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垃圾处理厂,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就是环境杂乱、气味刺鼻的场景。
本期的《活力中国调研行》,总台记者走进了重庆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或许会颠覆您的刻板印象。凭借先进的技术,那里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年能发电6亿度,相当于能满足约23万户普通家庭一整年的日常用电↓
总台记者 王磊:这里是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园区里,周围的环境绿树成荫,走在这里就像在森林公园里散步,特别舒服惬意,空气里没有一点异味。

从航拍视角能更直观看到,整个垃圾处理厂就建在长江边,紧挨着重庆的明月山,山水环绕,环境完全颠覆了大家对垃圾处理厂的想象。其实就在我旁边的厂房里,就藏着一个23米高的巨型垃圾储存坑,每天要处理3000吨生活垃圾。超过重庆中心城区垃圾处理能力的四分之一。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通过动画,一起了解垃圾运输到这里后无害化处理的全过程↓

焚烧实现无害化排放 渗滤液能再利用
首先垃圾进入卸料口后,会先进入垃圾坑进行发酵。由于垃圾坑封闭运行,并且一直处于负压状态,因此这里闻不到垃圾的味道。发酵完成后,会被投放到焚烧炉中焚烧,一方面焚烧产生的热能会用于发电,另一方面燃烧产生的烟气也会经过多重过滤处理,实现无害化排放,这座处理厂的排放指标可以达到欧盟现行排放标准的10%以下。

同时,垃圾在发酵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渗滤液,产生的渗滤液经过多道过滤工序处理,就形成可以再次利用的干净水源,继续循环使用。

在中控室,一套“垃圾储坑智能化管控系统”正在运行,实际上就是把垃圾坑内的真实作业场景,用数字化形式直观呈现。自动识别垃圾的储存天数,以及区域等信息,自动给抓斗发布指令,实现垃圾处理的科学高效运行。而且垃圾堆积高度也用不同颜色自动生成示意图,各区域堆了多高、是否需要调整,一目了然。抓斗则根据这些实时数据,精准完成抓取和投放。
垃圾处理也是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重庆,全市已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23座,每天处理能力达2.2万多吨。那么,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炉渣又去了哪里?

这些透水砖,它们正是用废弃炉渣制作的,主要用于城市人行道、公园步道等区域,既环保又实用。

“垃圾其实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从生活垃圾通过焚烧转化为电能,到炉渣变身城市的建筑材料,每一步都是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而这样的实践,正是重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缩影,让“变废为宝”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监制丨王琰 岳群 郭彦 吴方 王凯 制片人丨王世玉 邓丽娟 记者丨罗宏进 王磊 江华 摄像丨刘红岩 刘大洋 尚凌博 汪光华 杨洋 编辑丨张昊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