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泰安9月11日消息(记者刘博伦)清晨的康汇河湿地公园,晨练的市民沿着木栈道慢跑,成群的白鹭掠过水面;傍晚的天平湖畔,游客在灯光璀璨的泰山秀城驻足拍照,天鹅在水中悠闲游弋……如今的泰安,一条条河湖清水潺潺、岸绿景美,成为市民眼中的“幸福河”。这背后,是泰安以“绣花功夫”推进水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

整治后的康汇河湿地公园(央广网发 泰安市生态环境局肥城分局 供图)
从“墨汁河”到白鹭家园的华丽转身
“上世纪八十年代,河里的水都是黑的,夏天臭得不敢开窗。”家住康汇河沿岸的李延真回忆道。作为肥城的母亲河,康汇河曾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多重因素叠加,生态功能受损,水体一度恶化至劣Ⅴ类,鱼虾绝迹。

康汇河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段治理前(上)与整治后(下)对比图(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制图)
转机始于一场“刮骨疗毒”式的治理。当地关停535家“散乱污”企业,3家化工企业整体搬迁,859处入河排污口全部整治,并在康汇河畔建成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2万吨,其尾水还是康汇河生态补水的重要水源,配套的114公里管网织成一张“污水拦截网”。
废水处理不仅仅在工厂的生产车间,肥城市依托康润水务有限公司建设的再生水厂项目,将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集中收集管道输送至再生水厂,利用超滤、反渗透工艺进行深度处理,供给肥城化工园区及镇驻地企业用作生产用水。

康润再生水厂的超滤膜处理系统(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再生水厂投资2.6亿元,生产规模6万吨/日,主要是将肥城市康龙、康汇、中节能三座污水处理厂的尾水集中收集后,通过传统工艺加双模法(超滤+反渗透)制成高品质再生水,其中主要指标总溶解固体≤50mg/L,供给肥城化工园区、石横电厂及周边企业作为生产用水。”肥城康润水务有限公司经理王培博介绍道,这座再生水厂辅助建设了2座取水泵站,还铺设了17.07公里输配水管线,每年可减少地下水开采2100万立方米,能满足现有企业和未来10年化工园区项目用水需求,对区域地下水源涵养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减少污水排放量,降低对自然水体的污染负荷。
如今的康汇河,水质跃升至Ⅲ类,1480亩新湿地里生长着129种维管植物,108种脊椎动物在此安家。2024年六五环境日,这里举办的“放鱼养水”活动吸引数千市民参与,昔日的“污水河”已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污水横流处蜕变为“泰山脚下的蓝宝石”
天平湖的蜕变,书写着另一种治水智慧。这个位于岱岳区的湖泊,曾因周边村庄污水直排、畜禽养殖污染,水质岌岌可危。当地果断实施19个村庄整体搬迁,4万余名村民住进新社区,彻底斩断污染源。
“天平湖的治理是系统性的工程,我们不仅解决了污染源头问题,更注重生态的修复与提升。”泰安市生态环境局岱岳分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郑华明说,沿着环湖路前行,18公里污水管网与20公里雨水管网实现“泾渭分明”,1200亩湿地像一块绿肺净化着湖水。更妙的是“生态+文化”的融合,泰山石敢当文化园讲述着民俗故事,泰山秀城重现历史场景,每年300万游客纷至沓来,带动近万人就业。

天平湖湖水如镜,将山脉轮廓尽数揽入怀中(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如今的天平湖,48种鱼类畅游水底,天鹅、骨顶鸡等珍稀候鸟前来越冬,Ⅲ类水质的湖水倒映着泰山轮廓,成为 “国泰民安”的生动注脚。
一河一湖的蝶变看生态治理的“组合拳”
从康汇河到天平湖,泰安的治水实践勾勒出清晰路径。在控源截污上,“关停+搬迁+处理”组合拳切断污染源头;在生态修复上,湿地建设与水系连通构建起水循环体系;在智慧管理上,“肥城碧水”平台等智能化手段实现全链条监管。
这不是个例。作为山东省美丽河湖建设的典范,泰安正将经验复制推广: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推进“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程,让每一条河流都有人管、管得好。数据印证着成效:泰安累计改造市政雨污合流管网267公里,4个县市完成整县制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工作;6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出水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常态化开展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3577个入河排污口完成溯源整治;整县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完成3339个行政村治理任务,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泰安的国控断面优良比例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河湖实现“水丰、质优、景美、惠民”的转变。
站在天平湖景区高处眺望远方,碧波湖水映青山,泰安的水生态治理故事,正是山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以一河清水为笔,在齐鲁大地上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