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宁波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持续深化“六大变革”,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高水平环境,实现了改革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
为充分展示宁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探索、新举措、新成效, 浙江日报宁波分社联合宁波市委改革办,推出《深化改革看宁波》专题,关注一批标志性的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展现宁波担当。
波光粼粼的三江口,映照着一座千年水城的现代化转型。宁波以全国首批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为引领,正书写人水和谐的新时代答卷。
2023年9月,水利部确定宁波为全国第一批市级水网先导区之一。这座滨海之城迅速响应,出台《宁波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锚定安澜防洪、品质供水、幸福河湖、数字孪生、管理支撑五大核心体系建设。

过去一年,宁波水利投资首次突破200亿元,完成量居全省第一。2025年,宁波以水网先导区建设为核心,实施五大攻坚行动:编制水利高质量发展"十五五"规划,全年投资200亿元以上;推进姚江北排二通道、甬江防洪工程,实现病险水库动态清零;加快柏坑水库扩容、水库群东西线联通,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落实水网建设、再生水等国家级试点任务,推动垂直大模型在水利领域应用;深化"幸福河湖"建设,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三年行动,推出第二批水文化研学线路、滨水户外运动场所等标志性成果。
同时,从防洪安澜、供水升级、生态治理等方面,构建起更完善的水网体系——
面对台风频发的海岸线,宁波筑起四重智慧防线。上游“蓄”——皎口水库预泄能力提升至240立方米/秒,提前48小时腾库容;沿江“排”——强排能力从182立方米/秒跃升至2310立方米/秒,50座泵站组成“防洪长城”;城区“护”——老江东分级防护闸实现“小区域控制、大系统联动”,核心区防洪标准达200年一遇;智慧“驭”——1.4万个感知监测点构建数字孪生水网,调度方案生成时间从8分钟缩短至2分钟。海塘安澜工程已建成223公里,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

水网建设不仅筑牢安全屏障,更激活共富动能。宁波实施“八大工程”打造幸福河湖,已建成46条幸福河湖、120个水美乡村、1200公里滨水绿道,城乡亲水圈覆盖率达89.3%。北仑梅山湾“万人沙滩”、象山泗洲头溪“龙溪峡谷”等水旅融合项目,年旅游收入超亿元;海曙“舟游古林”水上共富线、鄞州云龙“十方牧云”等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500万元。更创新“水域银行”机制,鄞州中河街道通过购买水域指标实现生态价值量化交易,开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宁波水网改革多点突破,9项工作入选国家试点。全国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建设成效显著,再生水生产能力超过125万吨/日;建成幸福河湖31条、水美乡村57个,超额完成污染物减排省级任务,污水处理规模突破300万吨/日;通过合同节水管理、“节水贷” 等创新模式,象山等地实现年节水超千万立方米,成为海岛型城市节水典范;截至目前,数字孪生水网已在宁波初具规模,1.1万个感知监测点如同神经末梢,实时感知着这座城市的水平衡;葛岙水库、宁波至杭州湾新区引水等标志性工程相继投用,浙东运河(宁波段)水环境治理、环杭州湾南翼安澜工程加速推进。
从“治水”到“智水”,从“安澜”到“共富”,宁波以现代化水网为纽带,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全国水利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波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