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汪驰超

“太湖之光”生态清淤平台。受访方供图。
在太湖宜兴城东港水域,一座由五艘功能船组成的“移动治水堡垒”——“太湖之光”生态清淤平台近日全面投入使用。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世界首创的绿色智能一体化清淤装备,它日均清淤量达8000立方米,相当于填满3.2个标准游泳池,被业内誉为守护太湖的“生态航母”。

“太湖之光”生态清淤平台“85后”工程师辛永涛。潮新闻 记者 汪驰超
9月23日,潮新闻记者跟随“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团登上“太湖之光”,对话中交天航局华东公司太湖项目部“85后”副经理辛永涛,聆听他与这台“清淤利器”的故事。
五船联动,清淤不占一寸土地
从江苏宜兴城东港码头乘交通船,行至辽阔湖面上,从远处望去,五艘功能各异的船舶首尾相接,宛如一条钢铁长龙横卧碧波之上。

远眺“太湖之光”生态清淤平台。潮新闻 记者 汪驰超 摄
“从绞吸挖泥,到筛分调理、脱水压榨,再到尾水净化,全部在船上完成,不占用一寸陆地。”站在“太湖之光一号”船的集控中心,辛永涛指着屏幕上的实时画面介绍。

太湖生态清淤绿色一体化装备智慧控制中心。潮新闻 记者 汪驰超 摄
“船上16台压滤机,每台有148块板框,全是国产最大规格。”辛永涛语气中带着自豪。他全程参与了“太湖之光”从设计、建造到调试投产的全过程。
面对“如何在有限船体内实现流水线作业”“如何抵御太湖风浪”等难题,团队创新采用钢桩固定与船体结构强化双重保障,“即使钢桩受损,船体也不会破损”。
从工作流程来看,泥浆从绞吸船经管道输送至一号船振动筛分,去除贝壳石子后进入调理池,与絮凝剂智能混合;随后进入二、三号船的压滤系统,实现泥水分离;压出的尾水则经由专用处理船净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湖库Ⅲ类标准,直排入湖。
从“陆地围堰”到“水上工厂”,治淤更治藻
在辛永涛看来,太湖清淤不仅是清除底泥,更是“釜底抽薪”抑制蓝藻的关键。
“淤泥表层20~50厘米富含氮磷,是蓝藻的‘温床’。”他回忆,几年前太湖蓝藻泛滥时“味道难闻”,如今通过持续清淤,尤其是从梅梁湖到宜兴水域的系统治理,蓝藻数量明显降低。

“太湖之光”生态清淤平台。潮新闻 记者 汪驰超 摄
与传统“绞吸船+陆地围堰”模式相比,“太湖之光”实现了“零土地占用、零二次污染、低碳排放”的跨越。
辛永涛算了一笔账:以往陆地围堰需占地数年,管道长达十余公里,存在泄漏风险;如今全流程水上作业,效率翻倍,成本大降。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所有设备100%国产化,技术完全自主可控。”辛永涛强调。从“太湖之星”到“太湖之光”,中交天航局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两代清淤平台的迭代升级。
他举例,此前绞吸船的核心发电机多依赖国外品牌,“一旦出现故障,采购周期长、受制于人”。如今,从绞刀防扩散技术到智能投药系统,全部实现国产替代,“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技术都能自主保障”。

“太湖之光”生态清淤平台。潮新闻 记者 汪驰超 摄
作为一名85后工程师,辛永涛亲历了太湖治理从“人海战术”到“智慧治水”的转型。
他说,如今坐在集控中心,一人即可监控五条船的全部设备,清淤过程全要素智慧管控。“我们不只是清淤工人,更是生态修复的工程师。”
随着“太湖之光”在宜兴西沿岸3.5公里半径内持续作业,太湖底泥中的内源污染被有效削减,湖体水质稳步提升。2024年,太湖湖体平均水质30年来首次达到Ⅲ类,迈入“良好湖泊”行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