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丨冯家江畔白鹭飞 |
|
早秋时节,站在北海市冯家江大桥上极目远眺,只见一江碧水蜿蜒曲折,滩涂静谧而富有生机。夕阳西下,入海口水面之上泛起粼粼金光,白鹭掠过红树林梢,闲不住的弹涂鱼裹满了泥浆,一纵一纵地往树根里跳。这里,俨然成为了和谐动人的生态乐园。 白鹭在红树林上栖息。冯国庆 摄(资料图)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护林员李斌沿着冯家江岸缓缓行走,10年来,他每天都要巡查这里的红树生长状况,监测鸟类活动轨迹,劝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风雨无阻地守护着这片湿地。曾经,“护碧波十里,盼百鸟来栖”是他最深切的愿望。 冯家江是北海城区内的最大水系和主要排涝河道,全长16.9公里,自北向南贯穿主城区,汇入北部湾,承载着行洪调节、孕育近海生物的重要生态功能。 然而数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你一定很难想象,河道内曾经有363个污水直排口,流域内近2000亩虾塘和24个养猪场日夜不停地向江中排放污水,每天有4.5万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江,那时江面漂浮着垃圾,散发着难闻的气味,附近居民都不敢开窗。”北海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运行管理部副部长林子豪对记者说,治理前的冯家江,就像城市的“疮疤”,横亘在城市之中,触目惊心。 变化始于2018年。这一年,北海市启动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通过开展江、渠、湖、海、滩等多位一体修复,将冯家江上游明渠改造为可截留面源污染的生态河渠,恢复鲤鱼地水库复合生态系统,将养殖虾塘改造为生态湿地、调蓄塘和乡土植物滩地,实现退塘还湿、还滩、还林,既做污染治理的“减法”,更做生态修复的“加法”。 “我们沿江敷设了30公里的截污管道,修建11座雨水调蓄池,依托再生水厂深度处理污水,达到Ⅳ类标准后回补河道及湿塘,年减排氨氮等污染物1366吨,减少污水排放1650万吨。”林子豪介绍,该工程系统推进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地带性植被恢复与陆海统筹治理,既维护了城市自然河道功能,又为湿地生态系统构筑了安全屏障,成为近海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典范,先后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9月8日清晨,秋风拂过,成片的红树林迎风招展。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规划部、监测部部长邓秋香拾起掉落在滩涂上的榄李果实,话里止不住的激动:“这是广西重点保护红树植物。起初,这片滨海湿地仅发现一株榄李,自从冯家江一带修复好之后,沿线滨海湿地功能增强,两年时间它竟自然繁殖出几十株!” 以“绿”为底,处处生“金”。截至2024年底,冯家江流域内共分布有19种红树植物,湿地公园累计监测到底栖动物208种、鸟类239种,还多次观测到世界极危鸟类勺嘴鹬和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黑翅鸢、栗喉蜂虎等珍稀物种。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内,榄李茂盛生长。 如今,李斌的愿望已成现实:鲤鱼地水库重现碧波荡漾,改造后的生态湿地、调蓄塘和乡土植物滩地相映成趣,构成湖库—基塘—红树林—沙洲四大生态系统,潮起潮落满绿意。 “作为外乡人,我感受到冯家江的好,不只是景美,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体现。”来自河南郑州的旅居者刘彩云发自内心地感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