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上亿元解决历史问题,上海昔日垃圾场整改变身休闲健身地
2024-05-13 06:06
天气渐暖,松江小昆山镇大港村村民李福林饭后便要去离家不远的休闲林地散步跳舞,这已经成为他和邻居们的生活习惯。而在数年前,该绿地还是村民们避之不及的垃圾填埋场,经过一系列全方位治污措施,这片土地发生蜕变,焕发新的生机。
休闲林地绿意盎然,是周边居民休憩漫步的场所 戚颖璞 摄
休闲林地绿地盎然,是周边居民休憩漫步的场所 戚颖璞 摄
休闲绿地原为镇级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早在14年前就完成封场覆土,因其处于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易有安全隐患,持续散发的臭气又困扰着周边居民,五年前,根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和国家长江办的要求,在市、区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小昆山镇下决心彻底整改。
垃圾填埋场 整治前
垃圾填埋场 整治前
垃圾分布面积4.72万平方米,涉及土地面积70.8亩,约20万吨……面对海量垃圾处置任务,小昆山镇没有选择“一挖了之”,而且召集相关部门和高校专家,一道研究制定既好又快的处置方案,形成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突出重点、分类整治”的治污原则。
治污手段丰富多样,但在严格从速之余,科学也很关键,尤其是避免二次污染。小昆山镇党委书记陆雪锋是时任整改指挥部负责人,对此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让一滴污水、一粒渣土、一块垃圾外溢,我们全力做到严防死守。”
综合考虑时间、效果、成本等因素之后,小昆山镇决定采取分区止水隔断的方式进行开挖,全量垃圾开挖一段,渗滤液处置一段,素土回填一段,边开挖边检测最终送老港填埋场填埋的方案。
针对不同的废弃物,小昆山镇定制研究了精细处置方案。如渗滤液处置,小昆山镇经过反复比选、充分论证,选择就地净化处理,达到纳管标准后排入污水管网;垃圾清运交通路线,选择利用密闭水运至老港填埋场,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开居民生活区,又能降低二次污染风险。
整治现场还安装了除臭装置,并加强工地扬尘管控,小昆山镇工作人员日日巡视监督,对现场的大气、噪声、基坑土壤和处理后的渗滤液进行采样检测,确保各项数据正常无超标,达到彻底整治的目的。
短短两个月时间,小昆山镇耗资1.3亿元,让这处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彻底焕新,累计开挖量19.51万吨,其中陈年生活垃圾17.22万吨、建筑垃圾1万吨、污泥1.29万吨,累计抽取处理渗滤液约2.68万吨,土方回填11.63万立方米。
“填埋场开挖最深达8米,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陆雪锋说。这一数据看似“夸张”,其实是经过审慎测算的。因为过度开挖会引起周边设施结构隐患,如何在彻底治污与场地安全之间取得平衡,考验的是基层管理智慧。经过各方全力配合,截至竣工,整治工程无一例环境应急情况发生、无一例安全生产事故、无一例周边居民信访投诉。
这还不是故事的结尾,在垃圾填埋场完成复绿之后,小昆山镇又将其打造成一个色彩丰富、特色鲜明的开放休闲林地。在总面积160亩的林地里,穿插着休闲步道、景观花架、成品座椅和设计座椅,以此满足周边市民休闲健身的需求。
栏目主编:陈玺撼
本文作者:戚颖璞
题图来源:图虫 概念图
图片编辑:苏唯
“现在我每天饭后都会来这里散步,绿化挺好,空气也不错。”小昆山镇大港村村民李福林告诉记者。而许多刚搬到附近的居民不知道的是,李福林口中的这个“散步好去处”,四年前还是一片不断有污水渗出的垃圾填埋场。但现在,经过小昆山镇的大力整治和改造,这里已经焕然一新,成为了一片崭新的“城市绿洲”。

曾经,这座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是附近村民的“眼中钉”,大家平常都会尽量绕道而行。2010年,经过封场、覆土、平整后,情况有所改观,但仍会偶尔散发异味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因其位于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易有污染隐患,加之持续散发的臭气对周边居民的困扰,2020年,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和国家长江办的要求下,在市、区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小昆山镇党委、政府下定决心对该地块进行改造。“我们接到要求后,当晚就召开了相关会议商讨如何解决问题。”时任整改指挥部负责人的小昆山镇党委书记陆雪锋回忆道。
全量垃圾开挖一段,渗滤液处置一段,素土回填一段,边开挖边监测,最终借助邻近码头,通过水运将垃圾送至老港填埋场填埋……这是小昆山镇经过综合考量后设计出来的总体方案,不仅让原本预计为4个月的完工时间缩短至2个多月,而且还防止了二次污染。同时,在不打扰居民区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水运网络,实现了降本增效。

2020年7月17日,整治项目正式动工。同年9月27日,小昆山镇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全程历时71天,耗资1.3亿元,累计开挖量近20万吨,抽取处理渗滤液超2.5万吨,土方回填11万余立方米。


整治过程中,小昆山镇按照“依法、科学、严格、从速”原则,还作了许多精细化考量。比如,项目组在经过反复比选、论证后,最终采纳宝武集团就地净化处理渗滤液,并在达到纳管标准后排入污水管网的技术方案,这样既可以节省清运时间,还能降低成本,可谓一举两得。在污泥处置方面,一部分污泥被运送至上海上电漕泾发电有限公司掺烧,另一部分送至老港填埋场填埋,双管齐下彻底消除污染源。


故事并未在此画上句号。在垃圾填埋场完成复绿之后,小昆山镇又将其打造成一个休闲林地。现如今,那个曾经大家避而不及的“臭土堆”已经成为了附近居民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首选和孩童放学后嬉戏玩耍的宝地,一座“人工氧吧”正以全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着它重生后的活力。

文字:陈俊杰
图片:陈俊杰 受访者供图
编辑:桂可欣
投资上亿元解决历史问题,上海昔日垃圾场整改变身休闲健身地

天气渐暖,松江小昆山镇大港村村民李福林饭后便要去离家不远的休闲林地散步跳舞,这已经成为他和邻居们的生活习惯。而在数年前,该绿地还是村民们避之不及的垃圾填埋场,经过一系列全方位治污措施,这片土地发生蜕变,焕发新的生机。
休闲林地绿意盎然,是周边居民休憩漫步的场所 戚颖璞 摄
休闲林地绿地盎然,是周边居民休憩漫步的场所 戚颖璞 摄
休闲绿地原为镇级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早在14年前就完成封场覆土,因其处于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易有安全隐患,持续散发的臭气又困扰着周边居民,五年前,根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和国家长江办的要求,在市、区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小昆山镇下决心彻底整改。
垃圾填埋场 整治前
垃圾填埋场 整治前
垃圾分布面积4.72万平方米,涉及土地面积70.8亩,约20万吨……面对海量垃圾处置任务,小昆山镇没有选择“一挖了之”,而且召集相关部门和高校专家,一道研究制定既好又快的处置方案,形成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突出重点、分类整治”的治污原则。
治污手段丰富多样,但在严格从速之余,科学也很关键,尤其是避免二次污染。小昆山镇党委书记陆雪锋是时任整改指挥部负责人,对此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让一滴污水、一粒渣土、一块垃圾外溢,我们全力做到严防死守。”
综合考虑时间、效果、成本等因素之后,小昆山镇决定采取分区止水隔断的方式进行开挖,全量垃圾开挖一段,渗滤液处置一段,素土回填一段,边开挖边检测最终送老港填埋场填埋的方案。
针对不同的废弃物,小昆山镇定制研究了精细处置方案。如渗滤液处置,小昆山镇经过反复比选、充分论证,选择就地净化处理,达到纳管标准后排入污水管网;垃圾清运交通路线,选择利用密闭水运至老港填埋场,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开居民生活区,又能降低二次污染风险。
整治现场还安装了除臭装置,并加强工地扬尘管控,小昆山镇工作人员日日巡视监督,对现场的大气、噪声、基坑土壤和处理后的渗滤液进行采样检测,确保各项数据正常无超标,达到彻底整治的目的。
短短两个月时间,小昆山镇耗资1.3亿元,让这处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彻底焕新,累计开挖量19.51万吨,其中陈年生活垃圾17.22万吨、建筑垃圾1万吨、污泥1.29万吨,累计抽取处理渗滤液约2.68万吨,土方回填11.63万立方米。
“填埋场开挖最深达8米,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陆雪锋说。这一数据看似“夸张”,其实是经过审慎测算的。因为过度开挖会引起周边设施结构隐患,如何在彻底治污与场地安全之间取得平衡,考验的是基层管理智慧。经过各方全力配合,截至竣工,整治工程无一例环境应急情况发生、无一例安全生产事故、无一例周边居民信访投诉。
这还不是故事的结尾,在垃圾填埋场完成复绿之后,小昆山镇又将其打造成一个色彩丰富、特色鲜明的开放休闲林地。在总面积160亩的林地里,穿插着休闲步道、景观花架、成品座椅和设计座椅,以此满足周边市民休闲健身的需求。
栏目主编:陈玺撼
本文作者:戚颖璞
题图来源:图虫 概念图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