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灵渠的智慧光芒在哪里?之二
铧嘴分水,匠心独运
陡门通航,巧夺天工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的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其中灵渠被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秦始皇为什么要修建灵渠?
灵渠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这颗明珠散发出怎样的光芒?
接上一期的内容:
-
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灵渠的智慧光芒在哪里?一场征服战成就了一颗水利明珠 (智慧水务7期)
-
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灵渠的智慧光芒在哪里?精准选址,顺应天然!弯道雍水,巧夺天工!——(智慧水务8期)
灵渠的伟大之处,可以做这样的概括——
★不仅连通了湘、漓两江,更连接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改变了中国自然水系格局,发挥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面综合作用。
★首次完成了中原黄色文明与太平洋蓝色文明的融合,改变了华夏文明和中国历史的走向。
★成为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枢纽。正如《徐霞客游记》中所言:“(灵)渠至此细流成涓,石底嶙峋。时巨舫鳞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
是明珠,就肯定有其光彩。灵渠特定的光彩是如何释放出来的?
开凿渠道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凝聚了古人的大智慧。
铧嘴分水,匠心独运
在灵渠主体工程这个系统中,铧嘴、大小天平功不可没。它们共同作用,三七分配南渠和北渠的进水量。
灵渠最经典的设计是铧嘴与大、小天平。
犁铧形状的铧嘴其实就是一个分水设施,犹如都江堰的鱼嘴,是一座长70米、位于灵渠拦河大坝大小天平尖端的砌石坝——分水平台(导水堤)。铧嘴前端直指湘江上游,将水流一劈为二。三分南流,被“小天平”导入南渠;七分北流,被“大天平”导入北渠。南渠向西延伸汇入漓江,北渠向北延伸重回湘江。因此,灵渠包括南北两条水渠,各有分工,相辅相成。这就是所谓的“湘七漓三”,也是著名的“三七分派”。
这样的分配,既保证了南渠的通航,又不使湘江缺水。这样的设计,在2000多年的运行中已经证明是很科学的。
那么大小天平的设计又有何玄机?
(图片源自网络)
(铧嘴状分水工程 图片源自网络)
接铧嘴下游是拦截江水的拦河坝,大天平即拦河坝的右部,小天平为拦河坝的左部,大天平与小天平衔接成“人”字形。大天平右端设有北陡,即引水入北渠的进水口;小天平左端设有南陡,即引水入南渠的进水口。两个坝面连为一体,其顶端就是铧嘴。分水堤坝矮于两侧河岸。枯水期,湘江水被全部导入渠道;洪水期,江水可越过堤坝,流入湘江故道,既可泄洪,又可避免灵渠为洪水毁坏。
这个玄机就在大小天平呈108度的“人”字形夹角排列上。
在人体工程学中有一个“李建军定律”,表述为:事物内在格局、事物与外在格局只有在黄金夹角上才会呈自然形态、完美形态。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佳形式。该定律也称最优法则。
万事万物皆有其特定形态(包括意识形态)、状态(包括社会状态、人体状态),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空间下为满足自身需求也会呈现不同的形态、状态。而可以保持事物属性不变的自然、至和形态和状态则是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率。
有黄金比例分割的三角形各角角度分别是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和顶角为108°的等腰三角形。
大小天平“人”字形夹角排列,就遵循了这个定律。
2000年前史禄修建大小天平时,古希腊雅典学派第三大算学家欧道克萨斯也提出黄金分割理论,同时代的两地人,一个把它用到了实践中,一个从数学角度做出解读。其实黄金分割率本质上依然是自然态的数理表达。
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存不相害。事物内在阴阳格局、事物与外在阴阳格局只有在太极图的黄金夹角上才会呈自然形态、完美形态。史禄用他的“大小天平”诠释了这个自然法则。
历经2000年洪水无情地冲刷和撞击,铧嘴、大小天平坝体安然,继续默默地为人类服务。这就是古人高超的分水智慧。
陡门通航,巧夺天工
兴安人对灵渠有这样评价——“三十六陡下兴安,一陡一个境界,一陡一个天地”。
话虽通俗,但道出陡门功能的非凡价值。
陡门其实就是古代的船闸,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灵渠的因为闸门修建在渠道最水浅、流急及陡峭的地方,故称陡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这里的“箔””,就是陡门用来关闸的竹门。
灵渠水的特点是浅、狭、曲、急,陡门的作用就是提升或降低水位,以利舟楫通行。
陡门的结构、用材、使用看似简单,但其组合功能、作用却十分奇巧。
从结构看,两岸的导墙用浆砌条石,两边墩台高1-2米,半圆形居多。陡门的过水宽度为5-6米,设陡距离近则60米,远则2公里。高度和距离都是根据水势而定的。如:南渠因落差大,设有陡门29个。北渠因落差小,只有4公里多,只设有7个陡门。
(图片源于网络)
从用材看,塞陡工具都是一些廉价的、随地可取的竹木而已。
从使用看,陡门的关、启程序是:关陡时,先将小陡杠的下端插入陡门一侧海漫的石孔内,上端倾斜地嵌入陡门另一侧石墩的槽口中;再以底杠的一端置于墩台的鱼嘴上,另一端架在小陡杠下端;再架上面杠。然后将杩槎置于陡杠上,再铺上水箳、陡簟将陡门堵塞。等水位增高要过船时,将小陡杠敲出槽口,堵陡各物即借水力自行打开,船只即可随水位升高而往上游航行或随下泄水势向下游前行。这样,无论从北逆流而上,再向南顺流而下的船只,还是从南逆流而上,再向北顺流而下的木船,都可以借助陡门,安全平稳地来往于长江、珠江水系。
结构简单、用料经济、使用方便,足见古人控水的睿智。
(灵渠天地一陡 图源于网络)
灵渠的设计建造,遵循了天人合一、大道至简的法则,选址精准,壅水巧妙,分水合理,控水奇巧……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自成体系,有着明确的分工,简单实用,整体上又构成一个庞大、完美的引水、治水、用水工程体系,合理协调与综合了航道、灌溉、防洪、抗旱诸多功能,让南辕北辙、互不相干、落差32米的两条河流和谐地牵手,堪称伟大的设计。
这就是中国古人所成就的智慧光芒。
许多人赞叹巴拿马运河电动水闸的宏伟、伏尔加一顿运河电动水闸的精巧……却唯独忘记了中国古人灵渠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背景下道自然解决技术难题的大智慧。
巧夺天工与巧取豪夺,形成鲜明对比。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该如何设计?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值得今人深思。
人体工程学生态博览院与鼎蓝水务共同打造当年的水利、今世的水务内涵,以中国水利智慧都江堰为开始,讲讲大中国大运河为何能由南向北逆流向,且同时横跨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以及钱塘江五条东西走向的大江大河。它是如何穿越这五大水系的呢?到底是如何横穿长江和黄河的?
以人体工程学平衡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角度,分析大运河的时代背景、开凿环境特点、规划设计和建设特点,探讨不同时代需求下,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接、城市给排水设计、当代的智慧水环境与海棉城市生态建设的思路。
水的性质并非一成不变,它也会随着季节、地域、环境、人为加工等因素而有所改变。古人之对水做如此细致的分别,本身就说明不同的水对人体又不同的影响,保健、治病要结合不同类型水的性能、功用。
水作为环境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水具有对大地物质和能量进行搬运、调候、净化、反应的功能,被依据阴阳理论划分为吉凶两大类;而堪舆实践中,更被以气味、味道、清浊、声音等进行分辨、分类。尤其是古人用水的实践,更堪称智慧,很多工程是当今也无法与其比肩的,如都江堰、灵渠、坎儿井等。所以研究堪舆学关于水的实践,具有非常的现实价值。
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境要素、人体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健康必有要素。社会生态系统环境平衡是国強民富的根本。环境生态系统平衡是金山银山的保障!
近期发表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给水排水》”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给水排水》)”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请联系我们(022-27835520),我们会立即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