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给河流“洗澡”吗?一项名为“底泥洗脱”的创新技术,正将这一想象变为现实。9月23日至24日在安徽池州召开的中国水协城镇水环境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上,这项技术成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它通过精准去除河湖底泥中的细颗粒污染物,有效破解内源污染治理难题,为恢复河湖生态系统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会议现场。
“万物生长靠太阳。沉水植物能否存活,关键取决于水体透明度!”雷克环境董事长吴敬东在作报告时表示,“只有去除水体悬浮物、提高透明度,才能增强光照,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他指出,传统清淤方式往往工程浩大,但主要清除的是相对无害的大颗粒沉积物,反而放过了导致水体浑浊的真正“元凶”——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胶体细颗粒。
这些细颗粒堪称水中的“隐形杀手”,一旦受风浪扰动、鱼类活动或高温影响,它们便会悬浮起来,导致水体浑浊、透明度下降,阻碍阳光穿透,最终使沉水植物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窒息”死亡,整个水生态系统也随之退化。
与传统清淤侧重于“清泥”不同,底泥洗脱技术重在精准“清污”。该技术通过可控的物理扰动,使底泥中的细颗粒污染物与洁净粗颗粒“分家”,粗颗粒原位沉降;随后通过絮凝沉淀实现泥水高效分离,分离后的清水回流河湖,污染物则转移上岸进行资源化利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淘米”技术:“就像淘米一样,只洗去杂质,留下干净的米粒,相当于给污染的河流洗洗澡。”

“底泥洗脱”给河流“洗澡”,修复河湖生态系统。
吴敬东介绍,底泥洗脱实现了“泥水共治”,在精准消减内源污染的同时,有效提高水体透明度,构建稳定的泥水界面,为沉水植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14个省市成功应用。以北京凉水河为例,经过底泥洗脱治理后,昔日浑浊不堪的水体变得清澈见底,水草丰茂、鱼虾成群的生态景象得以重现,该项目也因此荣获水利部2020年度“大禹科学技术奖”。
会议期间,专家们实地探访了池州清溪河和百荷公园的治理现场。治理后的百荷公园南塘湖水清澈如玉,水草在波光中摇曳生姿,构成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
目前,这项创新技术正在全国更多河湖中推广应用,为建设“美丽中国”持续注入科技活力。它不仅让一条条河流重焕生机,更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池州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