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薛祥山,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2008级硕士生,现任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水务环境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建设智库”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工程硕士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1-11  来源:薛祥山,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2008级硕士生,现任中国城  浏览次数:102
核心提示:薛祥山,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2008级硕士生,现任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水务环境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建设智库”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产业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校外导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主要从事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海绵城市建设、EOD(生态导向的发展)规划及绿色发展等技术咨询工作,负责并完成多个国家及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技术服务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国际、国内(国家及省级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薛祥山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水务环境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海绵城市建设、水务综合规划等技术咨询工作,获得全国及省级优秀规划设计奖15 项。




 薛祥山,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2008级硕士生,现任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水务环境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建设智库”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产业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校外导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主要从事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海绵城市建设、EOD(生态导向的发展)规划及绿色发展等技术咨询工作,负责并完成多个国家及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技术服务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国际、国内(国家及省级)优秀规划设计奖15项。

薛祥山,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2008级硕士生,现任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水务环境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建设智库”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产业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校外导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主要从事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海绵城市建设、EOD(生态导向的发展)规划及绿色发展等技术咨询工作,负责并完成多个国家及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技术服务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国际、国内(国家及省级

领域: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建筑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基金: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发文量: 近五年发文量趋势图 >>
关注领域
海绵渗滤液海绵城市城市建设径流污染渗透系数雨水系统雨水利用出水口寿命预测方法雨水径流邛崃市景观水体水生态面源污染电源装置网格结构网格点填埋区位置定位
研究成果总发文量:49 总下载量:10431
基于EOD模式的流域治理关键因素与研究展望
宋鹏飞;李曼;章雨欣;余佳棋;薛祥山;
EOD模式是“两山理论”在项目实施层面的最佳实践,其将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项目有效融合并一体化实施,以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和项目整体收益自平衡,有望成为未来流域治理领域的主流实施模式。本研究对国内流域治理领域EOD模式发展现状和实施思路进行分析,综合EOD模式的发展初衷和内涵,总结分析现阶段EOD模式实践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为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项目谋划科学合理、收益测算真实有效、项目融资及时到位、实施主体实力强劲。在此基础上,从系统认知、风险管控、标准规范三个维度对基于EOD模式的流域治理发展进行展望,为基于EOD模式的流域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  2024年05期
下载:283   引用:0
从碳达峰到水达峰:观我国水战略及创新发展
薛祥山;章雨欣;
水资源不仅是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战略性经济资源,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息息相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战略。在此背景下,系统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现状与水达峰问题、探讨了我国水战略的发展及创新技术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并对水战略创新发展提出了思考建议,以期为我国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水利发展研究  2024年05期
下载:447   引用:3
水安全保障体系下水生态修复策略研究——以海南省儋州市为例
王月华;李曼;薛祥山;李锐;
“十四五”期间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全面启动,标志着我国水安全保障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文章基于新时期水安全保障体系,突出水生态修复在水安全保障中的重要地位,准确分析海南省儋州市主要水生态问题,提出了儋州市水生态修复思路与实现路径:依托南山北海的地形条件,聚焦那大城区、滨海新区、新英湾、洋浦片区四大核心区,围绕北门江、春江、排浦江、光村水、山鸡江等骨干水系,构建儋州适宜的水生态安全格局。提出通过严格管控水生态空间、构建水生态保护带和河湖生态碧道等措施,改善新老城区水生态功能,全面提高儋州市水安全保障能力。
水利发展研究  网络首发
下载:315   引用:0
EOD模式下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研究
李曼;薛祥山;章雨欣;姚晓磊;
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资金问题已逐渐成为阻碍水生态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将生态环境治理与关联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解决项目资金投入问题,已成为解决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梳理国家EOD政策发展历程,提出我国EOD模式发展可分为政策创新、试点探索、常态发展3个阶段;总体分析现状EOD项目实施情况,水生态环境治理类占比最多、投资规模差异大,项目落地实施进度不一;针对目前推行EOD模式面临的问题,综合典型案例研究分析,提出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类EOD项目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3年12期
下载:275   引用:1
生态文明视角下环滇池生态廊道总体规划思路研究
李曼;赵云飞;薛祥山;
以环滇池生态廊道为例论述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廊道总体规划思路。以环滇池区域良好生态本底为基础,从滇池生态保护与治理需求出发,科学评估区域现状问题与发展潜力,通过湖滨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和环湖慢行系统实施,贯通环滇池湖滨生态系统,形成一条依附于滇池沿岸并向城市内部渗透的生态绿脉,在进一步巩固夯实滇池生态保护治理成效的基础上,塑造集生态、文化、休闲多元功能于一身的环滇池生态保护屏障,推进滇池保护治理成果的共建共治共享,实现滇池自然生态系统与昆明城市生态系统的共荣共生。
环境科学导刊  2023年05期
下载:297   引用:1
基于GIS和SWMM的新建海绵社区径流控制效果分析——以长治市某新建小区为例
段愉鑫;赵立凯;李曼;薛祥山;
海绵城市发展已经经历了2015-2016年两批试点和2021-2023年两批示范,目前海绵城市的效果评估已成为当下的重要难点,SWMM模型作为城市雨水过程和水质监测的动态水文模型,应用广泛。本文通过合理的海绵设施布置,对小区四个地块单独设置排水分区和蓄水模块,将SWMM软件与FME、GIS相结合运用,快速实现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模拟,最终小区各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以满足新建小区85%的标准。本研究为新建海绵社区类项目的径流控制效果分析评估提供参考。
建设科技  2023年06期
下载:190   引用:3
当“海绵”遇上“双碳”
薛祥山;
“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这两个词近两年突然火了。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正式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全国两会上,这两个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扎实做好碳达峰
中国建设报  2021年
下载:136   引用:0
海绵城市理念下流域协同治理策略思考与探索
许申来;周影烈;李王锋;韩志刚;薛祥山;赵轩;曲直;孟婷婷;
近些年来,随着流域治理目标从局部的工程达标向整体的水质达标的转变,工程思维下治理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无法可持续达标,究其原因在于忽略了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之间的协同关系,如河道空间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污染物治理与利用的关系、工程建设与良性运维的关系、治理措施与机制体制的关系、治理需求与技术能力的关系。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为优化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场地,也取得了较好效果。鉴于此,总结了海绵城市理念下流域治理的经验与教训,提出海绵城市理念下流域协同治理的六大策略,包括河道生态缓冲空间的划定与保护,流域节水、雨水利用、污染物资源化协同推进,治理工程提质增效和良性运维并重,跨行政区协调机制与体制完善,基于监测与模型的项目绩效动态评估机制建立,流域信息共享与技术支撑能力提升。
中国给水排水  2021年02期核心
下载:566   引用:7
基于人工降雨的北方城市道路径流污染特征研究
李曼;曲直;刘佩勇;李皓翔;赵轩;杜家慧;薛祥山;
为了解迁安市典型道路下垫面的径流污染特征,通过人工降雨试验手段分别监测1、2、3年一遇重现期条件下的道路径流污染情况,并对径流中SS、NH3-N、TN、COD及TP的排放特征,单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EMC)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项径流污染物浓度在设计降雨量为4~5 mm时达到峰值,此后浓度逐渐降低,并于10~15 mm时趋于平稳,前15 mm降雨是迁安市降雨径流污染的最佳控制阶段。道路径流中SS、NH3-N、TN、COD及TP的EMC值分别为36~39、0.47~0.61、4.71~9.51、43~54、0.18~0.23 mg/L,其中COD及TN浓度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Ⅴ类标准限值,是路面径流的主要污染物; SS浓度与其他4个指标浓度均可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以SS作为迁安道路下垫面典型径流污染指标,分析得出径流SS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的关系,可为基于水环境污染控制目的的道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设计降雨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中国给水排水  2020年21期核心
下载:442   引用:17
具有高原阶梯型坡地特点的海绵城市设计案例
杜家慧;薛祥山;邹蓉;金位栋;焦继东;
以玉溪市大河以北片区为例,从高原阶梯型坡地城市的自然本底条件出发,分析径流形成的时空特性,考虑梯级地形中坡度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结合城市未来发展,融合低影响开发建设的总体理念与六字方针,提出"分级滞蓄、梯级净化、就近回用、系统治理"的立体型海绵城市设计思路,集成适宜各级区域海绵措施应用的指导策略,探索总结适合高原阶梯型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些理念和方法。研究发现,一级平坝区的设计策略建议为"蓄、净、排",用以加强径流存蓄和降低洪涝风险;二级台地区域设计策略建议为"滞、蓄、净",并结合土壤低渗透性特点,局部采用海绵工程手段融合"渗"的策略,用以提高径流控制与面源污染治理;三级山体区域设计建议以"渗、滞、净"为主,用以净化源头径流。
中国给水排水  2020年16期核心
下载:252   引用:3
基于模型对渗滤液调节池溢流污染评估与应急控制
焦继东;杜家慧;李曼;张中元;战秋锦;薛祥山;
以某垃圾渗滤液处理厂调节池为研究对象,利用SWMM工具对调节池及周边填埋场区域进行建模,模拟不同降雨条件下调节池溢流风险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应急控制措施,并分析措施实施后对下游河道黑臭水体治理贡献情况。模拟结果显示,在3年一遇180min降雨条件下,调节池仅发生溢流孔溢流现象;针对此现象采取将溢流孔接入下游污水管道的控制措施。5年一遇180min条件下,调节池溢流孔和下游坝顶发生溢流现象,且溢流进入下游河道;基于此启动水泵将渗滤液回灌至垃圾填埋场。在典型平水年条件下,调节池发生溢流的渗滤液总量为49 318m~3;通过施加应急控制措施,排入下游河道的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分别为COD 1 299kg/年、TN 17.6kg/年、TP 0.47kg/年,为下游河道水环境提升有显著贡献。
给水排水  2020年S1期核心
下载:88   引用:0
天长市高邮湖流域水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刘改妮;辛玮光;薛祥山;刘鸿渐;
高邮湖属于淮河流域浅水型湖泊,为淮河入长江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根据高邮湖水质监测数据、现场调研勘察情况,天长市高邮湖面临着水质逐年恶化、支流水质不达标、湖滨生态带萎缩、养殖污染问题突出、农村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城镇地区污水处理不足等突出水环境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导、水质达标为目标,实施分流域、分期系统治理的思路,近期对高邮湖流域污染严重的铜龙河、杨村河、王桥河三个流域开展重点治理,包括集镇排水系统完善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远期,为保证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提升效果,将治理范围扩大,实施高邮湖、沂湖、洋湖综合整治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并开展管理措施的制定和推行工作。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结合,尽快改善小流域河道水质,全面削减入湖污染物,最终实现高邮湖水质的全面改善。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02期
下载:321   引用:7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
曲直;李宏亮;李曼;战秋锦;薛祥山;
城市道路作为径流产生的重要节点之一,在设计过程中运用"海绵理念"发挥道路对雨水水量和水质的控制,实现对雨水的吸附、渗透、净化,控制道路径流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本文以河北迁安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过程中的道路设计为例,探讨了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
中国公路  2020年03期
下载:220   引用:1
海绵城市措施适宜性研究——以镇江市为例
孙菲菲;薛祥山;赵轩;张超;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海绵措施对海绵城市建设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基于区域敏感性因子和海绵措施的功能,对海绵措施的选择进行了探究,以期为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指导。
环境与发展  2019年10期
下载:150   引用:1
海绵城市规划工程体系间协调与统一性的研究——以南宁为例
王建富;赵轩;薛祥山;孙菲菲;云海兰;
结合海绵建设过程的实践经验,对于工程体系构建出现的难落实、定位不清、问题与目标权重性等问题,提出对海绵城市工程体系构建的理解以及转变,分别从工程体系之间、工程体系全过程控制方面,深入对工程体系的系统性分析。以南宁为例,以改善水文循环、解决水环境污染、延缓峰值时间、削减峰值流量、提高雨水综合利用程度这几方面的问题,以水生态工程体系为基础,提出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工程体系构建思路与相互关系,为后续海绵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落地实施提供相应的借鉴与总结。
给水排水  2019年S1期核心
下载:345   引用:1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高原城市人工湖水环境整治工程设计探讨
李曼;张旭;杜家慧;薛祥山;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自然生态措施和人工措施的有机结合,重视水体自然净化功能的有效发挥。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城市人工湖的水环境整治工程建设中,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提供新思路。以高原城市人工湖水环境整治为例,结合人工湖水质、水量均不稳定的特点,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建设溢流坝稳定湖体水位,在为湖体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初始条件的同时,可提供一定的雨水调蓄净化空间,促进良性水文循环。在此基础上,构建水生动植物净化系统与曝气增氧系统,进一步强化水生态系统并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实现人工湖水环境质量的长效保持。
《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  2019年
下载:119   引用:1
新形势下市域水务综合规划编制初探
刘改妮;薛祥山;王建富;张中元;
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水务工作将面临全要素理水、约束性用水、系统化治水、智慧化管水等新的要求。文章以成都邛崃市为例,对水务综合规划的编制体系、规划目标指标体系、规划内容等进行了实践探索,旨在贯彻新的治水理念,落实新的治水要求,使水务规划的框架体系更加系统化、全面化、流域化、智慧化。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9年08期
下载:143   引用:4
高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体系——以邛崃南河为例
刘改妮;侯晓姝;薛祥山;张中元;姜影;
以成都市邛崃南河流域为案例进行研究。流域存在排污口众多、污染物来源广泛、污水处理设施不足、畜禽养殖布局不合理等环境问题。立足于全流域治理的理念,提出高目标流域水环境改善维护综合控制体系。首先,构建严格管控的空间格局体系;其次,以水质目标为准绳,打造"源头削减—过程拦截—末端深度净化"的污染物严格削减控制、深度净化体系;再次,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监测网络体系;最后,全面落实河长制的要求,责任严查。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03期
下载:212   引用:4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设计探讨
李曼;薛祥山;杜家慧;赵轩;曲直;
以玉溪大河以北片区为例,论述了如何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对河道水质及入河污染来源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源头减排—过程管控—末端治理及河道自身水环境提升角度系统考虑,针对该片区点源污染严重、河道整体水环境较差的特点,提出以过程管控及河道自身水环境提升工程为主、源头面源污染削减为辅的设计策略,多工程措施综合施效,最终实现了片区水环境有效改善的目标。
环境工程  2019年04期核心
下载:406   引用:12
基于数字模型的西部平原城镇雨水系统规划优化
王建富;薛祥山;刘改妮;侯晓姝;
针对较大范围的城镇雨水系统规划,通过科学、合理地应用水力模型分析手段,构建产汇流模型,结合现状积水点情况,从地表、排水管网、排涝通道等方面系统剖析内涝风险成因,基于传统的雨水规划方案,通过数字模型进行优化调整,最终可得到科学、经济、适合城镇雨水系统的规划方案。以邛崃市城区为例,统筹考虑从"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到"小排水系统"再到"超标雨水排放系统"的多级排水系统全过程控制,在排涝格局构建与排水管网建设的基础上,采用数字模型评估内涝积水点,进而提出积水点整治措施,以期为城镇的防涝规划及管理提供参考。
中国给水排水  2019年07期核心
下载:180   引用:4
城乡河渠清淤对策初探——以邛崃市为例
张中元;薛祥山;刘改妮;王建富;杨钢;姜影;郑燚楠;
对邛崃市淤积河道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将淤积河道分为泥沙型和黑臭型两类,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于待清淤河渠的城镇和乡村段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河渠清淤对策和淤泥处理措施。为进一步的河渠清淤提供了整体思路和技术指引,同时对于成都地区乃至四川等西南地区的城乡河渠清淤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绿色科技  2019年04期
下载:86   引用:0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对人工湿地的改造效果分析
焦继东;曲直;薛祥山;杜家慧;
以玉溪某人工湿地区域为研究对象,借助SWMM模型和ArcGIS工具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人工湿地改造效果进行分析,包括调蓄能力、承接周边区域雨水能力和雨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结果表明,对该湿地采取清淤挖深和设置溢流堰等工程措施,可使其调蓄量增加51 070 m~3,这为人工湿地承接周边区域雨水、暴雨时削峰错峰提供了调蓄空间;在典型平水年条件下,人工湿地可收纳并蓄存的雨水总量为2. 97×10~5m~3,对整个收水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贡献值达到12. 07%,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汇入人工湿地的雨水利用总量为241 874 m~3,人工湿地的雨水资源利用率为12. 15%,这对周边区域水资源节约和海绵城市建设中水资源利用率贡献极大。
中国给水排水  2019年03期核心
下载:394   引用:6
水资源优化配置城市供水体系建设探析——以四川省邛崃市为例
姜影;薛祥山;周影烈;王建富;杨钢;张中元;
近几年很多城市供水体系不完善、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愈发突出,水源及供水设施都面临严峻挑战。文章以邛崃市为例,基于供用水现状,提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并结合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对供水体系进行系统分析,提出相应建设思路及优化改造方案,为未来城市水资源和供水体系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9年01期
下载:309   引用:17
水动力水质模拟在黑臭湖体治理中的应用
商颂;薛祥山;张中元;杨刚;刘改妮;
为分析琵琶湖黑臭水体治理效果,应用水动力水质模拟方法,根据琵琶湖水体流动及污染物运移扩散规律等,构建水动力及水质数学模型,通过模拟现状、经工程治理后湖体的流场和污染物浓度场及湖体水质达标时间,对比分析工程治理前后的效果。结果表明,水体治理工程实施后,湖体流场变得均匀;湖体大部分水域COD浓度达到Ⅳ类水质标准;但因湖体现状TN浓度较高,水体治理工程实施后短时间内TN浓度仍严重超标;TP浓度经工程治理后降低明显,基本达到Ⅳ类水质标准。此外,根据湖体水质达标时间模拟结果,在保证工程实施后湖体补水入湖水质维持达标的情况下,至少需50d才可使湖体超标最为严重的TN达到Ⅳ类水质标准。
水电能源科学  2018年10期核心
下载:345   引用:5
排水防涝模型在南京市沿江机排地区的应用——以建邺河西地区为例
张超;唐博雅;薛祥山;赵轩;喻良;
利用城市排水管网模拟系统,构建南京市建邺河西地区城市一维、二维排水模型,通过对城市排水现状的模拟评估,找出城市排水设施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规划和建设方案,通过模型的验证计算,评估并优化改进排水防涝规划方案,提高最终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和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科技资讯  2018年19期
下载:83   引用:1
城市在建小区海绵化实现思路的探讨
马姗姗;许申来;薛祥山;曲直;赵轩;张静怡;
建筑与小区是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起端,是城市海绵化改造的主要内容。基于海绵城市治水的新理念,本文结合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技术,以某在建小区试点工程为例,采用城市排水管网模拟系统Digital Water 2.0进行了效果模拟,探讨了城市在建小区海绵化的实现思路和技术路线。
住宅产业  2015年12期
下载:828   引用:11
高原再生水湖泊的水体透明度及其影响因素
赵轩;许申来;薛祥山;郭玉梅;吴毅晖;郭昉;
昆明市的翠湖是一个以再生水为主要水源的高原城市景观湖泊。利用2013年5月-10月四期(每期连续一周)的翠湖水质监测数据,对其水体透明度(SD)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水温(T)、pH、DO、Chla(叶绿素a)、TP、SS、CODCr、N/P、TN、NH4-N、DTP、DTN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以SD为因变量,以各水环境因子为自变量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水生植物少、水质较差的湖泊西区水域透明度(平均值33.6cm)相对低于水生植物较多、水质状态较好的东区(平均值61.5cm);翠湖水体透明度与T、pH、DO、Chla、TP、SS、CODCr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N/P、T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hla是影响翠湖水体透明度的主要直接影响因素,CODCr、TP是影响藻类生长的主要水质因子。研究结果为以高原城市再生水湖泊翠湖水体透明度的改善及景观价值的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5年06期核心
下载:473   引用:12
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模拟与风险评估
薛祥山;
我国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频发,有效预测和评估风险污染的影响,是对应急处置和降低灾损的有力支撑。本文通过对突发风险源和河流模拟原理的阐述,结合基于MIKE 11模型建立的松花江(通河→佳木斯段)"2005硝基苯污染事件"模拟实例,表明了模型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可有效模拟污染物在河道中的运移扩散规律,定量预测突发风险事故对河流的影响范围、趋势和程度,有利于事故的应急处置决策。
2015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  2015年
下载:141   引用:1
生态海绵城市规划管理与实践
赵轩;李王锋;许申来;薛祥山;曲直;马姗姗;张静怡;
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与水生态方面的耦合问题已逐渐成为城市高速发展中的"顽症",平衡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北京规划建设  2015年06期
下载:417   引用:5
常州市平原环状河网水环境改善方案情景模拟
赵轩;薛祥山;徐速;许申来;徐一剑;
基于常州市平原河网水力特性,建立相应水环境模型,运用一维圣维南方程组模拟研究区河网水文变化,CSTR水质模型模拟水质指标COD、TN变化,利用2012年7月与2013年4月水文水质同步监测数据对模拟结果的验证表明,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研究区河网水文水质变化情况。并针对影响河网水质的3个要素(上游引水、污染源和自净能力)设置8个不同改善方案情景,分析河网水质与3个要素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保证上游引水水质良好的情况下,上游开闸引水更有利于研究区主干河道新澡港河、老澡港河东支河与北塘河水环境的改善,而对于内部河道柴支浜南支河,则需提高上游污水厂出水水质的同时,改善该河段水生态环境,提高其自净能力。研究结果为研究区水系改善措施和规划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指导。
环境工程学报  2015年10期核心
下载:274   引用:8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LID设施及其技术分析
张静怡;薛祥山;
雨水资源化利用是应对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资源、缓解干旱的重要途径,因此海绵型城市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讨论了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等常用LID技术的概念、适用场所;分析了其及建造要点、主要功能;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举例说明了LID设施对雨水径流的削减能力和对其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后根据目前雨水利用的现状对我国雨洪控制提出了建议。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5年
下载:365   引用:2
半干旱地区城市海绵设施建设及其技术分析
张静怡;薛祥山;许申来;
雨水资源化利用是应对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资源、缓解干旱的重要途径,因此海绵型城市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讨论了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等常用LID技术的概念、适用场所;分析了其及建造要点、主要功能;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举例说明了LID设施对雨水径流的削减能力和对其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后根据目前雨水利用的现状对我国雨洪控制提出了建议。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5年
下载:254   引用:0
地下水观测井井筒效应的多场耦合数值模拟
徐亚;薛祥山;刘玉强;刘景财;董路;
利用3种不同水流运移方程分别模拟井管附近不同区域的水流运动,基于流量守恒原理实现不同流态区域边界的耦合,建立了有代表性的观测井-含水层系统场景;利用建立的耦合模型模拟了观测井-含水层系统中水头的分布,基于模型模拟数据分析了观测井井筒存在对含水层局部水头分布及地下水水质采样和环境监测结果的影响;还分析了地下水三维水流强度、观测井井径以及含水层介质参数等对井筒效应的影响规律:井筒效应在粘土等渗透系数和比单位贮水系数相对较小的含水层介质中更为明显,其影响随着三维水流强度及观测井井径的增加而增大;进行了上述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指出对于同一参数其在不同区间的敏感性比例不同,对于不同参数观测井井径的敏感性比例最大,因此在地下水环境监测的工程实践中减小观测井井径是相对快速且有效提高监测和采样精度的方法.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年09期核心EI工程
下载:320   引用:5
再生水回补景观水体的水质变化及其改善策略研究
薛祥山;许申来;郭玉梅;吴毅晖;郭昉;
本文论述了再生水水质特征及回用于景观水体产生的问题,总结再生补给型景观水体水质维护措施。并以昆明翠湖公园为例,分析了再生水回用于翠湖的水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再生水进入翠湖水体后,有机污染和营养盐浓度超标,平水期水质优于丰水期;西区水质劣于东区水质,富营养化严重。针对翠湖的水质现状以及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提出了再生水循环补水、超磁及渗滤净化和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水质改善策略。
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  2014年
下载:123   引用:3
太原市汾河公园再生水补水方案优化模拟
薛祥山;张鸿涛;袁国清;徐亚;杜娟;吴春旭;
为了解决汾河公园景观水体因缺乏稳定充足的补水水源而导致的水景效果下降、水质逐渐变差的困境,考虑将再生水作为其主要的补水水源。使用EFDC-WASP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对不同的再生水补水方案下汾河公园水质时空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当公园采用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后的再生水联合水库水共同补水时,除TN指标浓度部分时段内出现超过Ⅴ类标准限值50%的情况,其他TP、COD、NH+4-N主要水质指标浓度均能有效地维持在地表水Ⅱ~Ⅲ类标准,并且叶绿色a浓度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该结果表明,再生水经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后联合水库共同补水方案可以作为汾河公园景观水系的推荐补水方案。
环境工程学报  2013年10期核心
下载:335   引用:10
城市住宅区景观水系水力循环系统规划研究——以北京市某别墅区景观水系为例
薛祥山;杜娟;
为了有效改善景观水体的水质,营造丰富动态的水景,利用水动力模拟技术,建立水力循环系统优化布置模型,可以动态展现不同规划方案下的水体流速、流向和汇流关系等情况,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水力循环系统和制定相应的运行方案,为实现静水变动水,达到"流水不腐"的效果提供依据。该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也可以用于其他规划水系的动力循环系统模拟、分析以及运行方案制定和评价。
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生态规划)  2012年
下载:92   引用:0
北京市通州区日光温室通风水汽散失分析
李占杰;文承龙;鱼京善;薛祥山;
利用北京市通州区某日光温室草莓成熟时段的环境因子观测资料,基于水量平衡方程对温室内的蒸发蒸腾量进行了计算,通过经验公式估算了由于自然通风产生的水汽散失量.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单元在典型时段内,蒸发蒸腾量占总灌水量的63.3%,通风水汽散失消耗总灌水量的17.4%.通风过程引起的水汽散失量不可再利用,是实际水量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05期核心
下载:169   引用:1
已经全部加载完毕

领域: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建筑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基金: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发文量: 近五年发文量趋势图 >>
研究成果
基于EOD模式的流域治理关键因素与研究展望
宋鹏飞;李曼;章雨欣;余佳棋;薛祥山;
EOD模式是“两山理论”在项目实施层面的最佳实践,其将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项目有效融合并一体化实施,以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和项目整体收益自平衡,有望成为未来流域治理领域的主流实施模式。本研究对国内流域治理领域EOD模式发展现状和实施思路进行分析,综合EOD模式的发展初衷和内涵,总结分析现阶段EOD模式实践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为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项目谋划科学合理、收益测算真实有效、项目融资及时到位、实施主体实力强劲。在此基础上,从系统认知、风险管控、标准规范三个维度对基于EOD模式的流域治理发展进行展望,为基于EOD模式的流域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  2024年05期
下载:283   引用:0
从碳达峰到水达峰:观我国水战略及创新发展
薛祥山;章雨欣;
水资源不仅是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战略性经济资源,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息息相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战略。在此背景下,系统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现状与水达峰问题、探讨了我国水战略的发展及创新技术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并对水战略创新发展提出了思考建议,以期为我国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水利发展研究  2024年05期
下载:447   引用:3
水安全保障体系下水生态修复策略研究——以海南省儋州市为例
王月华;李曼;薛祥山;李锐;
“十四五”期间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全面启动,标志着我国水安全保障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文章基于新时期水安全保障体系,突出水生态修复在水安全保障中的重要地位,准确分析海南省儋州市主要水生态问题,提出了儋州市水生态修复思路与实现路径:依托南山北海的地形条件,聚焦那大城区、滨海新区、新英湾、洋浦片区四大核心区,围绕北门江、春江、排浦江、光村水、山鸡江等骨干水系,构建儋州适宜的水生态安全格局。提出通过严格管控水生态空间、构建水生态保护带和河湖生态碧道等措施,改善新老城区水生态功能,全面提高儋州市水安全保障能力。
水利发展研究  
网络首发
下载:315   引用:0
EOD模式下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研究
李曼;薛祥山;章雨欣;姚晓磊;
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资金问题已逐渐成为阻碍水生态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将生态环境治理与关联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解决项目资金投入问题,已成为解决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梳理国家EOD政策发展历程,提出我国EOD模式发展可分为政策创新、试点探索、常态发展3个阶段;总体分析现状EOD项目实施情况,水生态环境治理类占比最多、投资规模差异大,项目落地实施进度不一;针对目前推行EOD模式面临的问题,综合典型案例研究分析,提出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类EOD项目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3年12期
下载:275   引用:1
生态文明视角下环滇池生态廊道总体规划思路研究
李曼;赵云飞;薛祥山;
以环滇池生态廊道为例论述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廊道总体规划思路。以环滇池区域良好生态本底为基础,从滇池生态保护与治理需求出发,科学评估区域现状问题与发展潜力,通过湖滨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和环湖慢行系统实施,贯通环滇池湖滨生态系统,形成一条依附于滇池沿岸并向城市内部渗透的生态绿脉,在进一步巩固夯实滇池生态保护治理成效的基础上,塑造集生态、文化、休闲多元功能于一身的环滇池生态保护屏障,推进滇池保护治理成果的共建共治共享,实现滇池自然生态系统与昆明城市生态系统的共荣共生。
环境科学导刊  2023年05期
下载:297   引用:1
基于GIS和SWMM的新建海绵社区径流控制效果分析——以长治市某新建小区为例
段愉鑫;赵立凯;李曼;薛祥山;
海绵城市发展已经经历了2015-2016年两批试点和2021-2023年两批示范,目前海绵城市的效果评估已成为当下的重要难点,SWMM模型作为城市雨水过程和水质监测的动态水文模型,应用广泛。本文通过合理的海绵设施布置,对小区四个地块单独设置排水分区和蓄水模块,将SWMM软件与FME、GIS相结合运用,快速实现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模拟,最终小区各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以满足新建小区85%的标准。本研究为新建海绵社区类项目的径流控制效果分析评估提供参考。
建设科技  2023年06期
下载:190   引用:3
当“海绵”遇上“双碳”
薛祥山;
“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这两个词近两年突然火了。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正式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全国两会上,这两个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扎实做好碳达峰
中国建设报  2021年
下载:136   引用:0
海绵城市理念下流域协同治理策略思考与探索
许申来;周影烈;李王锋;韩志刚;薛祥山;赵轩;曲直;孟婷婷;
近些年来,随着流域治理目标从局部的工程达标向整体的水质达标的转变,工程思维下治理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无法可持续达标,究其原因在于忽略了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之间的协同关系,如河道空间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污染物治理与利用的关系、工程建设与良性运维的关系、治理措施与机制体制的关系、治理需求与技术能力的关系。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为优化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场地,也取得了较好效果。鉴于此,总结了海绵城市理念下流域治理的经验与教训,提出海绵城市理念下流域协同治理的六大策略,包括河道生态缓冲空间的划定与保护,流域节水、雨水利用、污染物资源化协同推进,治理工程提质增效和良性运维并重,跨行政区协调机制与体制完善,基于监测与模型的项目绩效动态评估机制建立,流域信息共享与技术支撑能力提升。
中国给水排水  2021年02期
核心
下载:566   引用:7
基于人工降雨的北方城市道路径流污染特征研究
李曼;曲直;刘佩勇;李皓翔;赵轩;杜家慧;薛祥山;
为了解迁安市典型道路下垫面的径流污染特征,通过人工降雨试验手段分别监测1、2、3年一遇重现期条件下的道路径流污染情况,并对径流中SS、NH3-N、TN、COD及TP的排放特征,单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EMC)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项径流污染物浓度在设计降雨量为4~5 mm时达到峰值,此后浓度逐渐降低,并于10~15 mm时趋于平稳,前15 mm降雨是迁安市降雨径流污染的最佳控制阶段。道路径流中SS、NH3-N、TN、COD及TP的EMC值分别为36~39、0.47~0.61、4.71~9.51、43~54、0.18~0.23 mg/L,其中COD及TN浓度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Ⅴ类标准限值,是路面径流的主要污染物; SS浓度与其他4个指标浓度均可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以SS作为迁安道路下垫面典型径流污染指标,分析得出径流SS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的关系,可为基于水环境污染控制目的的道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设计降雨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中国给水排水  2020年21期
核心
下载:442   引用:17
具有高原阶梯型坡地特点的海绵城市设计案例
杜家慧;薛祥山;邹蓉;金位栋;焦继东;
以玉溪市大河以北片区为例,从高原阶梯型坡地城市的自然本底条件出发,分析径流形成的时空特性,考虑梯级地形中坡度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结合城市未来发展,融合低影响开发建设的总体理念与六字方针,提出"分级滞蓄、梯级净化、就近回用、系统治理"的立体型海绵城市设计思路,集成适宜各级区域海绵措施应用的指导策略,探索总结适合高原阶梯型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些理念和方法。研究发现,一级平坝区的设计策略建议为"蓄、净、排",用以加强径流存蓄和降低洪涝风险;二级台地区域设计策略建议为"滞、蓄、净",并结合土壤低渗透性特点,局部采用海绵工程手段融合"渗"的策略,用以提高径流控制与面源污染治理;三级山体区域设计建议以"渗、滞、净"为主,用以净化源头径流。
中国给水排水  2020年16期
核心
下载:252   引用:3
基于模型对渗滤液调节池溢流污染评估与应急控制
焦继东;杜家慧;李曼;张中元;战秋锦;薛祥山;
以某垃圾渗滤液处理厂调节池为研究对象,利用SWMM工具对调节池及周边填埋场区域进行建模,模拟不同降雨条件下调节池溢流风险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应急控制措施,并分析措施实施后对下游河道黑臭水体治理贡献情况。模拟结果显示,在3年一遇180min降雨条件下,调节池仅发生溢流孔溢流现象;针对此现象采取将溢流孔接入下游污水管道的控制措施。5年一遇180min条件下,调节池溢流孔和下游坝顶发生溢流现象,且溢流进入下游河道;基于此启动水泵将渗滤液回灌至垃圾填埋场。在典型平水年条件下,调节池发生溢流的渗滤液总量为49 318m~3;通过施加应急控制措施,排入下游河道的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分别为COD 1 299kg/年、TN 17.6kg/年、TP 0.47kg/年,为下游河道水环境提升有显著贡献。
给水排水  2020年S1期
核心
下载:88   引用:0
天长市高邮湖流域水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刘改妮;辛玮光;薛祥山;刘鸿渐;
高邮湖属于淮河流域浅水型湖泊,为淮河入长江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根据高邮湖水质监测数据、现场调研勘察情况,天长市高邮湖面临着水质逐年恶化、支流水质不达标、湖滨生态带萎缩、养殖污染问题突出、农村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城镇地区污水处理不足等突出水环境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导、水质达标为目标,实施分流域、分期系统治理的思路,近期对高邮湖流域污染严重的铜龙河、杨村河、王桥河三个流域开展重点治理,包括集镇排水系统完善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远期,为保证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提升效果,将治理范围扩大,实施高邮湖、沂湖、洋湖综合整治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并开展管理措施的制定和推行工作。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结合,尽快改善小流域河道水质,全面削减入湖污染物,最终实现高邮湖水质的全面改善。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02期
下载:321   引用:7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
曲直;李宏亮;李曼;战秋锦;薛祥山;
城市道路作为径流产生的重要节点之一,在设计过程中运用"海绵理念"发挥道路对雨水水量和水质的控制,实现对雨水的吸附、渗透、净化,控制道路径流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本文以河北迁安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过程中的道路设计为例,探讨了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
中国公路  2020年03期
下载:220   引用:1
海绵城市措施适宜性研究——以镇江市为例
孙菲菲;薛祥山;赵轩;张超;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海绵措施对海绵城市建设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基于区域敏感性因子和海绵措施的功能,对海绵措施的选择进行了探究,以期为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指导。
环境与发展  2019年10期
下载:150   引用:1
海绵城市规划工程体系间协调与统一性的研究——以南宁为例
王建富;赵轩;薛祥山;孙菲菲;云海兰;
结合海绵建设过程的实践经验,对于工程体系构建出现的难落实、定位不清、问题与目标权重性等问题,提出对海绵城市工程体系构建的理解以及转变,分别从工程体系之间、工程体系全过程控制方面,深入对工程体系的系统性分析。以南宁为例,以改善水文循环、解决水环境污染、延缓峰值时间、削减峰值流量、提高雨水综合利用程度这几方面的问题,以水生态工程体系为基础,提出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工程体系构建思路与相互关系,为后续海绵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落地实施提供相应的借鉴与总结。
给水排水  2019年S1期
核心
下载:345   引用:1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高原城市人工湖水环境整治工程设计探讨
李曼;张旭;杜家慧;薛祥山;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自然生态措施和人工措施的有机结合,重视水体自然净化功能的有效发挥。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城市人工湖的水环境整治工程建设中,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提供新思路。以高原城市人工湖水环境整治为例,结合人工湖水质、水量均不稳定的特点,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建设溢流坝稳定湖体水位,在为湖体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初始条件的同时,可提供一定的雨水调蓄净化空间,促进良性水文循环。在此基础上,构建水生动植物净化系统与曝气增氧系统,进一步强化水生态系统并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实现人工湖水环境质量的长效保持。
《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  2019年
下载:119   引用:1
新形势下市域水务综合规划编制初探
刘改妮;薛祥山;王建富;张中元;
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水务工作将面临全要素理水、约束性用水、系统化治水、智慧化管水等新的要求。文章以成都邛崃市为例,对水务综合规划的编制体系、规划目标指标体系、规划内容等进行了实践探索,旨在贯彻新的治水理念,落实新的治水要求,使水务规划的框架体系更加系统化、全面化、流域化、智慧化。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9年08期
下载:143   引用:4
高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体系——以邛崃南河为例
刘改妮;侯晓姝;薛祥山;张中元;姜影;
以成都市邛崃南河流域为案例进行研究。流域存在排污口众多、污染物来源广泛、污水处理设施不足、畜禽养殖布局不合理等环境问题。立足于全流域治理的理念,提出高目标流域水环境改善维护综合控制体系。首先,构建严格管控的空间格局体系;其次,以水质目标为准绳,打造"源头削减—过程拦截—末端深度净化"的污染物严格削减控制、深度净化体系;再次,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监测网络体系;最后,全面落实河长制的要求,责任严查。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03期
下载:212   引用:4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设计探讨
李曼;薛祥山;杜家慧;赵轩;曲直;
以玉溪大河以北片区为例,论述了如何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对河道水质及入河污染来源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源头减排—过程管控—末端治理及河道自身水环境提升角度系统考虑,针对该片区点源污染严重、河道整体水环境较差的特点,提出以过程管控及河道自身水环境提升工程为主、源头面源污染削减为辅的设计策略,多工程措施综合施效,最终实现了片区水环境有效改善的目标。
环境工程  2019年04期
核心
下载:406   引用:12
基于数字模型的西部平原城镇雨水系统规划优化
王建富;薛祥山;刘改妮;侯晓姝;
针对较大范围的城镇雨水系统规划,通过科学、合理地应用水力模型分析手段,构建产汇流模型,结合现状积水点情况,从地表、排水管网、排涝通道等方面系统剖析内涝风险成因,基于传统的雨水规划方案,通过数字模型进行优化调整,最终可得到科学、经济、适合城镇雨水系统的规划方案。以邛崃市城区为例,统筹考虑从"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到"小排水系统"再到"超标雨水排放系统"的多级排水系统全过程控制,在排涝格局构建与排水管网建设的基础上,采用数字模型评估内涝积水点,进而提出积水点整治措施,以期为城镇的防涝规划及管理提供参考。
中国给水排水  2019年07期
核心
下载:180   引用:4
城乡河渠清淤对策初探——以邛崃市为例
张中元;薛祥山;刘改妮;王建富;杨钢;姜影;郑燚楠;
对邛崃市淤积河道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将淤积河道分为泥沙型和黑臭型两类,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于待清淤河渠的城镇和乡村段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河渠清淤对策和淤泥处理措施。为进一步的河渠清淤提供了整体思路和技术指引,同时对于成都地区乃至四川等西南地区的城乡河渠清淤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绿色科技  2019年04期
下载:86   引用:0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对人工湿地的改造效果分析
焦继东;曲直;薛祥山;杜家慧;
以玉溪某人工湿地区域为研究对象,借助SWMM模型和ArcGIS工具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人工湿地改造效果进行分析,包括调蓄能力、承接周边区域雨水能力和雨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结果表明,对该湿地采取清淤挖深和设置溢流堰等工程措施,可使其调蓄量增加51 070 m~3,这为人工湿地承接周边区域雨水、暴雨时削峰错峰提供了调蓄空间;在典型平水年条件下,人工湿地可收纳并蓄存的雨水总量为2. 97×10~5m~3,对整个收水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贡献值达到12. 07%,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汇入人工湿地的雨水利用总量为241 874 m~3,人工湿地的雨水资源利用率为12. 15%,这对周边区域水资源节约和海绵城市建设中水资源利用率贡献极大。
中国给水排水  2019年03期
核心
下载:394   引用:6
水资源优化配置城市供水体系建设探析——以四川省邛崃市为例
姜影;薛祥山;周影烈;王建富;杨钢;张中元;
近几年很多城市供水体系不完善、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愈发突出,水源及供水设施都面临严峻挑战。文章以邛崃市为例,基于供用水现状,提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并结合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对供水体系进行系统分析,提出相应建设思路及优化改造方案,为未来城市水资源和供水体系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9年01期
下载:309   引用:17
水动力水质模拟在黑臭湖体治理中的应用
商颂;薛祥山;张中元;杨刚;刘改妮;
为分析琵琶湖黑臭水体治理效果,应用水动力水质模拟方法,根据琵琶湖水体流动及污染物运移扩散规律等,构建水动力及水质数学模型,通过模拟现状、经工程治理后湖体的流场和污染物浓度场及湖体水质达标时间,对比分析工程治理前后的效果。结果表明,水体治理工程实施后,湖体流场变得均匀;湖体大部分水域COD浓度达到Ⅳ类水质标准;但因湖体现状TN浓度较高,水体治理工程实施后短时间内TN浓度仍严重超标;TP浓度经工程治理后降低明显,基本达到Ⅳ类水质标准。此外,根据湖体水质达标时间模拟结果,在保证工程实施后湖体补水入湖水质维持达标的情况下,至少需50d才可使湖体超标最为严重的TN达到Ⅳ类水质标准。
水电能源科学  2018年10期
核心
下载:345   引用:5
排水防涝模型在南京市沿江机排地区的应用——以建邺河西地区为例
张超;唐博雅;薛祥山;赵轩;喻良;
利用城市排水管网模拟系统,构建南京市建邺河西地区城市一维、二维排水模型,通过对城市排水现状的模拟评估,找出城市排水设施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规划和建设方案,通过模型的验证计算,评估并优化改进排水防涝规划方案,提高最终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和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科技资讯  2018年19期
下载:83   引用:1
城市在建小区海绵化实现思路的探讨
马姗姗;许申来;薛祥山;曲直;赵轩;张静怡;
建筑与小区是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起端,是城市海绵化改造的主要内容。基于海绵城市治水的新理念,本文结合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技术,以某在建小区试点工程为例,采用城市排水管网模拟系统Digital Water 2.0进行了效果模拟,探讨了城市在建小区海绵化的实现思路和技术路线。
住宅产业  2015年12期
下载:828   引用:11
高原再生水湖泊的水体透明度及其影响因素
赵轩;许申来;薛祥山;郭玉梅;吴毅晖;郭昉;
昆明市的翠湖是一个以再生水为主要水源的高原城市景观湖泊。利用2013年5月-10月四期(每期连续一周)的翠湖水质监测数据,对其水体透明度(SD)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水温(T)、pH、DO、Chla(叶绿素a)、TP、SS、CODCr、N/P、TN、NH4-N、DTP、DTN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以SD为因变量,以各水环境因子为自变量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水生植物少、水质较差的湖泊西区水域透明度(平均值33.6cm)相对低于水生植物较多、水质状态较好的东区(平均值61.5cm);翠湖水体透明度与T、pH、DO、Chla、TP、SS、CODCr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N/P、T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hla是影响翠湖水体透明度的主要直接影响因素,CODCr、TP是影响藻类生长的主要水质因子。研究结果为以高原城市再生水湖泊翠湖水体透明度的改善及景观价值的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5年06期
核心
下载:473   引用:12
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模拟与风险评估
薛祥山;
我国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频发,有效预测和评估风险污染的影响,是对应急处置和降低灾损的有力支撑。本文通过对突发风险源和河流模拟原理的阐述,结合基于MIKE 11模型建立的松花江(通河→佳木斯段)"2005硝基苯污染事件"模拟实例,表明了模型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可有效模拟污染物在河道中的运移扩散规律,定量预测突发风险事故对河流的影响范围、趋势和程度,有利于事故的应急处置决策。
2015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  2015年
下载:141   引用:1
生态海绵城市规划管理与实践
赵轩;李王锋;许申来;薛祥山;曲直;马姗姗;张静怡;
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与水生态方面的耦合问题已逐渐成为城市高速发展中的"顽症",平衡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北京规划建设  2015年06期
下载:417   引用:5
常州市平原环状河网水环境改善方案情景模拟
赵轩;薛祥山;徐速;许申来;徐一剑;
基于常州市平原河网水力特性,建立相应水环境模型,运用一维圣维南方程组模拟研究区河网水文变化,CSTR水质模型模拟水质指标COD、TN变化,利用2012年7月与2013年4月水文水质同步监测数据对模拟结果的验证表明,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研究区河网水文水质变化情况。并针对影响河网水质的3个要素(上游引水、污染源和自净能力)设置8个不同改善方案情景,分析河网水质与3个要素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保证上游引水水质良好的情况下,上游开闸引水更有利于研究区主干河道新澡港河、老澡港河东支河与北塘河水环境的改善,而对于内部河道柴支浜南支河,则需提高上游污水厂出水水质的同时,改善该河段水生态环境,提高其自净能力。研究结果为研究区水系改善措施和规划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指导。
环境工程学报  2015年10期
核心
下载:274   引用:8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LID设施及其技术分析
张静怡;薛祥山;
雨水资源化利用是应对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资源、缓解干旱的重要途径,因此海绵型城市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讨论了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等常用LID技术的概念、适用场所;分析了其及建造要点、主要功能;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举例说明了LID设施对雨水径流的削减能力和对其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后根据目前雨水利用的现状对我国雨洪控制提出了建议。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5年
下载:365   引用:2
半干旱地区城市海绵设施建设及其技术分析
张静怡;薛祥山;许申来;
雨水资源化利用是应对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资源、缓解干旱的重要途径,因此海绵型城市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讨论了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等常用LID技术的概念、适用场所;分析了其及建造要点、主要功能;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举例说明了LID设施对雨水径流的削减能力和对其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后根据目前雨水利用的现状对我国雨洪控制提出了建议。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5年
下载:254   引用:0
地下水观测井井筒效应的多场耦合数值模拟
徐亚;薛祥山;刘玉强;刘景财;董路;
利用3种不同水流运移方程分别模拟井管附近不同区域的水流运动,基于流量守恒原理实现不同流态区域边界的耦合,建立了有代表性的观测井-含水层系统场景;利用建立的耦合模型模拟了观测井-含水层系统中水头的分布,基于模型模拟数据分析了观测井井筒存在对含水层局部水头分布及地下水水质采样和环境监测结果的影响;还分析了地下水三维水流强度、观测井井径以及含水层介质参数等对井筒效应的影响规律:井筒效应在粘土等渗透系数和比单位贮水系数相对较小的含水层介质中更为明显,其影响随着三维水流强度及观测井井径的增加而增大;进行了上述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指出对于同一参数其在不同区间的敏感性比例不同,对于不同参数观测井井径的敏感性比例最大,因此在地下水环境监测的工程实践中减小观测井井径是相对快速且有效提高监测和采样精度的方法.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年09期
核心
EI工程
下载:320   引用:5
再生水回补景观水体的水质变化及其改善策略研究
薛祥山;许申来;郭玉梅;吴毅晖;郭昉;
本文论述了再生水水质特征及回用于景观水体产生的问题,总结再生补给型景观水体水质维护措施。并以昆明翠湖公园为例,分析了再生水回用于翠湖的水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再生水进入翠湖水体后,有机污染和营养盐浓度超标,平水期水质优于丰水期;西区水质劣于东区水质,富营养化严重。针对翠湖的水质现状以及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提出了再生水循环补水、超磁及渗滤净化和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水质改善策略。
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  2014年
下载:123   引用:3
太原市汾河公园再生水补水方案优化模拟
薛祥山;张鸿涛;袁国清;徐亚;杜娟;吴春旭;
为了解决汾河公园景观水体因缺乏稳定充足的补水水源而导致的水景效果下降、水质逐渐变差的困境,考虑将再生水作为其主要的补水水源。使用EFDC-WASP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对不同的再生水补水方案下汾河公园水质时空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当公园采用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后的再生水联合水库水共同补水时,除TN指标浓度部分时段内出现超过Ⅴ类标准限值50%的情况,其他TP、COD、NH+4-N主要水质指标浓度均能有效地维持在地表水Ⅱ~Ⅲ类标准,并且叶绿色a浓度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该结果表明,再生水经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后联合水库共同补水方案可以作为汾河公园景观水系的推荐补水方案。
环境工程学报  2013年10期
核心
下载:335   引用:10
城市住宅区景观水系水力循环系统规划研究——以北京市某别墅区景观水系为例
薛祥山;杜娟;
为了有效改善景观水体的水质,营造丰富动态的水景,利用水动力模拟技术,建立水力循环系统优化布置模型,可以动态展现不同规划方案下的水体流速、流向和汇流关系等情况,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水力循环系统和制定相应的运行方案,为实现静水变动水,达到"流水不腐"的效果提供依据。该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也可以用于其他规划水系的动力循环系统模拟、分析以及运行方案制定和评价。
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生态规划)  2012年
下载:92   引用:0
北京市通州区日光温室通风水汽散失分析
李占杰;文承龙;鱼京善;薛祥山;
利用北京市通州区某日光温室草莓成熟时段的环境因子观测资料,基于水量平衡方程对温室内的蒸发蒸腾量进行了计算,通过经验公式估算了由于自然通风产生的水汽散失量.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单元在典型时段内,蒸发蒸腾量占总灌水量的63.3%,通风水汽散失消耗总灌水量的17.4%.通风过程引起的水汽散失量不可再利用,是实际水量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05期
核心
下载:169   引用:1
已经全部加载完毕


百廿校庆倒计时62天丨聆听校友故事,汲取奋进力量——薛祥山:绿水青山皆妙趣,白云芳草自知心

京师学工 2022年07月08日 

图片

芳华百廿,弦歌不辍。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年来,积极传播先进教育理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他们或飞扬于三尺讲台,或扎根于艰苦基层,或深耕于其他各行各业……他们始终秉持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和“爱国进步,敢为人先”的光荣传统,这些校友的奋斗精神和成长之路,是广大学子的珍贵财富和生动教材。

为更好地传承师大精神,凝聚校友力量,拓宽在校学子的就业视野,党委学生工作部和校友会联合各院(系)开展了“扬帆风起百廿至,职向未来耀华年”校友生涯访谈活动。同学们通过线上视频访谈、线下访谈及文字访谈等多种方式与优秀校友对话。

让我们共同聆听120位优秀校友讲述他们独一无二的生涯往事,回忆与师大共度的青春时光,汲取奋进力量

校友访谈第五十九期来啦~

 

 

图片

 

薛祥山,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2008级硕士生,现任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水务环境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建设智库”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产业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校外导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主要从事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海绵城市建设、EOD(生态导向的发展)规划及绿色发展等技术咨询工作,负责并完成多个国家及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技术服务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国际、国内(国家及省级)优秀规划设计奖15项。

 

 

访

绿水青山皆妙趣

白云芳草自知心

 

水科学研究院2008级校友 薛祥山

 

 

学道须当猛烈,始终确守初心

瀑布选择了悬崖,它便跌宕成了一首奔腾的歌;种子选择了泥土,它便绽放了一片盎然的生机;雄鹰选择了蓝天,它才成为勇敢的化身;而薛祥山选择了水利,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海绵青年”。

2003年,薛祥山来到北京开始了其求学之旅,进入中国农业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2008年本科毕业后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三年美好的研究生生活,单纯而充实,满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他始终以自立自强、努力创新为方向,完成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后,他决定将所学用于奉献社会。

未来要做什么工作?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时,薛祥山的很多同学都选择在不同行业领域间进行“转型”,谈及这个问题时,薛祥山考虑到由于对新领域新行业没有十足把握,他并没有轻易地跨领域转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认为坚持本专业、根植本行业、深耕本领域,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心无旁骛,坚定专注地走下去,才是快速取得成就的捷径。

2011年硕士毕业后,正值国家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为了着力打造宜居环境,国家和政府对城镇环境改善,尤其是水环境改善特别重视。薛祥山意识到生态环保是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于是选择从事与水利环境技术相关的工作,入职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以致用,他将在校所学的专业和技术知识统筹应用到实践中去,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配套开展城镇环境和水系统专项规划设计,开启了规划设计技术咨询的工作生涯。

在清华校企工作10年后,伴随着自我成长和校企改革,结合水务环保行业的发展形势和所处大环境的变化,薛祥山在2021年6月进入头部央企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组建水务环境研究所,带领团队统筹开展城镇水务领域、生态环境领域、水环境领域等的规划编制、设计技术咨询项目等,深耕城镇水务领域综合规划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劈波斩浪,科技报国。

 

行舟定当用力,一蒿不可放缓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薛祥山在工作中并非一帆风顺,永远都有新的未知需要探索,有新的挑战需要面对。“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他在工作中从不回避难题,而是敢于突破。在向政府各级领导汇报工作时,薛祥山总是在思考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专业技术直白地讲出来,这对于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薛祥山和同事一道,通过自身优秀的构思能力并借助软件工具,积极从多方面着手解决问题,通过绘制形象的动态逻辑路径图来讲解展示,将干涩的专业内容图片化、形象化、动态化,提出创新性举措。“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在求学、创业的道路上,面对一个个困难和挑战、机遇与抉择,只有永葆初心,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在自己的行业领域走得更高更远。

薛祥山对待科研和工作,坚韧求索,一丝不苟,勇攀高峰。在此过程中,通过各类项目的实践历练和不断的技术积累,薛祥山的系统思维以及独立承担完成项目的能力有了极大提升,面对政府领导和业主也更加自信和从容淡定。浩瀚海洋,源于细小溪流;自我成长,来自艰苦奋斗。回顾以往的工作经历,不仅是项目成果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在行业论坛上,与同行、老师和专家教授同场交流,同台演讲,让他们见证自己的成长与成果,也是令他更加自豪的事情,激励他在自己的行业中走上更高的阶梯。

薛祥山人生的转折点可以说和“海绵”两个字密不可分。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后,薛祥山的团队就一直关注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动向。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指导各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应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自此,薛祥山团队就开始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研究海绵城市。薛祥山说:“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实际上,他们在海绵城市概念提出之前,就一直从事流域系统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其理念与海绵城市高度契合。从这个角度讲,他们很早就开始践行这一生态发展理念了。

2015年3月,迁安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成为河北省首个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县级试点城市。薛祥山及其团队成员为其从试点申报到全过程推进提供技术服务。作为京津冀城市圈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迁安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深度融合资源城市转型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了4年多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通过试点建设,迁安在海绵城市建设思路、组织管理、实施路径和经验教训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形成了一套符合北方县级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迁安经验”,最终也将形成京津冀缺水地区水生态修复典型示范、新兴城市水资源保障示范、新老城区整体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示范,为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迁安的环境好了,城市更美了,老百姓也更幸福了……提到外界赋予他“海绵青年”的称号,薛祥山谦虚地说道“很荣幸”。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绽放时的明艳,却不知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很荣幸”三个字背后蕴含的是数不清的艰辛与无数个在无人知晓黑夜中的努力。薛祥山及其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也印证了一句话:“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孜孜不倦十几载探索,作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薛祥山谈到成功,直言它从来不是平白无故、从天而降,踏实努力才是通向成功最快的捷径。薛祥山为未来想要从事该行业的同学们提出了殷切期盼,要不断夯实专业课程知识基础,多学多用,熟练掌握行业专业软件分析工具以及专业模型,如ArcGIS、CAD、ENVI、MIKE、SWMM等;积极参与重大专项课题、基金项目来培养自身的项目负责能力,撰写高水平文章,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石以砥焉,化钝为利;精卫衔木,以填沧海。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才有实力冲刺更高的舞台,为推动国家城镇水务领域综合规划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贡献力量。今后,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该职业的未来前景也将会是一片光明。

 

坚持恪守本心,不坠青云之志

毕业十年再回首,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的经历,令薛祥山受益匪浅。他谈起师大的教学培养模式给自己提供了更多的课题项目实践历练机会,汲取到了许多宝贵的科研经验,不仅在知识技能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与突破,而且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调组织项目运行和实施的能力,为日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师大严谨治学的校风和行胜于言的行动力时刻熏陶、激励着薛祥山,让他在参加工作项目时比旁人多了一份自信和底气。

绿水青山皆妙趣,基于本心,他精进不休,为之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白云芳草自知心,他的成功始于本心,终于坚持。他将研究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而这些也成为他人生道路上无声的“见证者”。薛祥山始终以严谨、认真、努力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他希望作为新一代青年的我们,也应当志存高远,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大学中找到方向,做好规划,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无论路途中有怎样的困难坎坷,都要相信最终可以到达繁星闪烁的终点。正值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薛祥山衷心地祝愿母校培养出更多有国际视野,有家国情怀,能够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在薪火相传和砥砺奋进中,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  ●  ●  ●  ●  ●  ● 

 

喜迎百廿校庆之际,我们感悟校友力量,传承师大精神。每一位北师大人都是学校的一抹底色,每一位北师大人都是百廿校庆最好的主题,百廿师大正芳华,弦歌不辍谱新章,祝母校生日快乐!

本期“扬帆风起百廿至,职向未来耀华年”校友生涯访谈到此就结束啦~下一期,我们不见不散!

 

访谈丨唐清竹 郑自琪 杨蕾 罗霄雨 龚玉凤 隋官航

编辑丨寇丹丹

监制丨陈力文 寇丹丹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