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来临,一起来看藏在防洪工程中的水景公园
时间:2025-07-03 16:25:28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史小静
当前,各地正值汛期,各大防汛工程也都进入“备战”状态。
然而,记者近日走进北京市通州区“通州堰”宋庄蓄滞洪区二期工程,能看到17公顷的水面、75公顷的绿地、25公顷的湿地,这里已不单单是防洪工程,更是一座复合功能的生态公园。
采用“平战结合”理念,兼具防洪和生态功能
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成都平原成为享誉中外的“天府之国”。北京地势西高东低,每年汛期都面临较大的排洪压力,为保障城市的防洪安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也借鉴“堰”的分水原理,建起一个“通州堰”,通过“上蓄、中疏、下排”三个功能,将防洪标准提高为100年一遇。
据了解,位于通州区宋庄镇附近的宋庄蓄滞洪区相当于一个“大水池”,可以将河道中的洪水分流至其中,起到“缓释蓄滞”的作用。
宋庄蓄滞洪区二期工程项目建设方北京建工城乡集团清河水利相关负责人介绍,宋庄蓄滞洪区位于北关闸以北7公里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河道清淤、新建堤防及节制闸等工程,区域蓄滞洪量达200万立方米,可有效缓解坝河流域的防洪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防洪,宋庄蓄滞洪区二期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净化水质。
“工程采用‘平战结合’的设计理念,赋予蓄滞洪区多重功能,现已进入运行阶段,在保障城市防汛安全的同时,逐步融入生态景观功能,实现防洪功能与景观结合。”北京建工城乡集团清河水利项目经理李征告诉记者。
据了解,工程滞洪区底部分布着一个个格子状的钢筋混凝土池子,池子内铺垫了5层净化用的天然滤料,有火山岩、碎石、陶粒,建筑再生料等。汛期时,蓄滞洪区主要是将温榆河上游水量进行分流,暂时储存调蓄保障下游河道安全;非汛期时,则用其对温榆河河水进行水质净化提升处理。
“宋庄蓄滞洪区二期竣工后,每天有8万立方米的温榆河水引入到项目区的潜流湿地。”李征表示,目前,潜流湿地常年保持水面景观,水域中及四周种植芦苇、荷花、睡莲、水葱、慈姑、千屈菜等品种丰富的水生植物,开阔的水域也吸引了大量鸟类栖息,曾经1750亩荒地现在已经变成了鸟类的天堂。
同时,工程还在环山步道路段种植乔木遮荫,方便群众休闲锻炼,并树立植物、动物标识牌进行生态科普展示。
资源循环利用,建筑渣土利用率达90%
除了防洪和生态修复,工程还有资源化循环利用方面的实践。
“起初施工场区为早年尹各庄村垃圾填埋场地,现场土方成分以生活垃圾和渣土为主。通过召开专家咨询会,确定将工程渣土与生活垃圾的混合物进行分选,生活垃圾按照有关规定消纳,工程渣土用于填筑微地形底部和中心区,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的处理方式,现场实现资源化处置利用。”李征说。
据介绍,为实现土方就地平衡,工程实施渣土分类资源化利用,施工中全程采用三维软件设计分洪道地形,在满足生态景观的前提下,对开挖出来的建筑渣土实施再利用,减少土方外弃,建筑渣土利用率达90%,在降低工程投资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据了解,宋庄蓄滞洪区二期预计将在今年开放,届时,市民走进水景公园,不仅可休闲游玩,还可以通过参观实物、展板等学习了解水生态、水质净化、水土保持、首都水情等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