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有勇
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广大院士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他们不仅站在科研成就的高峰,还站在科学精神的高峰。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光明日报》通过梳理之前建立的知识分子数据库发现,在全国现有的1700多位两院院士中,有一批院士与共和国同龄,于是,组建专题项目组,抽调报社精兵强将,对姜德生、彭永臻、邱冠周、祝世宁、刘云圻、苏义脑、李玉良这7位与共和国同龄的院士进行深度采访,形成了《人民院士:我与共和国同龄》这本书。这些与共和国同龄的院士们,有着很深的共和国情结。他们的人生际遇,与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们的奋斗历程,折射出新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与共和国一路走来的同龄院士,心怀祖国,不负时代,是他们让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从很多领域的跟跑阶段,发展到并跑阶段,甚至在个别领域进入领跑阶段。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是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离不开两院院士在各个科研领域取得的突破。
《人民院士:我与共和国同龄》开篇就讲到了不懈追“光”者姜德生院士的故事。姜德生所在的武汉理工光科有限公司在研发光栅上遇到困难,光栅波长信号解调的核心器件掌握在外国手里。当时,这个核心器件大约2万美元一个,“只有小拇指头这个大的东西,比黄金都贵”。经过三年技术攻关,姜德生用自主知识产权做出了同类产品,而且技术工艺更简单、更先进,价格还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自力更生、自我创新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选择。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种社会需求巨大,有很多大型建筑、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需求,社会需求、国家需求,是院士们不懈探索、永攀高峰的动力;成果满足了国家需求,也成就了一个个熠熠生辉的院士。
满足国家需求,往往需要有预测国家未来发展需求的长远眼光,还需要十年如一日的持久毅力。《人民院士:我与共和国同龄》一书中倾力污水还清的彭永臻院士,就有这样的眼光和毅力。20世纪80年代,国民经济还不发达,人们肚子里的“油水”还不够,没多少人关注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当时,刚留日归来的彭永臻,凭借着对专业发展的判断和对社会进步的预期,坚信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未来必定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科技工作者必须把国家需求放在第一位,解决国家亟须解决的问题。只有科研不断创新,国家才能发展。”彭永臻院士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永远是国家的需求。就这样,几十年来,彭永臻在污水脱氮除磷上,把一条“冷板凳”“坐”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70多年来,共和国发展经历了苦难辉煌,这些院士亦在风风雨雨中成长起来,真正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助力国家富强的同时,成就了科研上的辉煌。
《人民院士:我与共和国同龄》
吴娜等著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