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小昆山镇,一个潜藏多年的 " 地下垃圾山 " 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中迅速得到整治。短短两个多月,近 20 万吨垃圾、污泥、废水等被从地下全量开挖、抽取,进而彻底清除。原址经过改造,化身为一片休闲林地,不仅为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源保护地 " 排雷 ",也为周边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记者昨天在现场采访时看到,这片林地已是满目葱茏,休闲步道穿插在绿树花草之中,不时点缀着有设计感的休憩区域。在附近大港村生活了几十年的李福林老人说,如今社区里有很多人每天都会到这里散步,他自己还常常带上音乐设备,专门到这里找空地跳舞。
迅速进入 " 战时状态 "
这片被整治的土地,实际上是一片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小昆山镇西南部,G60 高速与古浦塘河斜斜相交而成的一片楔形地块内。2000 年后的十年,由于历史原因,这里有约 70 亩土地被用于填埋本地产生的生活垃圾。虽然该地块在 2010 年终止填埋,并完成封场覆土。但随着后期被划入黄浦区上游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这一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被列为整治对象。
2020 年 6 月,根据相关督察反馈意见,按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要求,松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多轮会议研究部署;小昆山镇则落实属地责任,迅速进入 " 战时状态 ",组建领导小组、下设推进办,抽调专职人员,明确了 " 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突出重点、分类整治 " 的原则,一场针对历史遗留垃圾填埋场的攻坚战打响。
依法、科学、严格、从速——这是小昆山镇推进该项目整治的重要理念。整个整治区域,面积大致相当于 6 片专业足球场,填埋深度约在 4 到 8 米。要从地下将这么多陈年垃圾彻底清理,不仅要有决心和干劲,更需要周密的方案、过硬的管理,既确保环境安全,也确保施工安全。经过反复比选、充分论证,综合考虑整治时间、治理成效等因素,最终决定采取分区止水隔断的方式进行开挖。
精心策划整治方案
事后来看,整个项目累计开挖量达 19.5 万吨,回填土方超过 11 万立方米,若要将这些土方平摊到一个 7000 平方米的标准足球场上,高度将超过 15 米,也就是 6 层楼。
为实现 " 应挖尽挖、能挖则挖 ",同时科学规划不超挖,不衍生次生灾害,小昆山镇决定将整个地块划成数十个 " 豆腐块 ",分块处置。每块区域在边界上用钢板桩等筑墙围护,随后进行全量开挖,边开挖、边检测、边转运。等到 " 清创 " 完成,随即开展素土回填,然后再转战下一个地块,就这样不断拓展 " 战场 "。
开挖方案确定后,如何将近二十万吨的天量垃圾妥善转运,就成为新的挑战。根据整治地块的地理状况和位置特点,小昆山镇决定利用附近河道岸线,改造出临时装卸点,通过水运方式,将开挖物送至老港填埋场。同时,对于垃圾的渗滤液,安排专业机构在现场处理,经净化检测达标后,排入污水管网。
71 天彻底实施 " 外科手术 "
小昆山镇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整治工程,整个推进过程可以说既争分夺秒,又忙而不乱。
2020 年 6 月 20 日,水运临时装卸点改造启动。虽遭遇梅雨季和汛期干扰,但到 7 月 17 日,开挖工作及时启动。当天就试挖了 500 平方米的作业面。第二天,也就是 7 月 18 日,通过吊运装船,一天完成生活垃圾外运 700 吨。
试开挖顺利完成,整治工作的节奏进一步加快。此后两个多月,工作人员顶着盛夏酷热,顽强奋战,只用了 71 天,到 9 月 27 日,整治项目就以 " 无一例环境应急情况发生、无一例安全生产事故 " 的态势,告一段落。其间,累计开挖陈年生活垃圾 17.2 万吨、建筑垃圾 1 万吨;累计抽取、处理渗滤液 2.6 万余吨,土方回填 11.6 万立方米。值得一提的是,本着标本兼治、系统施策、着眼长远的考虑,该项目还针对土壤安全问题,开挖了 1.29 万吨污泥,经固化翻晒、降低含水率后,通过焚烧、填埋等手段妥善处理,从而使得该地块接受了彻底的 " 外科手术 "。
小昆山镇党委书记陆雪峰亲历了整治的全程,如今依然在办公室保留着与整治相关的所有记录和文件。他告诉记者,完成现场整治后,针对该地块的后期管理,小昆山镇专门出台方案,成立后续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着力解决各类延伸问题;同时,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把整改作为推动全镇环保工作的抓手,进一步找问题、查短板,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深化拓展整改成效。
作者:张懿
文:张懿 编辑:范菁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