支付手段。换句话说,信用就是专为以实现创新为目的的企业家而创设的货币资本。信用使得个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不依靠继承的财产而独立行事。因此,信用对于新的组合是首要的。而这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具有。熊彼特进一步分析指出,当资本主义经济进入相对发达阶段之后,资本市场的建立和良好运转成为实现创新的基础。
人物评价
被誉为“现代企业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一向承认其深受熊彼特的影响。
熊皮特影响
他与熊彼特同样强调企业家在“繁荣”这个目的上所扮演的角色比资本家更为关键,并且改良了熊彼特对于菁英的看法,更多于强调菁英份子的社会责任。另外他也同意“创新”便是生产要素的重新排列,且更深入的剖析了创新的价值。此外在他对于“泡沫经济”的观察中也可看出很明显的熊彼特学说影响。1931年熊彼特访问日本并做了三场对经济系学生的演说,此行后对日本文明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这三场演说后来证实为熊彼特在日本青年经济学者心中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有几位当时坐在台下的学生后来成为熊彼特学说在日本的宣传人。回到美国后的熊彼特也对于哈佛大学经济学系中几位来自日本的留学生特别关爱。其终生都很欣赏日本文化。就是因为其对日本文化的友善态度并这几位学生毕生对老师的推崇,使得熊彼特在日本的知名度高过其在亚洲其他国家。这几位熊彼特在日本的推崇者是中山伊知郎(波昂大学时期学生)、东畑精一(同前)、都留重人(哈佛大学时期学生)、高田保马(听讲时已是经济学者)。这些人又影响了后一代的经济学家如塩野谷祐一与根井雅弘,其中塩野谷祐一是日本公认的熊彼特研究权威。
- 参考资料
-
- 1. 被重新发现的熊彼特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5-11-03]
- 2. 学者称李克强是熊彼特的粉丝:相信创新的力量 .新浪财经[引用日期2015-11-03]
- 3. 熊彼特-人物频道 .和讯网[引用日期2015-11-03]
- 4. 什么是“熊彼特创新” .和讯网[引用日期2015-11-03]
- 5. 新华网评:创业创新事关全民全局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5-11-03]
- 6. 人民网 .李义平:创新与经济发展 ——重读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引用日期2015-11-03]
- 7. 精英民主与多元民主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5-11-03]
-
熊彼特创新理论
编辑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 中文名
- 熊彼特创新理论
- 提出者
- 约瑟夫·熊彼特
- 领 域
- 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
- 内 容
- 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 基本观点1
- 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 基本观点2
- 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 基本观点3
- 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
简介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
熊彼特指出,每个长周期包括六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根据创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长波:1)1787—1842年是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时期;2)1842—1897年为蒸汽和钢铁时代;3)1898年以后为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也研究和发展了创新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门施、弗里曼、克拉克等用现代统计方法验证熊彼特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创新理论,被称为“新熊彼特主义”和“泛熊彼特主义”。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创新被认为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创新生态下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关注价值实现、关注用户参与的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也成为新世纪对创新重新认识的探索和实践。
详解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创新理论
创新的五种情况:熊彼特进一步明确指出“创新”的五种情况: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后来人们将他这一段话归纳为五个创新,依次对应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而这里的“组织创新”也可以看成是部分的制度创新,当然仅仅是初期的狭义的制度创新。
基本观点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第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他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尽管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经济生活的变化,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经济变化;还有另一种经济变化,它是不能用从外部加于数据的影响来说明的,它是从体系内部发生的。这种变化是那么多的重要经济现象的原因,所以,为它建立一种理论似乎是值得的。这种另一种经济变化就是“创新”。
熊彼特创新理论
第二,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熊彼特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而恰恰就是这种 ‘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我们要涉及的问题,也就是在一种非常狭窄和正式的意义上的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就充分强调创新的突发性和间断性的特点,主张对经济发展进行“动态”性分析研究。
第三,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一般说来,“新组合并不一定要由控制创新过程所代替的生产或商业过程的同一批人去执行”,即并不是驿路马车的所有者去建筑铁路,而恰恰相反,铁路的建筑意味着对驿路马车的否定。所以,在竞争性的经济生活中,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织通过竞争而加以消灭,尽管消灭的方式不同。如在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创新和毁灭往往发生在两个不同的经济实体之间;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实体的扩大,创新更多地转化为一种经济实体内部的自我更新。
第四,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熊彼特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而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因为新工具或新方法的使用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作用,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把发明与创新割裂开来,有其理论自身的缺陷;但强调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必须产生出新的经济价值,这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个思想为此后诸多研究创新理论的学者所继承。
第五,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熊彼特力图引入创新概念以便从机制上解释经济发展。他认为,可以把经济区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所谓经济增长,如果是由人口和资本的增长所导致的,并不能称作发展。“因为它没有产生在质上是新的现象,而只有同一种适应过程,像在自然数据中的变化一样。”“我们所意指的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同我们在循环流转中或走向均衡的趋势中可能观察到的完全不同。它是流转渠道中的自发的和间断的变化,是对均衡的干扰,它永远在改变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状态。我们的发展理论,只不过是对这种现象和伴随它的过程的论述。”所以,“我们所说的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这就是说,发展是经济循环流转过程的中断,也就是实现了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规定。
熊彼特创新理论
第六,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之为“企业”,那么以实现这种“新组合”为职业的人们便是“企业家”。因此,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经营或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够执行这种“新组合”。这个核心职能又把真正的企业家活动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每个企业家只有当其实际上实现了某种“新组合”时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这就使得“充当一个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况,所以企业家并不形成一个从专门意义上讲的社会阶级。”熊彼特对企业家的这种独特的界定,其目的在于突出创新的特殊性,说明创新活动的特殊价值。但是,以能否实际实现某种“新组合”作为企业家的内在规定性,这就过于强调企业家的动态性,这不仅给研究创新主体问题带来困难,而且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也很难把握。
学术界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创新的经济学研究日益精致和专门化,仅创新模型就先后出现了许多种,其代表性的模型有:技术推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整合模型、系统整合网络模型等,构建起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创新双螺旋等理论体系,形成关于创新理论的经济学理解。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在熊彼特假定存在的一种循环运行的均衡情况下,不存在企业家,没有创新,没有变动和发展,企业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生产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资”,因而不产生利润,也不存在资本和利息。只有在实现了创新的发展的情况下,才存在企业家和资本,才产生利润和利息。这时,企业总收入超过总支出,这种余额或剩余就是企业家利润,是企业家由于实现了新组合而应得的合理报酬。资本的职能是为企业家进行创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从企业家利润中偿付的,如同对利润的一种课税。 [1]
理论启示
1、珍惜企业家精神,造就企业家队伍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活动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家与只想赚钱的普通商人和投机者不同,个人致富充其量只是他的部分动机,而最突出的动机是“个人实现”,即“企业家精神”。熊彼特认为这种“企业家精神”包括:(1)建立私人王国,(2)对胜利的热情,(3)创造的喜悦,(4)坚强的意志。这种精神是成就优秀企业家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中创造性突破的智力基础。企业家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最稀缺的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它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都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地网罗创新型人才,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选拔人才的机制还不尽公正合理,“论资排辈”、“年龄一刀切”、“恨能”、“恨富”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人才的制度化激励还相当缺乏,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社会氛围还十分稀薄,所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着我国企业家的孕育、培养和造就。因此,我国今后应对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努力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在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培养出独特的创新精神,培育出更多的实力雄厚、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
2、有秩序的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改变社会面貌的经济创新是长期的、痛苦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它将摧毁旧的产业,让新的产业有崛起的空间。然而,面对这个“创造性破坏过程”,熊彼特特别指出:“试图无限期地维持过时的行业当然没有必要,但试图设法避免它们一下子崩溃却是必要的,也有必要努力把一场混乱 ——可能变为加重萧条后果的中心——变成有秩序的撤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近年来,在我国存在一种自由追捧“新经济”的现象,有些人认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已经毫无希望,应该把资源集中于“新经济”,集中于信息产业,跳过漫长的工业化阶段,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诚然,在发达国家高科技创新浪潮的推动下,全球正在展开一轮长期的、由机器经济转变为信息经济、工业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的产业变革。但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即使在发达国家仍有一批传统产业在蓬勃发展,并与新兴产业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从大趋势看,“新经济”只有与“旧经济”融合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在传统经济结构的困境中寻求突破,确实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但同时应该做到“有秩序的撤退”,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那些传统产业的结构和素质,而不能顾此失彼,简单抛弃传统产业。如果进退失据,只是一窝蜂地关停,使所有传统产业一下子崩溃,那么,滚滚的下岗失业洪流,源源不断的低收人人群的涌现,供求总量、供求结构的严重失衡,必将迫使背离“创造性破坏”的初衷,变成只有破坏而没有创造,经济创新将被经济崩溃所代替。
熊彼特创新理论
3、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政策,建立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
技术创新活动是一根完整的链条,这一“创新链”具体包括: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围绕创新形成的产业链、产权交易、市场中介、法律服务、物流平台等。完整的创新生态应该包括科技创新政策、创新链、创新人才、创新文化。根据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中新熊彼特主义者——弗里曼提出的“政府的科学技术政策对技术创新起重要作用”,为此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通过这个完整的创新生态,最大限度地集聚国内外优质研发资源,形成持续创新的能力和成果。针对当前我国创新动力、创新风险、创新能力、创新融资不足的问题,政府在政策架构上需要做的有: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科技开发及政府采购政策;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激励;健全创新合作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技术战略联盟,实施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推进开放创新;重构为创新服务的金融体制,发展各类技术产权交易,构建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作者 | 慈玉鹏
来源 |《管理学家:实践版》
人是什么?一堆矛盾而已!
----大卫·休谟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是经济学家而不是管理学家,但他提出的创新理论,却在管理学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1983年,为了纪念熊彼特诞辰100周年,管理学的泰斗彼得·德鲁克撰文,将熊彼特比做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认为“他有大智慧”,必将“永垂不朽”。的确,现在看来,围绕着熊彼特的是数不清的荣誉和光环,然而,在他生前却没有如此荣光。正如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所言:“伴随着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而来的始终是一种悲情与孤寂,他的理论(主要是创造性毁灭理论)在其去世多年后才为世人所接受与推崇,其‘经济财富守护神’的盛名与匆忙的一生相比,也显得姗姗来迟,步履蹒跚。”那么,在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成就的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熊彼特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在一篇未曾发表的自传性小说的开头,熊彼特写道:“请把我放在这样的背景中去看!否则将很难理解我所描写的一切。想要了解一个人,他的民族和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是关键。”
在经济学历史上,1883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的2月8日,约瑟夫·熊彼特出生;6月5日,约翰·凯恩斯出生。看看熊彼特和凯恩斯两人后来的际遇和影响,不由让人发出“一时瑜亮”的感叹。同年3月14日,卡尔·马克思逝世,这又预示着经济学界老一代的谢幕和新一代的出场,历史往往就是由这些偶合改变的。也是在这一年,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出版了《经济学方法论探究》(Investigations into the Method ofthe Social Scienc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conomics),同古斯塔夫·施穆勒(Gustav von Schmoller)代表的德国新历史学派展开了经济学史上著名的“方法论论战”。一定意义上,马克思、门格尔、施穆勒三人,构成了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学术背景和研究前提,而与他同龄的凯恩斯,则是了解熊彼特的一个绝妙的参照。
约瑟夫·熊彼特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的特里希市(Triesch, Austro-Hungary,即今捷克共和国境内的Trest,在布拉格以南120公里处)的一个天主教中产阶级家庭。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担任特里希市长一职,19世纪30年代早期,约瑟夫的曾祖父创办了当地第一家纺织厂,引发了特里希的工业化进程,此后,约瑟夫的祖父和父亲先后继承了该厂的所有权,由于经营有方,该厂一直生意兴隆。这一家三代,无疑就是后来熊彼特描述的“企业家”原型。他的母亲乔安娜(Johanna Schumpeter)出生于医生世家,约瑟夫的外公时任伊赫拉瓦市一家市立医院的院长。
这一家庭在当时的奥匈帝国具有代表性,他们家境殷实,能够博得周围人们的羡慕,然而却很难进入社会上层。帝国社会崇拜的是贵族,人们对名字中是否带有冯(von)和被别人尊称为“阁下”是极为在意的。熊彼特的母亲乔安娜不甘于现状,一直梦想着更上一层楼,跻身于贵族阶层。然而,天不遂人愿。1887年1月14日,在一次狩猎事故中,约瑟夫年仅31岁的父亲意外死亡。此时熊彼特还不满4周岁,母亲也刚满25周岁。祸不单行,乔安娜的父母也随后双双去世,一连串的打击,反而更加激发了乔安娜翘首期盼进入上层社会的意志,这位坚强的母亲,把对丈夫的期望全部转移到儿子身上。为此,她反复向年幼的熊彼特灌输这样一种信念:“你应该成功!你应该成为贵族社会的一员!”可以说,乔安娜这种出人头地的强烈渴望,塑造了约瑟夫的矛盾性格,也成为日后约瑟夫忘我工作的动力之一。
进入上流社会离不开良好的教育,1888年10月,母子俩搬到了位于维也纳南150英里的格拉茨(Graz),约瑟夫·熊彼特进入格拉茨公民小学就读。在母亲的督导下,约瑟夫的拉丁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进步迅速,为日后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也许是为了让儿子有资格、有条件接受最好的教育,1893年9月9日,32岁的乔安娜同比自己年长33岁的奥匈帝国陆军副元帅西格蒙德·冯·凯勒(Sigmund von Keler)结婚,由于继父的贵族身份,约瑟夫·熊彼特得以进入特蕾西娅人文中学读书。这所中学是赫赫有名的玛莉亚·特蕾西娅女王(Maria Theresia)于1747年创办的,女王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兼有奥地利国王、匈牙利国王和波西米亚国王三个头衔,这个学校就是女王为了推行她的开明专制改革、培养有学识的外交官和政府官员而举办的,是贵族子女接受教育的地方。后来奥匈帝国大多数有影响有地位的人,几乎都在该校读过书。对于乔安娜而言,约瑟夫能够进入特蕾西娅人文中学,犹如打开了一扇通往上层社会的大门,从此,儿子辉煌的未来不再是梦。
熊彼特在特蕾西娅人文中学的课程主要有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地理、文学、自然科学和历史。这个学校不仅课业繁重,而且要求非常高,例如,希腊语课程的教材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读本。这些课程,对一般学生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由于外语基础较好,再加上天资聪颖以及母亲的严格要求,熊彼特一直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因为学有余力,他还开始阅读社会学、哲学、建筑学的著作,甚至到附近的大学旁听感兴趣的课程。
1901年,熊彼特从特蕾西娅人文中学顺利毕业。这8年的“准贵族”学习经历,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熊彼特在这里从少年转变成了青年,性格逐渐定型,积淀了日后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某种意义上,扎实的语言功底,为他日后从事研究工作创造了便利条件;优异的学业成绩,助长了他的桀骜不驯;贵族公子云集的环境熏陶,养成了他的风流倜傥;母亲的期望,种下了他自我奋斗的不竭动力。更重要的是,出身中产阶级的残酷现实,造就了他内心深处无法驱除的自卑。就身份而言,在贵族子弟中他明显属于异类;就才干而言,他又瞧不上那些纨绔公子的水平。恃才傲物与自卑情结的交织,伴随了熊彼特的一生。
中学毕业后,同大多数出身贵族的同学不同,熊彼特申请攻读维也纳大学法学和政治学学位。这是因为他认识到,奥匈帝国是讲门第的,尽管他有优异的成绩,也养成了贵族式的举止习惯,但由于自己出身中产阶级,若选择仕途或进入军界,很难有光明的前途。在熊彼特及其母亲乔安娜看来,屈居人后是难以想象的,所以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学术道路。虽然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熊彼特一直强调理论的纯学术性,反对学术过于现实化,以一个超俗脱凡的纯学者自居,但考虑到熊彼特以后闯荡政界和金融界的事实,笔者认为,此时他选择学术道路,肯定带有一定程度的无奈和功利。
世纪之交的维也纳,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学术之都、艺术之都,而维也纳大学,则是这个学术之都中最璀璨的明珠。熊彼特进入维也纳大学时,由门格尔开创的奥地利经济学,历经“方法论论战”的洗礼,经由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和庞巴维克(Eugen Bohm- Bawerk)的继承发展,已经蔚然成型,成为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匹敌的理论体系。由于熊彼特选择攻读法学和政治学学位,所以进入大学的第一学年他并没有过多关注经济学。从第二学年开始,他被经济学吸引,并创作了他平生的第一批学术论文(统计学方面),这可以视为他日后强调经济学要注重应用统计学知识的滥觞。
随后几年的大学生涯,熊彼特一方面是位才华横溢、勤奋刻苦的学生,为了钻研一个理论问题,可以整日待在图书馆中,废寝忘食;另一方面是位目中无人,不知天高地厚的“公子哥儿”,在教授和同学们面前夸夸其谈。为了满足谈资,他会在私下花费大量时间充实自己的脑子。这种似乎是为了炫耀,或者是为了掩饰什么的“两面性”,正是中学时代贵族子弟圈子留下的印痕。此时的熊彼特,吃饭总要去最高档的餐厅,点最贵的红酒,穿着必定考究,言谈必定高傲。由于人长得帅气,能讨女生喜欢,还得到了“风流多情”的评价。
大学最后一学年,熊彼特参加了庞巴维克主持的讨论课,一同参加的同学包括奥托·鲍尔(Otto Bauer)、鲁道夫·希法亭(Rudolf Hilferding)、路德维希·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埃米尔·莱德勒(Emil Lederer)等。这几位后来都名闻遐迩。鲍尔和希法亭由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后来成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和理论家;米塞斯则得到庞巴维克真传,坚持自由竞争和宪政民主,成为奥地利学派的第三代掌门人。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庞巴维克选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讨论的主题,如此一来,庞巴维克、米塞斯为一方,鲍尔、希法亭为另一方,课堂就成了辩论场。而熊彼特在这种辩论中最为特殊,他摆出一副超然姿态,一会儿代表这一方,一会儿又为另一方辩护,在双方之间不停地转换立场。对于熊彼特来说,立场是次要的,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才是重要的;观点是次要的,方法的精到和思辨的缜密才是重要的。这一点,在熊彼特后来的经历中也不断有所表现。
受教于世界顶级的经济学家,同未来世界上的一流学者朝夕相处,并与他们进行知识上的交锋,使熊彼特领略到了经济学的无穷魅力,享受到让无数人羡慕不已的美味佳肴。1906年2月16日,熊彼特获得维也纳大学法学博士学位,顺利毕业。为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他随即开始横跨亚非欧的游历。舟车劳顿之余,熊彼特依然以独特的风格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一方面,他积极投入学术活动,在柏林参加施穆勒的经济学讨论课,在法国参观世界著名的巴黎大学,在伦敦拜会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并开始构思自己的处女作—《理论经济学的本质与精髓》(The Nature and Essence TheoreticalEconomics);另一方面,他讲气派,住豪宅,骑高头大马,频频出入上层社交场合,结交各界名流。此时的熊彼特,颇有些志得意满,他曾对人戏言说,自己一生有三大目标:做维也纳最完美的情人、欧洲最出色的骑手、世界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1907年,才华横溢的熊彼特,遇到了貌美如花的英国女子格拉迪丝·西维尔(Gladys Richarde Seaver),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两人随即陷入热恋, 11月5日,熊彼特和西维尔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生活虽然美好,却因两人聚少离多,感情日渐淡薄,随着两人双双出现外遇,这段婚姻后来变得有名无实。
游历结束后,在老师庞巴维克的推荐下,熊彼特到切尔诺维茨(Czernowitz)大学任教。切尔诺维茨是个距离俄国边境只有几十公里的小地方(今属乌克兰),但熊彼特初出茅庐,意气奋发,桀骜不驯的性格依然如故,令校方头疼不已。官方开学集会,所有教师都正装按时到会,唯有他一人迟到而且还穿着马裤猎装,院长指责他,他反而对院长说,会议时间同他的骑马时间冲突,干脆调整会议时间来适应他。再如,因为档案管理员不允许学生自由查阅档案,他一怒之下,竟然去找管理员进行决斗。虽然生活上放荡不羁,但是他在学术研究上却成果迭出。1911年,《经济发展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顺利出版。在这本书中,熊彼特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的本质,企业家是资本主义的灵魂人物,创新与企业家共同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兴衰和经济发展的周期。该书出版之后,好评如潮,熊彼特一举成名。1911年,他申请格拉茨大学的教授席位,然而,这个学校的聘任委员会反感他的言行与狂放,对他的学术成就不认账。最后,凭借庞巴维克的推荐和政府的干预,由奥匈帝国皇帝弗朗兹·约瑟夫在胡浮堡皇宫亲自接见熊彼特,并授予他大学教授头衔,从此,熊彼特成为了“整个奥地利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
对熊彼特最大的教训来自于格拉茨大学学生的反抗。就在熊彼特来到这个学校的第二年,学生们对他的不满爆发出来,指责熊彼特的课程难度太大,书目太多,分数太低,讲课内容太乱。学生们把熊彼特赶出教室,还要求校方换人。骚乱持续了三星期,惊动了州长和教育部。经过这一事件,熊彼特有了明显的改变。
三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虽然熊彼特得以免除军役,但奥地利已经难以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自1916年开始,熊彼特逐渐走出书斋,介入政治活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奥匈帝国解体为奥地利和匈牙利等部分。由于熊彼特积极奔走,再加上社会民主党领导人鲍尔和希法亭等人的推荐以及形势的需要,他先后出任德国社会化委员会经济顾问和奥地利共和国的财政部长。这时的熊彼特,仅仅36岁,可谓前途无量。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在熊彼特人生的这段巅峰时期,他的性格弱点也全都暴露了出来。熊彼特的血液里,没有政客和商人的基因,所以,别人看起来相当好的从政经商道路,都被他自己搞砸了。在他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他强调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的重要性,这无疑同社会民主党人主张的“社会化”政策格格不入。经济领域中的社会化,是指把生产资料由私有转化为社会所有。这种政策违背熊彼特的学术逻辑,但却在战后具有应急性质,所以,在德国社会化委员会中,熊彼特出人意料地主张迅速、全面地推进社会化。对此,他对那些诧异者给出的解释是:“当有人想要自杀的时候,最好留个医生在他身边。”在待人接物方面,熊彼特也显得幼稚,缺少政客的圆滑,在同事们中间难以取得支持和信任。在私生活方面,面对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经济形势,作为财政部长,熊彼特呼吁国民多多储蓄,勒紧腰带过日子,而他自己却租下了一整座城堡,在一家豪华酒店里有一间套房,甚至还养着几匹宝马。通观上述种种,熊彼特为人诟病自然在所难免,不得不辞职。
1919年10月份,熊彼特不再担任财政部长一职,开始进入商界冒险。1921年7月,鉴于熊彼特前任财政部长的身份以及经济学教授的头衔,奥地利的彼得曼银行(Biedermann Bank)邀请他担任行长,并且待遇丰厚,以换取政府对这个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许可。对熊彼特而言,这正中下怀,一方面自己的奢侈生活可以延续,另一方面自己的经济学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不过,银行只是想用他的名头,并不给他决策权,这倒也合熊彼特的心意,他把精力用在股票市场的投机上。开始,熊彼特运气不错,财源滚滚,于是,他更加趾高气扬,生活越来越奢侈,甚至完全无视世人的目光。据说有一次他甚至租了一辆马车,怀拥两个妓女招摇过市!还有一位在熊彼特家住过一段时间的妓女,自称奈莉·熊彼特(Nelly Schumpeter),四处宣扬自己是他的妻子!然而,这种富贵终属黄粱一梦,他给一个特蕾西娅中学同窗的骗子提供担保,使他几乎破产。1924年,奥地利发生经济危机,他在股市的投资也血本无归。9月11日,熊彼特被濒临破产而改组的彼得曼银行辞退,进入了他人生中最黑暗的阶段。他不得不把自己所有的积蓄用来偿债,即使这样,彻底还清债务,仍然花了他此后15年的时间。
铩羽而归,熊彼特不得不重操旧业。1925年10月15日,他被获准进入德国波恩大学公共财政学院担任教授。熊彼特的到来,在德国经济学术圈引起不小的轰动,一位后来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学生写道:“在波恩,让熊彼特授课的想法对经济学的学术世界是引起轰动的事情。几十年来这是第一次,德国大学重新讲授经济理论。……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波恩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经济学家的麦加。”除授课、研究经济理论之外,熊彼特还要撰写大量迎合公众口味的时评短文,以赚取外快,因为他还欠着一屁股债。但即便如此,熊彼特也绝不会勒紧腰带过日子。他的身边从来不缺少女人,就在成为波恩大学教授之后的第20天,他以改信路德新教的方式,同比他年轻20岁的安娜·莱辛格(Annie Reisinger,即安妮)结婚。此时的熊彼特,可谓身心俱疲,只有在安妮那里,才能找到久违的宁静。为了不让新婚妻子受委屈,熊彼特不惜重金,租下了德国皇帝年轻时曾经住过的房子。很快,安妮怀孕了,这对新婚夫妇翘首盼望着新生命的诞生。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1926年,当一切似乎正在好转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6月22日,65岁的母亲乔安娜因动脉硬化在维也纳去世。自从4岁始,熊彼特就与母亲相依为命,无论何时,母亲都是他的信心来源和精神支撑,不论政界失意,还是投资缩水,都不会使熊彼特气馁,只要他的母亲在,斗志就在。如今,母亲已逝,熊彼特在世上惟一的亲人就只有妻子安妮了。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8月3日,安妮因产后大出血不幸去世,而尚未来得及取名的儿子,也在出生3小时45分钟之后夭折。遭受一连串的打击之后,熊彼特的精神几近崩溃,当天晚上,他写道:“我可怜的、心爱的安妮不在了……我也许应受许多惩罚,但不应该受这种惩罚。”妻儿去世后,熊彼特将他们安葬在离家不到1000米的波普尔斯多夫墓地(Poppelsdorf Cemetery),他甚至买了一对墓地,以便自己死后能够葬在安妮身边。在以后的日子里,熊彼特每天都要独自一人到妻儿墓前献上一支玫瑰。而在他家里,则挂着妻子和儿子的遗像。安妮自己的房间,一点都没有变动,甚至她的衣服仍旧挂在衣柜中。安妮去世之后不久,熊彼特发现了她的一本日记,从此开始每天摘抄其中的段落,这个习惯,他终生都没有改变。
为了排遣心灵上的苦痛,熊彼特试图通过发狂的工作来暂时忘却精神上的痛苦。在安妮去世后的第一年里,他发表了15篇文章和5篇书评。此外,朋友们的无私帮助,也让他逐渐从悲痛中走出,重新把精力集中到经济学研究上。1927年,熊彼特接受哈佛大学邀请,在马萨诸塞的剑桥镇教了一个学年的经济学课程。这一个学年的工作,使哈佛和熊彼特都在心中接受了对方。1928年秋回到波恩时,熊彼特已经从伤痛中恢复,但他依然每天会到妻儿墓前献上一支玫瑰。在随后的几年中,熊彼特重访哈佛,并且接受神户大学邀请到日本讲学。这段经历,使他对日本产生了深厚感情,另一方面,熊彼特也对日本经济学界产生了持久影响,由于他强调要研究数理经济学,“以至于今天一些最为出色的数理经济学家是日本人”。至今,日本一桥大学仍保留着一座“熊彼特教授图书馆”。
1932年9月,熊彼特接受哈佛大学的邀请,正式成为该校的经济学教授。熊彼特的到来,为哈佛经济学院注入了巨大活力。他俨然是经济学术圈中的“企业家”,在他的带领下,哈佛大学经济学院的学术水平焕发了勃勃生机,聚集了号称“熊彼特之七贤会”的一批青年经济学家,包括爱德华·梅森、爱德华·张伯伦、华西里·列昂惕夫(获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哈里斯、道格拉斯·布朗、奥佛顿·泰勒。他还培养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学生,包括弗里茨·马克卢普、罗伯特·海伯纳、保罗·斯威齐、保罗·萨缪尔森(获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都留重人、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等等。正是从熊彼特开始,哈佛大学经济学院进入了历史上的辉煌年代。
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熊彼特一刻也没有停止理论研究工作。经过近十年的思考和写作,1938年12月,《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之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Business Cycles: ATheoretical,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 Process)终于杀青并出版,在这部两卷本巨著中,熊彼特以其独特的视角,对经济大萧条提出了迥异于凯恩斯的观点和解决方案。1941年底的珍珠港事件,把美国拖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爆发使熊彼特郁郁寡欢,因为奥地利是他的故乡,德意志文明和日本文明是他精神家园。为了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战争中转移开,他开始撰写“小杂文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1942年出版之后,这本他自己不看重的书却受到广泛好评,成为畅销书。随后,熊彼特开始撰写《经济分析史》(History of EconomicAnalysis),直至去世,该书仍未杀青,最终由其遗孀伊丽莎白·熊彼特(Elisabeth Boody Schumpeter)编辑整理后于1954年出版,而此时,伊丽莎白也已因积劳成疾去世两年了。
承受了政坛和商界的折磨,经过了母亲、妻儿去世的打击,熊彼特依然在同命运进行抗争。在风格上,他依旧是那个贵族气息浓郁的教授,每次上课都踏着最后一分钟准时出现在门口,“优雅地脱下那件制作精良的大衣,黑色的帽子被搁到一边,然后一根手指接一根手指地脱下手套……”感情生活上,虽然他对母亲和妻子的思念一点都没有减少,而且一直保持着摘抄安妮日记的习惯,然而,他身边不乏年轻漂亮女人的身影。在安妮去世后一年左右,熊彼特的研究助手米娅成为他实际上的情人,两人的这种关系一直保持了八年,最终因熊彼特移居美国而不得不分手。在哈佛,熊彼特的身边同样不缺少女人,包括在一次讨论课上认识的女博士莫丽,也成为熊彼特的挚友。
不知不觉,熊彼特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他日益厌烦了无所拘束的单身汉生活,渴望有一个宁静的居所,能够让他“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此时,有一个女人,恰恰能够给予熊彼特这些,她就是伊丽莎白·布迪·法鲁斯奇。1937年8月16日,54岁的新郎和39岁的新娘在纽约的一所新教教堂举行了婚礼,而这位曾经的“浪荡贵族公子哥儿”,随后迎来了自己在学术上的第二个高产期。
1950年1月8日,熊彼特因动脉硬化去世,享年66岁。纵观熊彼特的一生,传记作者罗伯特·艾伦(Robert Allen)曾说:“矛盾、失败、灾难和失望是熊彼特生活和工作的主要音符。他过着一种矛盾的生活,从事着一种矛盾的事业。他思考着矛盾的思想,写着充满矛盾的著作。……然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这一失败的事业作为整体却是一种成功。”\\
来源:管理学季刊
民主政治并不意味着人民真正在统治,民主政治的意思只能是:人民有接受或拒绝将要来统治他们的人的机会。民主政治就是政治家的统治。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
喜欢(30)
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
喜欢(19)
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如果其最有权势的决策者是通过公平、诚实、定期的选举所产生的,而且在这样的选举中,候选人可以自由地争取选票,而实际上每个成年公民都有投票权,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民主政体。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喜欢(7)
民主方法保证的自由不一定比在同样环境中另一种政治方法能允许的个人自由多,很可能反而更少。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
喜欢(6)
所谓创新,就是能够带来创造性毁灭的行为。
喜欢(4)
要背离习惯而引发创新,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创新常有冒犯的危险性,社会常常会加以抵制,要克服这种障碍,必须赖于特别的人格素质。
喜欢(4)
社会价值的说法,其实是歪曲事实,因为心理价值,一定只存在一个人的意识中,价值一词,从根本上说只能用一个人,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
喜欢(3)
对每一个学者来说,人生中的第三个十年是神圣而丰饶的,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他主要是去完善青年时期的想法。
喜欢(3)
利润之于生产资料,充其量相当于诗人创作的明篇之于草稿。
《经济发展理论》
置身于熟悉的循环之流中,人们做起事来又快又合理、一是做事心中有谱,二是因为各人的行事都合乎循环之流的要求,这样做的事会得到别人的支持,反过来,别人也有理由相信他,常人凭自身的能力和经验也能应付得来;而一旦要实施新组合,顿时就没了主意,只能问计于人。置身于熟悉的循环之流中,一切都是那么顺畅无阻;而一旦改弦易易辙,原先的顺流,如今却变成逆流;原先的助力,如今却变成阻得;原先熟悉的数据,如今却变成一堆未知数ー且跳出常规的藩篱,许多人就寸步难行,还有一些人还能走下去,但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心中没底。这种情况下再假设人们做事又快又合
理,无论如何都是说不通的。
《经济发展理论》
喜欢(2)
在经济循环之流的渠道中出现自发,而不连续的变化,以及这些对均衡的扰动只会出现在工商业这个领域,而不会出现在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需求的这个领域。
《经济发展理论》
喜欢(2)
企业家完成使命,靠意志胜于靠智慧,靠“权力、魅力”,胜于靠新思路。
喜欢(2)
我们的头脑很容易从科学史的研究中得到新的灵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他所研究的科学的历史中吸取有用的教训。
《经济分析史》
喜欢(2)
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 ────〖熊彼特〗奥地利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