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张亚非,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4-27  来源:张亚非,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浏览次数:221
核心提示:张亚非,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张亚非,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中文名
张亚非
国    籍
中国
主要成就
创立了以相转移几率为基础的金刚石生长机理理论
职    务
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目录

  1.  
  2.  
  3.  
  4.  
  5.  
 

人物经历


 
上海交通大学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室主任。
教育部薄膜与微纳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际英文专业期刊《纳微快报》(Nano-Micro Letters)主编。
国际英文专业期刊《电气与电子工程前沿》(Frontiers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编委。
1978年9月—1986年7月,就读于兰州大学物理系,主修半导体物理学,攻读学士、硕士学位。
1991年9月—1994年6月,就读于兰州大学物理系,主修凝聚态物理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4年6月—1996年3月,担任兰州大学化学系,电化学科学博士后。
1996年3月—1996年8月,访问香港城市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系,担任高级研究员。
1996年8月—1997年4月,访问日本科技厅无机材质研究所,担任中心优秀研究员。
1997年5月—1999年7月,访问香港城市大学金刚石和先进薄膜研究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
1999年8月—2001年11月,日本科技厅无机材质研究所先端机能材料研究中心,高级科学家。
2001年12月—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


 
以纳米效应和纳米电子学为理论基础,以纳米材料制备与操控加工方法为技术基础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创新研究。主要课题:低维纳米电子材料、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制造技术、纳电子器件制造关键技术、纳米传感器件、纳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理论与应用。
注重与电子、化学、物理、信息领域相关知识的交叉融合,探讨纳米电子材料结构和尺寸限制所表现出的各种纳米效应、特性和新现象,利用一维和零维纳米材料以及纳米操控加工技术与微电子器件加工技术相结合,研究纳米电子材料在纳米电子器件、NEMS和纳米制造领域的重要应用技术。研究具有高速度、高密度、低功耗、单电子传输或弹道传输等特点的高性能纳米尺度结构的电子器件,研制超高性能的光、电、环境、能源领域新型纳米器件与系统。
 
 
  •  
     
     
 
 

主要贡献


 



1、发现了无催化剂的氧化物辅助气相蒸发法大量制备硅和锗等单晶纳米线的方法,提出了在纳米空间范围内通过相分离、扩散和晶化过程的单晶纳米线生成机理,为许多种单晶纳米线材料的氧化物辅助气相蒸发法大量制备提供了生长机理理论模型。
2、建立了关于DLC//金刚石//石墨生成过程的化学气相表面反应条件和生长理论机制,理论上解释了化学气相条件下金刚石的生长表面形态、生长条件和生长速率。
3、创立了以相转移几率为基础的金刚石生长机理理论,建立了统计物理学方法研究金刚石生成条件的温度-压强图。
4、发明了基于超高频声波作用的纳米焊接技术,实现了纳米材料与宏观结构的牢固焊接加工。
5、首创了多沟道碳纳米管场效应器件和非对称肖特基势垒碳纳米管光伏电池。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SCI刊物《微观世界》(Small)、《应用物理快报》(Appl. Phys. Lett.)、《物理综述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碳》(Carbon)、《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电子器件快报》(IEEE Electronic Device Letters.)、《材料研究杂志》(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等上发表学术论文280多篇,被他人引用2000余次,其中单篇最高引用280余次。
曾获1998年单篇论文被SCI引用次数全国个人排名第七名证书。
2010年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导师。
曾作为中国高科技中心成员[CCAST(世界实验室)]、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特聘讲座学者、意大利理论物理研究所访问学者、美国材料学会会员等在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学术领域进行过讲学与合作研究。
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或邀请报告20余次,出任国际学术会议分会主持人10余次。受邀担任国际英文专业期刊《Nano-Micro Letters》主编和《Frontiers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期刊编委,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分会委员。 [2] 
在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80多篇,被引用3000余次,其中多篇被选为封面论文,H因子(H-index)高达15.8。发表IC制造技术领域的国内第一本著作: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技术,2006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7-04-018299-8,字数47万字。2010年6月出版专著:薄膜体声波谐振器的原理、设计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21万字。
受特邀撰写了英文学术专著:Nanowelded Carbon Nanotubes: From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to Solar Microcells,Springer-Verlag(ISBN10: 3642014984)和国际材料大百科全书的一个章节"Diamond Crystals, Growth of ", Encyclopedia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lsevier Science,Chapter 6.5.20 ,2113-2118 (2004)。
已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28项,年产生经济效益数千万元。
承担和完成973、863、国家自然科学金重点项目等十几项科研项目。
 

获奖记录


 



“叠层电池的研究”荣获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化学液相中直接合成平行取向碳纳米管阵列的研究”荣获2001年日本表面技术协会论文赏。
“氧化物辅助合成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及应用”荣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有序功能纳米薄膜结构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荣获2007年中国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