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校企协同 “链”动创新策源与产业前沿
——苏沪高校—南通市政协委员企业产学研合作洽谈会侧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以此为指引,今年以来,市政协聚焦促进苏沪优质科教资源与委员企业创新转型需求精准对接这一核心目标,探索搭建一个高质量的服务平台,有效链接创新策源与产业前沿。
经过前期系统谋划部署,6月25日,苏沪高校—南通市政协委员企业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在南通新区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来自26所省内外高校负责同志及科研技术团队代表、南通市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科技和科协界委员等百余人齐聚一堂,与会各方深入对接、精准匹配、携手创新,共同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贡献力量。
市第十三届政协有116位企业负责人委员,他们在南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纺织、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深耕多年,多数企业处于行业领先或快速成长阶段,是各自细分市场的“领头雁”,更是推动南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正因如此,他们普遍具有前瞻视野和创新精神,对技术升级、工艺革新、产品迭代有着迫切需求。这种渴求与需求,是本次洽谈会最坚实的基础和最强劲的动力。
据了解,为精准对接需求,洽谈会筹备前期,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设计并向116家委员企业发放了《产学研合作需求调查表》,全方位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人才需求、产学研合作需求。基于深度走访和问卷调查,经济科技委员会会同市科技局,按照省“1650”产业体系要求,最终商定通机股份、爱利特机电、海宝新能源等14家合作意愿强烈、技术需求明确、可操作性较强的委员企业作为首批重点服务企业,为其链接高校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常态化和精准化水平,市政协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还专门开发了“智汇政协助航者”产学研对接服务系统App,该系统依托人工智能模型与数字人技术,能够高效精准地匹配企业的技术需求和高校的科研成果。目前,不仅省内高校积极参与,上海、武汉、重庆、大连等地的高校也陆续对接联系,高级氧化技术联合攻关、高COD高含盐废水处理技术转让、零碳园区一体化智慧平台建设和储能AI策略算法研究技术转让等首批11个技术攻关项目已完成签约。
“今天的会议紧凑而充实,既有政策解读、需求发布,又有校企签约、领导指导,为我们与苏沪高校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企业与南通大学签约合作后,南通海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建东激动地说。当天,首批10家南通市政协委员企业分别与相关高校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涉及的技术需求涵盖人工智能、装备制造、高端纺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此次洽谈会为我们委员企业搭建了一个高端且精准的合作平台,意义非凡。”江苏京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武林坦言,企业单靠自身力量进行研发,常面临资源有限、人才不足、信息不对称等瓶颈。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则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前沿的科研信息。通过有效对接,能将企业的市场需求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从而有力推动企业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不仅与会企业代表高度认可洽谈会的价值,高校方面也积极响应,展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顾学红表示:“本次洽谈会为我们与南通的优秀企业,特别是代表南通民营经济活力的政协委员企业,搭建了宝贵的面对面交流平台,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最实的举措,积极响应企业需求,推动合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他介绍,后续学校将遴选校内顶尖科研力量,与提出具体技术需求的委员企业进行深入洽谈,详细了解技术瓶颈、应用场景和期望目标;同时,与有长远布局的委员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联合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共建产业学院,围绕南通重点产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制化”人才培养。
“举办苏沪高校和南通市政协委员企业产学研洽谈会,是市政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贯彻落实省市委全会精神、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优势、助力落实经济大市挑大梁责任的一项创新工作安排。”市政协主席周伟文表示,市政协将持续做好跟踪服务,努力当好“红娘”和“店小二”,为校企合作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的支持保障,推动合作意向尽快转化为合同协议、落地为项目、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南通建设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加快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注入强劲科技动能和创新活力。
本报记者 范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