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紧邻长江岸线,园区内有47家在产涉水企业(化工企业29家),一旦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将直接威胁长江水环境安全。为防范化解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江西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抓住生态环境部“一园一策一图”第二批试点工作机遇,采取“六个一”举措,切实增强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能力和水平,奋力打造长江岸线“一园一策一图”试点样板园区。
构建“一套体系”,织密三级防控
一级防控,重点夯实企业环境应急防线。完善车间污水收集池、事故废水应急池、雨水排口闸阀等设施建设,清理废弃管道7.34公里,扩建应急池1万立方米,重点企业雨水排口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及闸阀等设备,形成一级防控环境应急空间约13.2万立方米,实现事故废水“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
二级防控,深度拓展园区公共应急空间。利用园区50公里“一企一管”基础设施,完成157公里污水管网明管化改造,分区分段建设6座应急闸门及管泵设施,推动企业应急池与园区公共空间互联互通,形成约1.2万立方米有效应急空间,实现“小投入、大提升”。新建7770立方米园区公共应急池,将长江九江港湖口洗舱站纳入应急补充体系,实现园区废水分类收集处置,形成二级防控环境应急空间约2.7万立方米。
三级防控,构筑坚实屏障守牢安全底线。充分利用园区周边坑塘、湿地等空间,打造集“应急管控、标准智能、生态净化”于一体的入江排口缓冲区3万立方米,前后端设置自动闸门及应急抽运系统,形成三级防控环境应急空间约14.3万立方米,同时将在线监控与排口闸门联动,保障入江水质安全。

手自一体雨水闸阀

公共事故应急池

生态缓冲池
制定“一份方案”,做好主动应对
全面分析掌握园区47家企业及危化品道路等环境风险源特征,摸排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114个,建立7张基础信息清单。细化三级防控体系中各类空间设施使用方法,结合园区风险类型、应急物资、人员队伍、运行机制等要素模拟突发水污染事件典型情景,科学制定三级防控体系运转方案。

园区典型情景应急处置流程
绘制“一张总图”,实现挂图作战
结合园区“一园四区”布局特点,将园区内外水系走向、环境敏感目标、重点环境风险源、三级防控各类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信息分类标注,绘制“环境应急指挥一张图”,并配套6张管网、环境风险源和环境应急空间设施分布图以及47家企业VR全景图,实现挂图作战。
打造“一个平台”,提升数智管理
构建全域“数字孪生”VR平台,全面整合重点环境风险源、环境敏感点、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应急物资装备等矢量数据,利用高空瞭望、无人机巡检、在线视频监控和AI系统(DeepSeek)分析等技术手段24小时动态监控预警环境风险。一旦发生污染事件,可快速生成应急处置方案的三维模拟场景,辅助科学决策,降低事故危害。

园区全域“数字孪生”VR平台
健全“一项机制”,强化应急保障
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平急结合、反应灵敏、多方联动”的应急保障机制。依托省级环境应急专家库,园区构建11个工作组约1200人的应急队伍。建设标准化环境应急物资库,建立覆盖安全防护、源头阻断、拦污降污等全链条“通用+专用”的物资保障制度。常态化组织多部门联合实战演练,通过“问题查摆—经验总结—做法固化”,持续强化队伍应急处置与协同作战能力。


园区环境应急物资装备
锚定“一个目标”,坚守应急底线
锚定“各类事故废水不出园区边界”的目标,在“设施健全、措施严密、保障有力、处置精准”上持续发力,打造更加坚固可靠的生态环境安全屏障,牢牢守住环境安全底线,坚决不让各类突发环境事故废水进入长江。
下一步,江西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持续完善三级防控体系建设,秉承“生态化、标准化、智能化”理念,把好入江“最后闸口”,守护一江清水东流。
供稿 | 生态环境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
编辑 | 李夏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