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目:新政策形势下的污泥脱水综合分析
报告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风亭 教授/副院长
李风亭教授简历
一、教育背景
(1) 1994.9-1997.7,南京大学,高分子化学,博士,导师:薛奇教授
(2) 1986.9-1989.7,山东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导师:杨熙珍教授
(3) 1982.9-1986.7,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士
二、工作经历
2004年6月-现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常务副院长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2014年-现在 国家气象局上海城市气候变化与应对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4年3月-2015年4月 联合国环境署总部内罗毕,任南南合作及中国事务特别协调员,合作人员:Achim Steiner先生
2001年10月-2012年10月 柏林自由大学,访问教授,合作教授:Juergen-Hinrich Fuhrhop教授
2000年7月-2001年1月 美国佐治亚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Charles Yang教授
1999年7月-至今,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997年10月-1999年7月 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市政工程教研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刘遂庆教授
1989年7月-1994年9月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城市建设系给排水教研室工作
三、研究方向
* 混凝技术与水处理技术
* 焦化废水生化与物化深度处理与回用成套技术
废酸资源化处理技术
* 非洲水资源研究与联合国南南合作机制研究
四、学术兼职
中国工业水处理学会副主任(2003至今)
中国化工标准委员会水处理化学品委员会副主任(2003至今),中国化工学会理事(2012至今);联合国环境署科学政策论坛 理事会成员(2017-);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协调人(Global University Partnership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GUPES)(2012-);联合国环境署《全球水资源报告》专家委员会成员(2013-);科技部-联合国环境署非洲水行动专家组组长(2011-2014),《工业水处理》编委会副主任;中国无机盐协会铝盐专家组副组长(2015-);全国水处理化学品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2017-)
五、研究方向与定位
本课题组本身是一个完全国际化的跨学科的小组,从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相结合,以解决实际环境问题为导向;同时将产品与技术标准相结合,引领技术发展,为市场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最近将这一方向拓展到纳米吸附功能化材料,在废酸和废水的重金属的分离和资源化,以及污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水污染应急处理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自2000年以来已经主持40多项科技部、上海市、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人居署、以及工业界课题,已经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160多篇,获得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授权五十多项。曾获得省部级奖励一等奖四次。
2006年开始在联合国环境署和中国科技部支持下,从事非洲水资源研究,2011年担任联合国环境署-中国科技部非洲水行动专家组组长。2011年与联合国环境署和人居署合作,共同发布非洲水资源报告。2012年里约峰会期间,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发布了《绿色经济报告》中文版。2015年3月在开罗非洲环境部长会议期间,发布了《中国-联合国环境署-非洲水行动成果报告》。
在科技部、环保部、商务部,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人居署支持下,在非洲从事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促进非洲国家绿色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官员及技术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同时推广新型适用性水处理技术,为发展中国家培养环境管理人才。同时在广大非洲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绿色城市和水处理技术合作网络,将绿色适应技术引进到非洲国家,并建立了示范项目。同时积极推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化工作,曾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引智工作奖励。2013年获得联合国南南合作特别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