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科院之声)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长期扎根保护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与实践交织的“中国经验”。“中科院之声”推出系列微纪录片,讲述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背后的故事。今天播出《“水下森林”让西湖重回清澈》。
今年正值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
这一理念的提出地
——浙江
作为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主办地
杭州正以一方清澈明亮的西湖
向世界递交一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答卷”

▲科学治理后的西湖恢复“水清出石鱼可数”的诗境
西湖是举世闻名的开放景区
人类活动频繁
治理难度极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发现
西湖底泥是一种特殊的“香灰土”
有机质和氮磷含量高
严重阻碍沉水植物的生长
他们突破传统思路
自主研发生态基底改良材料
改良底质微生境、促进微生物扩繁
为水草生长扫清障碍

▲生态基底改良材料
科研人员精准选种
先种植耐污性强、根系发达的
苦草、黑藻等作为先锋物种
再逐步构建复合群落
形成层层递进、自维持的
“水下森林”生态系统

▲西湖“水下森林”——沉水植物群落
治理后的西湖
形成了健康、有韧性的
湖泊生态系统
恢复了苏轼笔下
“水清出石鱼可数”的诗境
相关水质保障和水体景观美化工作
为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
G20第十一次峰会
和杭州西湖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出了贡献
西湖的故事生动展示了
即使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
也可以通过科学的、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实现受污染水体治理

▲科研人员在西湖上采集沉水植物样本
从治理一口湖
到贡献一个可推广的生态范式
中国科学家以科技赋能自然
让千年西湖终圆清澈之梦
更让“两山”理念
照亮更多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