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中国可持续发展事业之成果,离不开以往无数人默默的付出与推动。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易便是这其中最坚韧持久的一股力量。
从新中国第一代环保人到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拓者,如今又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与实践。近30年来,她不断地影响和汇聚多方力量,从学子到学者,从政府到企业,始终不遗余力地传递一个理念:可持续发展,将改变中国,创造美好。
本刊记者近期有幸专访钱易院士,她对清华学子的拳拳之心,对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行动,对这一代年轻人加入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殷切期望,以及对中国当下深切忧虑……充分诠释了一位大师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
内容摘编
主动担当:从关心水到心系人类未来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大半辈子,钱易院士都在与水污染防治打交道。与可持续发展结缘,正是她的水污染防治之路的不断延伸。
钱易院士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卫生工程专业,专门研究城市下水道污水处理。1957年,她考入清华大学,师从著名环境工程专家陶葆楷进一步研究水污染防治,从此踏上了“治水之路”。
1992年6月3日~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其间,钱易刚好在里约热内卢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并应邀参加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闭幕式,也正是那次会上第一次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会议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是各国政府都必须遵守的战略,还确立了环境教育的新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被认为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开端。1994年,中国政府正式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首次确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而对于钱易而言,1992年同样意义非凡,她从此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事业在学术领域的带头人和主要推动者。
“当我详细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和理念以后,才充分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它不只是关心当代的发展,而是关心子孙后代,千秋万代,关心全地球的人类。”
“我要为中国学术领域打开一扇大门,把国际可持续发展先进理念带入中国,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钱易立下了决心以后就开始了实际行动。
1992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成立,钱易被聘请为委员之一,多年来她一直发挥自身学术专长和优势,与多位专家委员共同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前瞻性、战略性、预警性政策建议。
拓荒教育:在中国首开可持续发展课程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上个世纪90年代的国内可持续发展教育还是一片空白。面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这片荒地,钱易决定从开设课程开始,在青年学子心灵深处播下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中国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春天奠定人才基础。
从联合国里约峰会回来以后,钱易就开始着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推进。她一边积累学习,一边四处宣传,亲自撰写提纲、编印教材,1998年,清华大学全校本科生公开选修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开课,这也是国内高校开设的第一门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志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正式起航。
虽然这只是一门选修课,却因钱易在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多样性拓展、立体化教材建立等方面做出的有效探索,多次获得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优秀奖,还被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
钱易主编的教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并荣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已累计发行30余万册。
在钱易的建议下,清华大学1998年在国内高校率先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全新办学理念,计划通过“绿色教育”“绿色科技”和“绿色校园”建设,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大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随后,80余所高校纷纷加入了创办“绿色大学”的队伍。
过去20年,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以及在后续的学习、工作中呈现的效果等方面来看,钱易的这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对提高清华大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质量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的水平。
“做一个顶天立地、有本领、有作为、有担当的中国人。”这是钱易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而在这门课程中,钱易最想实现的就是激发学生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热情和责任感。
这么多年来,钱易的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对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的科研、创业以及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在她的学生既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学术领军人物,也有创立国内上市环保企业的行业翘楚,还有服务国家部委和地方基层的公务员。
数十年如一日,钱易以学生为本、甘为人梯的大爱情怀,已赢得了一系列美誉,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清华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等荣誉称号。
科研带头:从技术攻关到理论创新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求真务实,多元兼容,与时俱进,是钱易一直以来的治学风格。应该说,她不仅是科研技术“破解难题”的带头人,也是具有时代格局的理论创新者。
自进入清华大学以后,钱易数十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低耗的废水处理技术。她率先提出加强对工业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控制,引起学术界普遍关注。她提出的鉴定可生化性的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在第六和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她主持“城市废水处理及利用”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努力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低耗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一次……
耕耘数十载,钱易在58岁时迎来了人生一个高峰。1994年,钱易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成为当时清华大学唯一的工程院女院士。
即使如此钱易却难以乐观。身为中国第一代环保人,钱易面对中国的环境问题一直忧思焦虑。“这么多年过去了,污水治理的技术再怎么提高,也赶不上污染的扩大。”
对中国环境和发展问题的了解越深,钱易的危机感越是强烈,也更加坚定对可持续发展的信仰:“可持续发展关乎国家的长远未来,不仅需要从理念上、战略上去改变,更多的是需要具体行动,每个领域都要结合实际工作去做出改变。”
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战略,但是如何落地依然是各国都面临的挑战和难题。钱易经过研究,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跟生态文明的理念完全是一致的,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应在六大领域同时进行: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城镇化建设领域、天然生态系统保护领域、文化教育领域以及法治和管理领域。
在生产领域,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在消费领域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城市规划设计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一定不能追求大、洋、阔;保护城市和农村的天然生态系统;加强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法治建设,把生态文明纳入相关法律等等。
政府部门进一步的政策引导尤为重要,钱易直言,希望在中央文件中看到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明确表述。“说难不难,就是加几个字而已,只要把发展拓展成可持续发展,经济拓展为绿色经济,那么美丽中国的目标就不难实现了。”钱易说。
贡献思想:从宏观战略研究到地方实践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虽然迈入耄耋之年,钱易仍不懈地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其中力求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加以研究和落地应该算是又一次重大探索。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深入研究,钱易欣喜地看到了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将迎来空前的发展契机。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跟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自2012年以后,钱易不遗余力地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为学界的领航人、义务宣讲人,并在参与国家战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和建立示范省市方面积极做出贡献。
2013年2月28日,钱易第一次为930余名清华学子作了题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讲座,座无虚席。随后,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众多学者研究方向。
这几年,她已经无数次上台演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代言人。2018年11月10日,钱易做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国情讲坛”,又一次完成了长达一个小时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演讲,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深入浅出,在学术圈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播。
然而,钱易虽八十高龄,依然不忘育人之本,又带头创办新学科。2015年,钱易联手清华大学经管、哲学、历史、法学十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开设了“生态文明十五讲”课程,以引起不同专业师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共鸣,构建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共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时隔一年,钱易又凭着老骥伏枥的决绝精神再担重任。2016年4月16日,钱易牵头组织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人文学院、低碳能源实验室等多个院系及单位共同成立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她本人担任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旨在通过跨学科交叉研究,进行探究、建构起完整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探讨生态文明的建设途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这几年她外出实地考察、参加会议、作学术报告……马不停蹄,总想着“尽力去做得更多、影响更多的人”。
2019年1月15日,深圳市政府举办“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论坛(中国·深圳)”,钱易受邀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2019年2月27日,钱易参加浙江省嘉兴市召开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动员大会,被受聘为嘉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总顾问,并作了题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可持续发展涉及每一个人,需要人人参与,也关乎每个人自身的福利。”钱易语重心长地说,“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人,既要有决心打攻坚战,还要有思想准备打持久战。”
20多年来,钱易坚持不懈,以坚如磐石的毅力为中国可持续发展事业奔走、为青年更美好的未来努力。清华大学校歌中有言:“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或正是钱易人生写照。
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19.04期(内容有删减;文中小标题有所改动)
编辑:王秋蓉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给水排水》”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给水排水》)”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请联系我们(022-27835520),我们会立即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