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1 基本概况
广昌县地处江西省东南部、武夷山西麓,是原中央苏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县域面积1612平方公里,辖6镇5乡129个行政村,总人口25万,其中农村居民约21万。广昌县是抚河源头盱江发源地,境内水资源充足,河流众多,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4.95亿立方米。全县耕地总面积约29.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0.94万亩,累计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20.9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0.61万亩,农田灌排体系日臻完善。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体系不健全、管护分散粗放、维养资金不足等问题日益显现。与此同时,广昌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已全面覆盖各乡镇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护体系和专业队伍,由省水务集团下属企业(以下简称“供水服务公司”)进行运维,但公司业务不饱满,缺乏进一步发展提升的空间。2020年,广昌县被列入江西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第二批整体推进县,改革覆盖全部有效灌溉农田,建立了农业水价形成、动态调整机制以及智慧水利信息化平台,为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市场化运作、智慧化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2 主要做法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专业维养、行业监管”的原则,以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为依托,通过公开招标与供水服务公司合作,组建专业化管护队伍,探索形成“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共赢的农村基础设施“五位一体”管护模式,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
2.1 政府统筹谋划,明确五项管护内容
广昌县统筹全县五项农村基础设施,印发相关管理办法,要求按照“环境卫生干净、渠道完好通畅、饮水量足质好、道路安全顺畅、公共设施完好、绿化养护到位”的标准,进行统一管护。管护内容包括:骨干渠道983.92千米、田间渠道1212.78千米、山塘548座、泵站105座、水陂1934座,覆盖29.8万亩农田;集镇供水、各村(组)等农村饮水工程538处,其中2处千吨万人规模化水厂;新农村中村塘沟渠、路灯、休闲广场、公共绿化、停车场、健身设施等新农村基础设施638处;乡村道路1235条1355.4公里;乡村公益性公墓19处。
2.2 引入市场机制,政府企业“两手发力”
广昌县将原由政府提供的五项基础设施管护服务改为市场化运作,实行政府监督管理和企业专业化服务相结合。通过反复测算、多轮磋商,结合调价机制,确定管护服务费为10年共计1.65亿元,以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供水服务公司作为第三方服务主体。在政府监管方面,广昌县制定了详细有效的考核办法,明确水利、交通、农业农村、民政等相关部门作为行业监管部门,实行“一月一巡查、一季一考核”,依据考核结果核算管护经费。在企业服务方面,供水服务公司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原有广昌润泉供水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成立广昌润泉维养管护公司,建立了专业化管护队伍。
2.3 畅通资金渠道,落实多元管护经费
广昌县以经营性水费收入为基础,统筹整合多部门管护资金和财政补贴资金,积极构建多元投入机制。经营性水费来自灌溉供水收入,广昌县农业供水价格核定价为26元/亩(其中骨干工程114元/亩、田间工程12元/亩),每年实收水费约105万元。整合的多部门管护资金包括:各行政村每年筹集新农村管护经费不低于5万元,其中县、乡镇安排不少于3万元的美丽乡村管护专项资金;整合农村饮水安全维养、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村道路日常维养及农村公墓等上级补助资金,每个行政村约2万元/年。2022年,广昌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418.8万元和节水奖励资金43.5万元,也整合到“五位一体”管护资金,按季度进行补贴资金拨付。同时,广昌县出台了长效管护资金管理办法,要求专款专用,并将管护资金纳入村级“三资”监管范围,由县财政局和县农业农村局共同负责监管。
2.4 组建专业队伍,构建三级管护体系
供水服务公司整合原有专业人员62人及11个乡镇水费收缴服务点,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市场化长效管护的主力军和办公点。设置“维养管护公司—乡镇维养所—行政村服务站点”三级管理机构,落实管护网格单元,县级公司总体负责,解决专业问题和统筹调配人员、设备,乡镇级组织应急维养管护,村级开展日常维养管护。采取乡镇推荐、社会招聘方式充实市场化管护队伍,实现人员资源集中优化,扩充管护人员至230余人,并根据各乡镇管护范围、管护内容,合理配备各乡镇日常管护数量和专业设备。维养人员佩戴电子工牌,每日按工作计划实施作业,遇到突发情况工作量大时,由乡镇所安排专业人员和现场维养管护人员及时处理。建立运行、维养台账,根据内部考核制度对维养管护员进行考核。
2.5 聚焦数字赋能,提升一体化管护水平
广昌县水利局与中铁水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结合广昌县智慧水利信息化平台为农村基础设施“五位一体”数字化管护模式打造多位一体综合管护信息化系统。实现一网感知,将五项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和维护人员等信息全部纳入平台,形成可交互式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利用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测农村基础设施运行情况,对风险隐患进行预警预判,推行一键上报,实现全过程全领域监管,形成管理闭环。强化资源整合和数据互通,对管护工作进行全方位分析、调度、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长效机制。
3 主要成效
目前,广昌县农村基础设施市场化管理率达100%。得益于“五位一体”改革,全县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水平显著提升,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3.1 通畅了农村供水管网,保障农民饮水安全
自2016年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以来,广昌县以区域为单元,建成了以规模供水为主、以供水站为补充的供水工程体系,构建了产权集中、人员集约、标准统一的城乡供水管养服务体系,补齐了农村饮水安全短板,集中改善、解决了广昌县近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依托“五位一体”改革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供水工程管护体系。2022年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率较改革前2019年82.3%提升至93.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81.3%提升至86.26%,供水保障率由88%提升至95%,水质达标率由93%提升至100%。
3.2 完善了农田水利设施,筑牢粮食安全水利保障
2022年,全县已建成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9890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五位一体”模式实施以来,加强了对渠道的清淤除杂,保证渠道通畅、灌排自如,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工程骨干工程衬砌率由2019年79.5%提升至85.5%,田间工程衬砌率由2019年77.5%提升至82.2%。建设了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工程,高效节水工程累计灌溉面积达29万亩。全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9年的0.50提高至0.517,亩均节水约15立方米,筑牢了粮食安全的水利保障。
3.3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
加强了新农村基础设施、乡村道路、农村公益性公墓等的管护,实施了“环境卫生干净、渠道完好通畅、河塘水体洁净、道路安全顺畅、公共设施完好、绿化养护到位”管理标准。目前,村中新农村基础设施完备、道路平整干净、夜晚路灯明亮、渠系灌排通畅,县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由2019年93%提升至100%,有效解决了过去路边垃圾乱堆乱放、猪圈牛圈污水横流、公墓杂草丛生的状况,村民卫生意识逐渐提升,助力实现乡村干净、整洁、畅通、有序的新面貌。
3.4 增加了市场核心业务,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解决了广昌润泉供水有限公司业务量不足、收益低、发展困难的问题,为推动公司市场化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公司由原来单一的供水业务发展为供水+公共服务设施维养管护双核心的业务体系,实现了公司经营业务主体多元化发展。二是公司年经营性收益由改革前的4034.75万元增加至6145.1万元,收益率由3.7%提高到7.2%。三是公司建立健全人员职责、设备管理、管护标准、安全生产等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提升了公司综合竞争力。
3.5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水平的提高,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灌溉能力得到提升,带动了特色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塘坊镇大力发展“莲鱼共养”的渔业生产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品质。截至2022年年底,全县莲鱼综合种养面积达1.9万亩,带动超过900农户增产增收,亩均增收约1500元;赤水镇大禾村推广经济效益高的作物种植,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享模式,打造丝瓜络种植基地,实现村集体收入增收10万元。吸引对口援助央企华润集团投资建设溪畔彭田田园综合体,山溪漂流、莲爽产品体验馆、水上乐园等各项业态点吸引了周边城市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带动当地居民每年人均增收3760元。
4 有关建议
借鉴广昌县农村基础设施“五位一体”管护改革做法经验,对深化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体制管护提出以下建议。
4.1 坚持政府主导,明确各方责任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水利设施为基础,积极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整治规划编制,有条件的地区依托城乡供水一体化管护体系,统筹农村公益和准公益设施管护项目,建设村级全覆盖的“多位一体”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体系,明确主体落实责任,构建政府主导、部门监督、乡镇负责、公司维养、村级运行机制。推动成立乡村基础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管护标准规范体系,提高标准化建管能力。不断加强政府监管,建立常态化管护工作的考核办法,注重效益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并将考核结果与管护经费挂钩。
4.2 市场化运作,提升精细管理水平
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强化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建立“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依托全域覆盖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等管护服务组织,创新性地整合多项农村基础设施由专业化企业管护,拓展服务范围,健全管护制度规范,优化人员结构,全面提升相关基础设施调度管理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一体化开发建设管护,积极探索高效维养模式。建立社会监督管理机制,督促运营企业接受来自政府与农民的广泛监督,不断提高服务标准。
4.3 构建多元化管护投入保障机制
坚持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农村水价改革。抓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契机,推动农业水价机制走深走实,整合农村基础设施相关部门的建设与管护资金,落实各类优惠政策,完善精准补贴机制,逐步实现以公共财政为主、市场供给为辅、农民适当参与的多元化管护投入格局,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经费来源。明确管护专项资金、财政奖补资金等不同来源渠道,统筹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资金账户,核算精准补贴资金由财政统一拨付给相关企业,提高管护资金使用效率。
4.4 数字赋能,推动形成长效治理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与政企合作,推广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先进的科技成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管提供技术支撑和智能化解决方案,减少建设和运行成本。依托相关智慧平台,全面跟踪共享农村基础设施数据,为各类应用决策提供基础支撑。利用数字化手段和技术,实现部门间资源整合,对管护工作人员实现全方位对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基本信息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做出风险预警,提高管护效率。
4.5 强化管护队伍建设和工作宣传
相关部门定期开展学习交流,采用现场指导和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行政责任人、管理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及第三方物业管理公司维养员等的工作能力。探索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者管理协会,创新水利与农业农村部门间联动模式,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水平。加强对公共设施管护工作的宣传,以多种形式保障农村公共设施的公益性和全民性。创立公益性岗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其管理责任心和水费收缴的积极性。
来源:水利发展研究,2024,24(10) 作者:吴浓娣,陶清波,罗琳,严婷婷,陈世博,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