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模式的定义和核心特点12
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是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旨在通过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来规划居民区或商业区。它以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为中心,以400-800米(约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形成“混合用途”的区域。
TOD模式的发展背景和历史
TOD模式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当时基于对郊区蔓延式开发的反思,新城市主义运动兴起,TOD模式被提出以替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多条交叉地下交通轨道的建设,为TOD模式的实现提供了硬件基础。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交通通勤问题和土地开发利用问题也是TOD模式产生的背景。
TOD模式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优势:
高效集约:通过集工作、商业、居住等为一体,减少通勤时间,提高生活品质。
绿色环保: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减少碳排放。
社会效益:促进社区互动,增强城市活力。
应用场景:
城市更新:通过TOD模式改造老城区,提升城市功能。
新开发区域:在新建区域中融入TOD理念,避免未来城市病。
大型交通枢纽:如火车站、机场周边,打造综合性的TOD社区。
TOD模式的实施案例和未来趋势
香港:香港在多个地铁站周边建设了大型购物中心和住宅区,形成了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
广州:广州的珠江新城和金融城等区域,通过TOD模式实现了高密度开发和高效交通管理。
未来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TOD模式将成为解决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手段。企业如龙湖集团也在尝试将TOD理念应用于其地产开发、商业投资等多个领域。
TOD商业,从城市生活的“加分项”到“必备项”
近几年,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拥有便捷交通的TOD商业越来越成为行业的关注焦点,由于其具有大规模天然客流、多重复合业态、满足顾客多种需求等特点,已开业的TOD项目占据越来越多的优势,同时也有大量待开业TOD项目。
一、TOD为什么越来越重要?
1. TOD的概述
TOD模式广泛使用的一个解释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区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规划/设计/运营方式。源于百度的TOD基本概念:「以地铁、公交干线等轨道交通枢纽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约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打造集出行、居住、商业、教育、工作、购物、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混合功能区,从而形成高效、集约、舒适、绿色的城市片区中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和谐统一。」
TOD的产生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和城市化的一个结果。生产力发展意味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多条交叉地下交通轨道的建设,以及地上建筑的开发,这使得TOD在硬件上得以实现。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各种问题,比如交通通勤问题、土地开发利用问题。上世纪80、90年代初,基于对郊区蔓延式开发的深刻反思,美国逐渐兴起了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后来演变为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作为新城市主义倡导者之一的彼得·卡尔索尔普所1992年提出TOD概念,提出以TOD替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虽然最早提出TOD概念并且开展大规模建设的是美国,但实际上这是城市化的一个必然方向,在人口密度大、土地稀缺的国家,TOD更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日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TOD开发与运营经验,形成了运输服务业+商业+不动产业务的有效协同,拥有一大批成功的TOD项目,特别是大型商业项目。
TOD概念大约在2000年前后引入中国内地,正值各大城市大力发展公交线路和轨道交通之迹,因此在各大城市中迅速发展、演变,也出现了一大批在运营的或在建中的TOD项目。
2. TOD商业的优势
顾名思义,TOD是基于交通的规划建设方式,其核心优势就是便利的交通,它是区域甚至是城市的交通枢纽,这就意味着它有天然的流量,在流量为王的存量商业时代,更为难能可贵。当然交通的流量转化为商业的流量,还需要有大量的精细化工作要做。
有了交通的便利和流量的加持,自然带来多业态和多品牌的聚集,并且实现吃喝游购娱等方面的互补,同时布局又具有立体化、层次丰富的特点。这些又反过来吸引流量的转化,形成良性循环。
优秀的TOD商业,往往形成了“生活圈+通勤圈+商业圈”三圈合一的发展态势,TOD商业也因此从城市生活的“加分项”到“必备项”。
二、TOD商业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成功的TOD项目很多,例如日本的涩谷(Shibuya)站,号称“全世界最大的交叉路口”,有多条地铁线交汇,周边涵盖商业、商务、文化、产业、居住、教育等功能。香港的铜锣湾也是一个规模超大的TOD项目,地上交通发达,地下虽然只有一条港岛线地铁穿过,但铜锣湾站出口多达六个,地下四通八达。周边写字楼林立,更有多家大型百货公司及大型商场,包括:崇光百货、时代广场、世贸中心等。
内地的TOD商业开发虽然起步稍晚,但已出现众多成熟、大规模的项目。南京新街口是中国商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商圈”。其中新街口地铁站,是地铁1号线和地铁2号线的地下换乘枢纽车站,建筑面积7.65万平方米,拥有24个出入口。地下众多商铺组成了一个大型商业区域,总体也构成了一个大型的地下交通商业系统。
即将开业的青岛维客星城项目位于青岛李村商圈中心地带,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在地铁2、3号线的交汇点上,有13个出入口可直通地铁与周边商业,与地铁站融为一体,全方位连接城市商业要素。项目定位“年轻力TOD商业新标杆”,打造“地铁生活城,流量新主场”。项目周边公交线路多达39条,3公⾥内居住社区260个,覆盖⼈⼝规模83万⼈,项⽬3公⾥内有地铁站13个,公交站166个,具有天然的流量优势。
归纳起来,成功TOD商业的要素包括:
1. 规划:从干线到毛细血管的全面疏通。例如,地铁口的数量和位置,保证乘客(顾客)良好的通达性。
部分TOD商圈地铁出入口的数量
维客星城的地铁连通以及周边商业(G1G2层为商业,G3G4为停车场):
2. 开发:政策助力项目,长期持续打磨。TOD项目投入资金量大且开发周期长,成功的项目都是花了长时间和耐心持续运营。
3. 定位:在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大目标下,又有自己的鲜明的项目特色,特别是是对于中小型TOD项目,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交通客流能还转化为商业客流,定位是较为关键的环节。
4. 复合:实现交通、地产、办公、商业的协同。
5. 融合:各类商业业态之间融合互补。
6. 运营:在硬件条件的基础上,保持较高的运营能力,持续精耕细作。
三、TOD商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1. 站、城、人一体化
从以往相对线条割裂开发到全面深入融合(例如地铁出口与商业的结合),关注深层次人的需求的表达,打造出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
2. 沉浸式体验
体验是商业留住顾客的手段,是顾客来场的理由。通过体验提高转化率(如更便捷的交通通道与商业通道的连接),增强用户粘性,将过客转化为留客。
3. IP+商业
IP与商业的融合是近几年商业发展的一个趋势,TOD商业具有体量和场地优势,更易于将动漫、景点等与商业融合。
4. 年轻力
地铁客流以年轻人为主,作为一个商业项目,有了年轻人,更要有年轻力,通过艺术感知、次元文化等形成吸引力。
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商业体开发成本日益提高,具有流量优势的TOD商业必然占据更大的市场。需要关注的是,虽然有充足的交通客流,但并不能保证商业运营上的成功,企业不能忽略后期运营的重要性,必须通过规划、开发、定位、运营等环环相扣,将轨交客流自然导入商业体。
来源:中国百货商业协会CCAGM
TOD模式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赢商独家:深扒671个TOD存量商业,我们发现了这些最新趋势!
国内TOD商业发展现状
本期作者
雨晴,求真、求是、求索。
来源丨WIN商业地产头条(ID:Dtoutiao)
作者 | 赢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雨晴
编辑 | 付庆荣 图源丨赢商网、项目官方
纵使周期动荡,TOD开发模式一直都是改变城市商业的关键力量。
据赢商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超20座城市有TOD地块出让,常州、重庆和天津三城出台了专门的TOD政策文件。
从曾经稀罕的“舶来物”,到多城争抢的香馍馍,TOD商业可见度不断提升,打法亦从青涩走向成熟。一方面,新玩家带着更强的场景、品牌与活动组合,争奇斗艳;另一方面,加密的地铁线、站点,改变了一些原有玩家的竞争磁场与定位逻辑,有人笑了,有人哭了。
但成熟背后,亦有整个TOD行业的自我修正。抢地的火热,少有上演,理性为王;开发的节奏,以稳为主,不见狂热。
这门“慢生意”,回到了正常轨道。在此背景下,摸清当下TOD商业的发展现状,提前把握未来机会点,很有必要。
注:
1、TOD即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物业开发;
2、本文涉及的TOD商业指距离地铁站点500米范围内的购物中心、独立百货。
1
671个存量TOD商业项目
行业集中度超50%
轨交客流,是衡量城市活力的关键指标。
据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2022年,城轨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分担比率为45.82%,比重持续增长。其中,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南京、南宁、南昌、北京、武汉10座城市的轨交占比超过50%,轨交优势不断凸显。
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将TOD上升为城市战略,并作为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轨交快速发展,为城市商业勃发提供了优渥土壤:
一方面,目前轨交运营里程最长的6座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深圳、重庆,均跻身商业一线城市行列;另一方面,轨交运营里程TOP20城市,多为商业准一线或头部商业二线城市。
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一个城市商业的活跃度、成熟度与轨交运营里程的多少成正比,且二者相辅相成。据赢商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共有671个广义上的TOD商业项目(地铁周边500米的购物中心、独立百货),分布在38座城市。此外,拟开业TOD商业项目高达100个。
拉长时间线来看,TOD商业的增量规模在2018年前大致呈向上增长趋势,而后有所下滑,但依然保持在相对平稳状态,年增量规模基本在200万方以上。至2023年,新开业40个TOD商业项目,规模超330万方,增量规模同比大幅增长42%。
以2018年为界,TOD商业规模从快速增长到回归稳定供给,与行业集中度的变化密切相关,重新向头部运营商集中。
这是由于,TOD商业是一门壁垒极高的生意。
首先,TOD商业需要较长的开发周期和庞大的资金需求,形成天然的行业壁垒;
其次,TOD商业面对客流集中、地形限制、安全要求等复杂性,需要企业具备极强的设计能力和丰富的开发经验;
第三,TOD商业多占据城市核心区位,拿地难度更大,尤其在下行周期,这类优质地块、优质资产往往集中在头部企业手中;
第四,TOD商业项目多为头部企业的成熟产品线。
规模增长趋稳之外,行至2023年,国内TOD商业项目在体量、档次定位上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回归底层逻辑,让客流集聚与更大体量、更高端的商业形态相匹配。
具体看:
项目体量:2018-2022年,TOD商业项目平均体量仅7.4万平;2023年,这一数字增长至8.3,平均体量首次突破8万平。
项目档次:2023年,大众化档次的TOD商业项目数量占比明显减少,中高档及高档项目占比增加。
商业的本质是客流的集聚,而TOD项目是集聚程度最高的形式之一。对于大体量、高档次的商业体来说,需要尽可能扩大项目辐射范围,消除消费者的远距离移动成本,放大虹吸效应。
2
TOD商业裂变
城市商业格局演变的缩影
转向城市视角,TOD商业在不同的轨交网线密度和人口流量的城市,客流表现会出现一定分化。总体来看,地铁站点对一线城市商场的引流作用更大。
具象到四座一线城市,可以更小的颗粒度呈现TOD对城市商业格局的影响。
TOD虹吸效应,
推动城市商圈发展
人群消费场景决定着商圈运行的逻辑。细看北京、广州,TOD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商圈演变、生长与成熟。
在北京,场日均客流常年占据TOP5的商圈,均位于地铁站点上盖。其中,双井商圈是唯一覆盖双站点、三条地铁线路的商圈,经历了两次关键节点:
双井商圈,始于双井站。2008年,随着双井站上盖的富力广场、乐成中心建成,双井完成了第一次商业升级,双井商圈初具雏形。
至2017年,位于双井东的朝阳合生汇开业,双井商圈东扩至九龙山站,商业氛围更加成熟,成为新一代年轻新中产们的聚集地。
朝阳合生汇,位于北京14号线与7号线换乘站——九龙山站点上盖,与双井站(10号线与7号线换乘站)一样,位于中央商务区(CBD)的南部,辐射高端办公与居住人口。公开资料显示,10号线与14号线是北京地铁线路日均客运量排名前六的地铁线。基于此,双井商圈辐射了北京客流量最多的枢纽站点之一。
绝佳地理区位,叠加强运营实力,朝阳合生汇已成为当地的商业标杆,稳居全市购物中心客流TOP5,过去五年在双井商圈的客流占比由60%提升至70%。
在朝阳合生汇加持下,双井商圈的商业地位晋升到新的高度,成为一个典型的“寡占型”商圈(商圈竞争度≥2为寡占型商圈。竞争度越大,说明商圈内的竞争程度越高,新项目越难加入竞争),对临近商圈有较强的虹吸效应。据赢商大数据监测,与双井商圈相邻的CBD商圈、大郊亭商圈,购物中心场日均客流几乎不到前者一半。
广州的长隆-万博商圈,落位城市近郊番禺区,同样横跨汉溪长隆、南村万博两大枢纽站点,是广州仅有的六个市级商圈之一。
汉溪长隆站,是长隆-万博商圈的起点,3号线与7号线换乘站。一方面,广州3号线是广州最“挤”的地铁线,2022年度日均客流量139.1万人次,全国第一,2023年多个月份日均客流量超200万人次。另一方面,汉溪长隆接驳长隆旅游度假区,每年吸引大批异地游客。
商圈辐射的南村万博站,为18号线与7号线换乘站,位于广州“第二CBD”万博商务区。18号线首通段2021年开通,贯穿广州市区与南沙区,长隆-万博商圈虹吸力东扩至南村万博站,进一步改善广州南部客流的流动方式。
18号线开通当年,可明显看到,长隆-万博商圈的购物中心客流有了一定提升。随着番禺天河城、四海城等项目逐渐步入成熟期,以及新入市的时代·芳华里CR8等购物中心,长隆-万博商圈的虹吸效应进一步提升。未来商圈内还有多个商场入市,TOD的客流集聚优势将持续释放。
TOD辐射作用,
催生跨城消费新潮
近年来,在TOD模式的推动下,深圳和上海涌现跨城消费新潮。
在深圳,深港融合消费大流行。一方面,内地商品价廉物美、服务优质,叠加港元汇率优势等影响因素,港人内地消费颇具性价比;另一方面,便利的交通方式,也是重要利好因素。
“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正式实施,符合条件的港澳机动车车主在预约通关获准后,就可以驾车驶入内地。当然,驾车之外,深港两地的公共交通同样无缝对接——7个陆路口岸、2个客运海港口岸及1个高铁口岸互联互通,罗湖、福田口岸在深港两侧均有地铁直接联通。
交通出行的便捷性,弱化了地理边界,扩大港澳居民消费范围。消费端看,利好深圳等接壤城市,促成频繁的异地消费。有数据显示,2023年北上港人总数超5334万人次,平均每人7.2次。而深圳往往是“北上”港人的首选地,社交平台也出现了许多“北上深圳攻略”相关帖子。
位居罗湖、福田等临近口岸区域的优质购物中心,多为直接与地铁口相连的TOD商业,港客消费明显大增。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深业上城香港消费者客流量上涨了40%;深圳金光华广场自全面恢复通关后,商场的客流量新增了30%,新增客流几乎全为香港客人。
轨交利好,带来的跨城消费浪潮,在上海同样演绎得不错。上海虹桥枢纽,由虹桥火车站+虹桥机场组成,位于上海地铁2号线、10号线、17号线交汇处,是天然的流量入口。
站点上盖的虹桥商务区商圈,高铁TOD特征明显,近22%为异地客群,期内各大商场抢客激烈。
上海虹桥站旁的虹桥天地2015年12月开业,是上海首个高铁TOD综合体,商场部分2023年日均客流量超9.5万人,其中异地客群占比19%,本地客群中超六成来自10公里外的区域。
客群辐射范围如此之广,如何“留下”旅客、转化为消费者,成为虹桥天地的难点。对此,项目积极调改,提升餐饮、儿童亲子等“场景型”业态比例,延长消费者停留时间,同时汰换零售品牌。2023年以来,虹桥天地共调改了71家门店,各类首店约20家,业态调性愈加潮流年轻化:
全国首店:CASUCA随性家具、lululemon全国首个男装快闪空间、蟹仙九雅、烟火长安、SELVA森林海滩·拉丁餐厅&Bar、素葭、壹一無二茶空间、只二透明仓、3PLUSC、HUO
城市首店:INLOVE KTV、多抓鱼二手服装快闪店、WENMO文墨、indicia&、左右艺术超市、泰享受、HYUNDAI N Space+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跨城地铁和城轨的诞生,上海的客流将由“同城跨区”转向“跨城”流动。
近年来沪苏地铁正式“牵手”、市域铁路嘉闵线建设迎来新突破,待上海11号线昆山花桥站TOD项目中骏世界城,以及嘉闵线(太仓延伸段)TOD项目龙湖时代天街入市后,上海远郊商业将迎来跨城竞合的新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嘉定、宝山、金山、青浦等远郊区的购物中心,如何吸引周边昆山、太仓、平湖、嘉定、南通的跨城客流,也值得期待。
3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以供给带动需求
成都和重庆,是一线城市之外全国轨道交通发展最迅速的城市,TOD商业正蓬勃向上。
成都,国内第一个提出打造TOD之城概念的城市。截至去年3月底,成都积极推进39个市区两级TOD综合开发项目规划建设,总投资将达3832.71亿元以上,已完成投资846.05亿元。
数据背后,是成都日益完善的轨交网络以及轨交产业的强力支撑。2020年12月,成都地铁“五线齐发”,以558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跃升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第四城”。2023年,成都轨交客运量超21亿人次。
重庆亦如此。山城重庆,特殊的地形对发展TOD模式有天然需求。2023年,重庆轨道交通建设跨越500公里大关,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52%,全面进入轨交时代。随之而来的是,重庆TOD项目推进“加速度”:在已完成出让的12个项目中,有5个项目已顺利实现开工,二级开发建设总投资约70.48亿元。
人流集聚而来的,是城市线下实体商业的全面绽放。
2020年以来,成都、重庆分别开业53座、49座购物中心,增量排名全国第四、五位,仅次于上海、深圳及广州,是名副其实的“商业一线城市”。其中,地铁上盖的购物中心占比均在两成以上。
成都、重庆TOD商业发展驶入发展快车道,除却“天时”,更靠“人和”。
成都:政府出手、国资入场,
自上而下的TOD造城
TOD综合开发,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自2018年首次将TOD纳入核心战略以来,成都从顶层设计层面改变城市传统的发展模式,形成“1+3+N”TOD开发全周期政策体系。
根据规划,成都实施2035年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695个站点和90个车辆基地的TOD综合开发。其中,双凤桥站、梓潼宫站等14个示范项目正逐步呈现。
细数参与其中的企业,国资频现。特别是成都轨道交通集团,近五年参与多个TOD商业的拿地开发,或是独立拿地,或是与龙头企业合作。
政府出手、国资入场,成都开启了一项自上而下的TOD造城运动。现如今,TOD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成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重庆:头部企业与城市TOD共进
重庆又名山城,地形崎岖,山多坡陡,呈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是TOD的最佳试验场。
不少企业加码TOD商业开发,多见龙湖身影。据2022年发布的《龙湖TOD能力报告》白皮书,龙湖已开发、储备约80个TOD项目,而重庆是龙湖TOD的主战场。
回溯历史,龙湖在重庆的TOD开发历程,也是城市TOD商业模式的发展脉络:
重庆北城天街:2003年开业,依托城市轻轨线开发,对TOD模式的初步探索
重庆时代天街:2012年一期(A、B馆)开业,龙湖首个真正意义上的TOD项目,推动区域升级
重庆金沙天街:2020年开业,最高阶TOD项目,全国首个高铁商圈TOD
龙湖自2003年开始探路“初代TOD”。龙湖的第一座购物中心,重庆北城天街就带有TOD光环——依托城市轻轨线开发。此后龙湖一直围绕TOD开发积累经验,是TOD开发领域领航者般的存在。
小至地铁上盖、邻里中心,到城市商圈、城市枢纽,再到TOD新城,靠着过往多个王牌项目出圈,龙湖已然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相对标准的TOD项目打法。
20年时间,龙湖在重庆落地15个TOD项目,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赋能山城,以TOD为锚点带动这座“轨道上的城市”突围。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以供给带动需求,在成渝地区的TOD商业项目的发展中可得到印证。对于行业亦是如此:很多时候,缺口出在了供给侧。有些需求是存在的,但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有些需求暂时还看不到,是因为它还没有被激发出来。
赢商独家:深扒671个TOD存量商业,我们发现了这些最新趋势!


国内TOD商业发展现状
本期作者
雨晴,求真、求是、求索。
来源丨WIN商业地产头条(ID:Dtoutiao)
作者 | 赢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雨晴
编辑 | 付庆荣 图源丨赢商网、项目官方
纵使周期动荡,TOD开发模式一直都是改变城市商业的关键力量。
据赢商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超20座城市有TOD地块出让,常州、重庆和天津三城出台了专门的TOD政策文件。
从曾经稀罕的“舶来物”,到多城争抢的香馍馍,TOD商业可见度不断提升,打法亦从青涩走向成熟。一方面,新玩家带着更强的场景、品牌与活动组合,争奇斗艳;另一方面,加密的地铁线、站点,改变了一些原有玩家的竞争磁场与定位逻辑,有人笑了,有人哭了。
但成熟背后,亦有整个TOD行业的自我修正。抢地的火热,少有上演,理性为王;开发的节奏,以稳为主,不见狂热。
这门“慢生意”,回到了正常轨道。在此背景下,摸清当下TOD商业的发展现状,提前把握未来机会点,很有必要。
注:
1、TOD即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物业开发;
2、本文涉及的TOD商业指距离地铁站点500米范围内的购物中心、独立百货。
1
671个存量TOD商业项目
行业集中度超50%
轨交客流,是衡量城市活力的关键指标。
据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2022年,城轨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分担比率为45.82%,比重持续增长。其中,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南京、南宁、南昌、北京、武汉10座城市的轨交占比超过50%,轨交优势不断凸显。

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将TOD上升为城市战略,并作为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轨交快速发展,为城市商业勃发提供了优渥土壤:
一方面,目前轨交运营里程最长的6座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深圳、重庆,均跻身商业一线城市行列;另一方面,轨交运营里程TOP20城市,多为商业准一线或头部商业二线城市。
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一个城市商业的活跃度、成熟度与轨交运营里程的多少成正比,且二者相辅相成。据赢商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共有671个广义上的TOD商业项目(地铁周边500米的购物中心、独立百货),分布在38座城市。此外,拟开业TOD商业项目高达100个。
拉长时间线来看,TOD商业的增量规模在2018年前大致呈向上增长趋势,而后有所下滑,但依然保持在相对平稳状态,年增量规模基本在200万方以上。至2023年,新开业40个TOD商业项目,规模超330万方,增量规模同比大幅增长42%。

以2018年为界,TOD商业规模从快速增长到回归稳定供给,与行业集中度的变化密切相关,重新向头部运营商集中。

这是由于,TOD商业是一门壁垒极高的生意。
首先,TOD商业需要较长的开发周期和庞大的资金需求,形成天然的行业壁垒;
其次,TOD商业面对客流集中、地形限制、安全要求等复杂性,需要企业具备极强的设计能力和丰富的开发经验;

第三,TOD商业多占据城市核心区位,拿地难度更大,尤其在下行周期,这类优质地块、优质资产往往集中在头部企业手中;

第四,TOD商业项目多为头部企业的成熟产品线。

规模增长趋稳之外,行至2023年,国内TOD商业项目在体量、档次定位上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回归底层逻辑,让客流集聚与更大体量、更高端的商业形态相匹配。
具体看:
-
项目体量:2018-2022年,TOD商业项目平均体量仅7.4万平;2023年,这一数字增长至8.3,平均体量首次突破8万平。
-
项目档次:2023年,大众化档次的TOD商业项目数量占比明显减少,中高档及高档项目占比增加。


商业的本质是客流的集聚,而TOD项目是集聚程度最高的形式之一。对于大体量、高档次的商业体来说,需要尽可能扩大项目辐射范围,消除消费者的远距离移动成本,放大虹吸效应。
2
TOD商业裂变
城市商业格局演变的缩影
转向城市视角,TOD商业在不同的轨交网线密度和人口流量的城市,客流表现会出现一定分化。总体来看,地铁站点对一线城市商场的引流作用更大。

具象到四座一线城市,可以更小的颗粒度呈现TOD对城市商业格局的影响。
TOD虹吸效应,
推动城市商圈发展
人群消费场景决定着商圈运行的逻辑。细看北京、广州,TOD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商圈演变、生长与成熟。

在北京,场日均客流常年占据TOP5的商圈,均位于地铁站点上盖。其中,双井商圈是唯一覆盖双站点、三条地铁线路的商圈,经历了两次关键节点:
-
双井商圈,始于双井站。2008年,随着双井站上盖的富力广场、乐成中心建成,双井完成了第一次商业升级,双井商圈初具雏形。
-
至2017年,位于双井东的朝阳合生汇开业,双井商圈东扩至九龙山站,商业氛围更加成熟,成为新一代年轻新中产们的聚集地。
朝阳合生汇,位于北京14号线与7号线换乘站——九龙山站点上盖,与双井站(10号线与7号线换乘站)一样,位于中央商务区(CBD)的南部,辐射高端办公与居住人口。公开资料显示,10号线与14号线是北京地铁线路日均客运量排名前六的地铁线。基于此,双井商圈辐射了北京客流量最多的枢纽站点之一。

绝佳地理区位,叠加强运营实力,朝阳合生汇已成为当地的商业标杆,稳居全市购物中心客流TOP5,过去五年在双井商圈的客流占比由60%提升至70%。

在朝阳合生汇加持下,双井商圈的商业地位晋升到新的高度,成为一个典型的“寡占型”商圈(商圈竞争度≥2为寡占型商圈。竞争度越大,说明商圈内的竞争程度越高,新项目越难加入竞争),对临近商圈有较强的虹吸效应。据赢商大数据监测,与双井商圈相邻的CBD商圈、大郊亭商圈,购物中心场日均客流几乎不到前者一半。

广州的长隆-万博商圈,落位城市近郊番禺区,同样横跨汉溪长隆、南村万博两大枢纽站点,是广州仅有的六个市级商圈之一。
汉溪长隆站,是长隆-万博商圈的起点,3号线与7号线换乘站。一方面,广州3号线是广州最“挤”的地铁线,2022年度日均客流量139.1万人次,全国第一,2023年多个月份日均客流量超200万人次。另一方面,汉溪长隆接驳长隆旅游度假区,每年吸引大批异地游客。

商圈辐射的南村万博站,为18号线与7号线换乘站,位于广州“第二CBD”万博商务区。18号线首通段2021年开通,贯穿广州市区与南沙区,长隆-万博商圈虹吸力东扩至南村万博站,进一步改善广州南部客流的流动方式。

18号线开通当年,可明显看到,长隆-万博商圈的购物中心客流有了一定提升。随着番禺天河城、四海城等项目逐渐步入成熟期,以及新入市的时代·芳华里CR8等购物中心,长隆-万博商圈的虹吸效应进一步提升。未来商圈内还有多个商场入市,TOD的客流集聚优势将持续释放。


TOD辐射作用,
催生跨城消费新潮
近年来,在TOD模式的推动下,深圳和上海涌现跨城消费新潮。
在深圳,深港融合消费大流行。一方面,内地商品价廉物美、服务优质,叠加港元汇率优势等影响因素,港人内地消费颇具性价比;另一方面,便利的交通方式,也是重要利好因素。
“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正式实施,符合条件的港澳机动车车主在预约通关获准后,就可以驾车驶入内地。当然,驾车之外,深港两地的公共交通同样无缝对接——7个陆路口岸、2个客运海港口岸及1个高铁口岸互联互通,罗湖、福田口岸在深港两侧均有地铁直接联通。
交通出行的便捷性,弱化了地理边界,扩大港澳居民消费范围。消费端看,利好深圳等接壤城市,促成频繁的异地消费。有数据显示,2023年北上港人总数超5334万人次,平均每人7.2次。而深圳往往是“北上”港人的首选地,社交平台也出现了许多“北上深圳攻略”相关帖子。
位居罗湖、福田等临近口岸区域的优质购物中心,多为直接与地铁口相连的TOD商业,港客消费明显大增。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深业上城香港消费者客流量上涨了40%;深圳金光华广场自全面恢复通关后,商场的客流量新增了30%,新增客流几乎全为香港客人。

轨交利好,带来的跨城消费浪潮,在上海同样演绎得不错。上海虹桥枢纽,由虹桥火车站+虹桥机场组成,位于上海地铁2号线、10号线、17号线交汇处,是天然的流量入口。
站点上盖的虹桥商务区商圈,高铁TOD特征明显,近22%为异地客群,期内各大商场抢客激烈。

上海虹桥站旁的虹桥天地2015年12月开业,是上海首个高铁TOD综合体,商场部分2023年日均客流量超9.5万人,其中异地客群占比19%,本地客群中超六成来自10公里外的区域。

客群辐射范围如此之广,如何“留下”旅客、转化为消费者,成为虹桥天地的难点。对此,项目积极调改,提升餐饮、儿童亲子等“场景型”业态比例,延长消费者停留时间,同时汰换零售品牌。2023年以来,虹桥天地共调改了71家门店,各类首店约20家,业态调性愈加潮流年轻化:
-
全国首店:CASUCA随性家具、lululemon全国首个男装快闪空间、蟹仙九雅、烟火长安、SELVA森林海滩·拉丁餐厅&Bar、素葭、壹一無二茶空间、只二透明仓、3PLUSC、HUO
-
城市首店:INLOVE KTV、多抓鱼二手服装快闪店、WENMO文墨、indicia&、左右艺术超市、泰享受、HYUNDAI N Space+


◎虹桥天地 图源:赢商云智库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跨城地铁和城轨的诞生,上海的客流将由“同城跨区”转向“跨城”流动。
近年来沪苏地铁正式“牵手”、市域铁路嘉闵线建设迎来新突破,待上海11号线昆山花桥站TOD项目中骏世界城,以及嘉闵线(太仓延伸段)TOD项目龙湖时代天街入市后,上海远郊商业将迎来跨城竞合的新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嘉定、宝山、金山、青浦等远郊区的购物中心,如何吸引周边昆山、太仓、平湖、嘉定、南通的跨城客流,也值得期待。
3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以供给带动需求
成都和重庆,是一线城市之外全国轨道交通发展最迅速的城市,TOD商业正蓬勃向上。
成都,国内第一个提出打造TOD之城概念的城市。截至去年3月底,成都积极推进39个市区两级TOD综合开发项目规划建设,总投资将达3832.71亿元以上,已完成投资846.05亿元。
数据背后,是成都日益完善的轨交网络以及轨交产业的强力支撑。2020年12月,成都地铁“五线齐发”,以558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跃升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第四城”。2023年,成都轨交客运量超21亿人次。
重庆亦如此。山城重庆,特殊的地形对发展TOD模式有天然需求。2023年,重庆轨道交通建设跨越500公里大关,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52%,全面进入轨交时代。随之而来的是,重庆TOD项目推进“加速度”:在已完成出让的12个项目中,有5个项目已顺利实现开工,二级开发建设总投资约70.48亿元。
人流集聚而来的,是城市线下实体商业的全面绽放。
2020年以来,成都、重庆分别开业53座、49座购物中心,增量排名全国第四、五位,仅次于上海、深圳及广州,是名副其实的“商业一线城市”。其中,地铁上盖的购物中心占比均在两成以上。

成都、重庆TOD商业发展驶入发展快车道,除却“天时”,更靠“人和”。
成都:政府出手、国资入场,
自上而下的TOD造城
TOD综合开发,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自2018年首次将TOD纳入核心战略以来,成都从顶层设计层面改变城市传统的发展模式,形成“1+3+N”TOD开发全周期政策体系。

根据规划,成都实施2035年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695个站点和90个车辆基地的TOD综合开发。其中,双凤桥站、梓潼宫站等14个示范项目正逐步呈现。

◎双凤桥站TOD即将迎来成都第三家山姆会员店——成都武侯店 图源:天府巴蜀公众号
细数参与其中的企业,国资频现。特别是成都轨道交通集团,近五年参与多个TOD商业的拿地开发,或是独立拿地,或是与龙头企业合作。

政府出手、国资入场,成都开启了一项自上而下的TOD造城运动。现如今,TOD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成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重庆:头部企业与城市TOD共进
重庆又名山城,地形崎岖,山多坡陡,呈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是TOD的最佳试验场。
不少企业加码TOD商业开发,多见龙湖身影。据2022年发布的《龙湖TOD能力报告》白皮书,龙湖已开发、储备约80个TOD项目,而重庆是龙湖TOD的主战场。
回溯历史,龙湖在重庆的TOD开发历程,也是城市TOD商业模式的发展脉络:
-
重庆北城天街:2003年开业,依托城市轻轨线开发,对TOD模式的初步探索
-
重庆时代天街:2012年一期(A、B馆)开业,龙湖首个真正意义上的TOD项目,推动区域升级
-
重庆金沙天街:2020年开业,最高阶TOD项目,全国首个高铁商圈TOD
龙湖自2003年开始探路“初代TOD”。龙湖的第一座购物中心,重庆北城天街就带有TOD光环——依托城市轻轨线开发。此后龙湖一直围绕TOD开发积累经验,是TOD开发领域领航者般的存在。
小至地铁上盖、邻里中心,到城市商圈、城市枢纽,再到TOD新城,靠着过往多个王牌项目出圈,龙湖已然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相对标准的TOD项目打法。

20年时间,龙湖在重庆落地15个TOD项目,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赋能山城,以TOD为锚点带动这座“轨道上的城市”突围。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以供给带动需求,在成渝地区的TOD商业项目的发展中可得到印证。对于行业亦是如此:很多时候,缺口出在了供给侧。有些需求是存在的,但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有些需求暂时还看不到,是因为它还没有被激发出来。
附1: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同期召开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排水管网大会
(水环境综合治理)
同期召开中国给水排水 2025年污水资源化利用
(再生水利用)大会/园区污水提标及资源化利用大会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大会技术报告邀请
欢迎来自部委行业管理单位、高校、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工程总承包(EPC)公司、水务集团、水务(排水)管理、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工业(园区)污水与污泥处理、固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垃圾渗滤液处理、污水处理厂、水环境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智慧水务、低碳水务、绿色水务、水务+AI、工业企业的水处理技术/管理专家等申请发言,作与会议主题相关的优秀报告。(王领全13752275003 主办、协办、报告等)
报告题目:工业废水并入城镇污水管网的风险及对策建议
报告人:全国政协常委,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碧 教授
报告题目:地下管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报告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复明 教授
报告题目:加快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
报告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巡视员、总工程师 冯远 教授级高工
附:2: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六届)征稿启事暨邀请函 (同期召开固废大会、工业污泥大会、渗滤液大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大会)
共创、共生、共赢--鼎力打造中国污泥处理处置核心品牌生态圈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大会技术报告邀请
欢迎来自部委行业管理单位、高校、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工程总承包(EPC)公司、水务集团、水务(排水)管理、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工业(园区)污水与污泥处理、固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垃圾渗滤液处理、污水处理厂、水环境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智慧水务、低碳水务、绿色水务、水务+AI、工业企业的水处理技术/管理专家等申请发言,作与会议主题相关的优秀报告。(王领全13752275003 主办、协办、报告等)
(扫码二维码,可快速报名 上海水业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