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柏可林10月5日报道:生活中产生的污水,最终流向了哪里?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社会共识,污水处理行业作为城市水环境的守护者,却“低调”得鲜为人知。近日,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下属竹园污水处理分公司借助国企开放日的契机,围绕“探秘激浊扬清・共守城市血脉”的主题,邀请市民走进竹园四期厂区实地参观。
本次国企开放日活动通过见证一滴污水的净化重生,让人们读懂一座城市对生态文明的坚实承诺,更领略公司从城市文明的先行者努力成长为精神文明排头兵的奋进风采与坚实担当。
规模与生态并重,打造市民眼中的花园水厂
竹园污水处理分公司北邻长江,总占地面积约107公顷,设计规模230万m³/d。其中,竹园四期作为“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的关键一环,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生态地标,无声诠释着工业与自然共生的现代文明图景,在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和保障长江入海口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踏入竹园四期生产区域的那一刻,市民们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真是出乎意料,现在的污水处理厂竟然如此干净漂亮!”这座于2023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的新厂区,颠覆了市民对传统污水厂的固有印象。综合楼外观犹如“水流蜿蜒”,巧妙寓意着水资源的循环不息;外立面则以“树枝”为设计灵感,与周边绿植相得益彰,展现出工业设施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在这里,水是循环的诗人。厂区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优化排水系统,雨水经草坪、植草沟、雨水花园自然积存、自然渗透与自然净化,得到循环利用,滋养着厂区绿意。
再生水妙变“宝藏”,开启市民眼中的资源利用
“这两杯水,哪杯是经过处理的污水?”在讲解现场,工作人员的提问吸引了市民们的注意。直到答案揭晓,人们才惊讶地发现,眼前两瓶外观上同样清澈透亮的水,其中一瓶竟然是从生产现场净化而来的再生水。
点“污”成金,再生水“活”起来了,它们不仅可以用于浇灌厂区绿植、制备污水处理所需药剂、冷却生产设备,连眼前这片碧波荡漾的景观水体,也依赖于它“补给”。更值得一提的是,竹园四期已与外高桥造船厂签订了再生水利用协议,将再生水用于船厂的设备冷却、船坞冲洗等场景,实现从“负担”到“资源”的价值跃升。
科技赋能精准治水,打造市民眼中的智慧典范
科技是这场重生的守护者。走进中控室,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占据整面墙的大屏幕,上面满是动态监测图表和三维模型,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通过构建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体系,我们已经成功实现了污水处理从‘自动化’向‘智慧化’的跨越。”工作人员一边进行演示,一边详细讲解。配水系统能够精准调控五大污水处理区域,并灵活调配二十扇可调节堰门的配水,即使上游来水出现波动,也能通过算法迅速调整,确保处理过程始终稳定高效。
更令人惊叹的是智慧安防系统中的“AI安全员”,厂区内各个关键监控点位,都由它实时“盯梢”,一旦发现人员有不规范行为,系统会立刻报警。这种“AI+水务”的智慧管理模式,不仅筑牢了厂区安全生产防线,也为行业安全管理数字化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此次国企开放日,不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场文明对话。以一滴水的重生履行对一座城的生态承诺,从城市文明的先行者到精神文明的排头兵,污水人一直在行动。竹园污水处理分公司表示,未来将继续秉持“治水惠民”的初心,深化“绿色竹园”品牌建设,以更高标准的生态污水处理厂,更智慧的治理能力,守护城市血脉,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注入更强大的水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