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背景下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探究
一、污泥行业现状剖析
在城镇化进程迅猛推进的当下,我国污泥产量呈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污泥年产量已从 2020 年的 6000 万吨(干基)攀升至 2025 年的 9000 万吨(干基)。污泥这一物质具有独特的双重属性,它既是污染物的集合体,又蕴含着丰富的碳资源。其处理处置状况不仅与生态环境安全紧密相连,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当前,政策层面已为污泥处理处置明确了“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总体目标。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亟待突破的难题。污泥含水率居高不下,即便经过常规脱水处理,含水率仍高达 80%,这极大地增加了后续处理的难度与成本。同时,有机质利用效率低下,大量的有机质未能得到有效转化与利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此外,污泥碳排放路径错综复杂,不同处理处置方式产生的碳排放差异较大,给碳排放的精准核算与有效控制带来了巨大挑战。
从我国污泥处置结构来看,土地利用、焚烧、卫生填埋是主要的处置方式,分别占比 29.3%、26.7%、20.1%,而建筑材料利用及其他方式占比较小,分别为 15.9%和 8.0%。回顾近十年间污泥处置方式的变化,土地利用占比从 60.9%大幅降至 29.3%,焚烧占比则从 6.2%迅猛跃升至 26.7%。这一显著变化充分反映出我国在污泥处理处置理念上的重大转变,即从过去“重水轻泥”逐步向“泥水并重”的方向迈进。
二、国内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与政策驱动
(一)政策体系构建
我国已构建起一套从国家到地方的多层级政策框架,为污泥处理处置行业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政策指引。其核心目标也经历了从早期单纯强调无害化处置,逐步向资源化利用与碳中和协同发展转变的深刻过程。例如,《“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生物质利用 + 焚烧’模式”,旨在充分发挥生物质利用与焚烧技术的优势互补,实现污泥的高效处理与资源回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则进一步明确规定,污泥处理设施必须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步建设,从法律层面推动“泥水统筹”理念的落地实施,确保污水处理与污泥处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二)技术路线演变
我国污泥处置技术路线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早期,土地利用是主要的处置方式,2009 年其占比高达 60.9%。然而,随着对污泥特性及环境影响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污泥处置逐渐向焚烧、多元化处置方向转型,2019 年焚烧占比已提升至 26.7%。尽管如此,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行业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泥质复杂是制约污泥土地利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污泥中重金属(如 Zn 平均含量高达 1367.3mg/kg)、有机污染物(如 APEOs 平均含量达 887000μg/kg)等超标现象较为普遍,这些有害物质若进入土壤,将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从而严重限制了污泥的土地利用范围与规模。稳定化不足也是当前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据统计,仅有约 30%的污泥经过了厌氧消化等稳定化处理,大部分污泥未经充分稳定化处理就直接进行处置,这不仅容易导致二次污染,还影响了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效率。此外,碳排放路径不清晰同样不容忽视。传统工艺如焚烧、填埋等在处理污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而资源化技术(如厌氧消化产沼气)虽然具有显著的减排潜力,但尚未得到大规模应用,导致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碳排放居高不下。
三、碳中和导向下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体系
(一)深度脱水:污泥减量的核心前提
1. 重要性分析
污泥深度脱水在污泥处理处置全流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当污泥含水率从 80%降至 60%时,其体积可大幅减少 50%,这一显著变化为后续处理环节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在焚烧工艺中,污泥含水率的降低能够显著降低焚烧能耗,干化成本可下降 40%。同时,含水率的降低还能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因为含水率越低,污泥的重量越轻,运输所需的能源也就越少。此外,深度脱水是衔接前端减量化与后端资源化的关键环节,尤其对于焚烧工艺而言,含水率每降低 10%,焚烧所需辅助燃料量可减少 15% - 20%,这对于提高焚烧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 高压带式压滤机的应用
高压带式压滤机作为一种高效的污泥脱水设备,在存量项目的污泥脱水间提标改造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设备采用“预压 - 高压 - 剪切”三级脱水工艺,能够将污泥含水率有效降至 60% - 65%。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原地减量:高压带式压滤机可集成于污水厂内,直接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减少污泥外运需求,从而降低运输环节的碳排放(约占全流程的 10% - 15%)。
高效节能:该设备单位能耗≤0.8kWh/kgDS,处理能力可达 5 - 8t/h(以 80%含水率计),在保证脱水效果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
适应性强:高压带式压滤机可处理含砂量高(砂含量≤30%)的市政污泥,有效避免了传统设备在处理含砂污泥时容易出现的堵塞问题,提高了设备的运行稳定性与可靠性。
案例:某南方污水厂应用高压带式压滤机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环境效益。污泥外运量从 400t/d(80%含水率)大幅降至 220t/d(60%含水率),年节省运输成本 320 万元,同时减少 CO₂排放约 1200 吨。
(二)污泥处理技术对比与碳排放特征
1. 独立焚烧技术
(1)工艺特点
独立焚烧技术通过干化(将污泥含水率降至 60% - 65%)与鼓泡式流化床焚烧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污泥的彻底减量化(减重 70%以上)与能源回收。在烟气处理方面,采用“干法 + 湿法脱酸”工艺,确保排放指标优于国标(如 NOx<30 mg/m³)。焚烧产生的灰渣还可用于建材生产,实现了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2)碳排放分析
独立焚烧过程中,有机质焚烧属于碳中性过程,其直接碳排放主要来自辅助燃料燃烧,间接排放则包括电耗与药耗。为了实现碳补偿,可采取余热发电、灰渣资源化等措施。余热发电能够将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转化为电能,供厂内使用或并入电网,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灰渣资源化则可将灰渣加工成建材产品,替代部分传统建材,降低建材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3)案例
成都第一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厂采用“薄层干化 + 流化床焚烧”工艺,处置规模达 1400 吨/天(80%含水率)。在冬季运行时,无需辅助燃料即可满足焚烧需求,电耗为 76.67 kWh/t,烟气排放达到欧盟标准,充分展示了独立焚烧技术在污泥处理处置中的高效性与环保性。
2. 热水解 + 厌氧消化技术
(1)工艺特点
热水解 + 厌氧消化技术通过热水解预处理破坏污泥细胞壁,提高有机质的利用率。经处理后,污泥 VS 降解率可达 50%,产沼气(CH₄占 60% - 65%)用于发电,沼渣经堆肥后可用于土地利用。该技术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2)碳排放优势
热水解 + 厌氧消化技术在碳排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沼气回收可替代化石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碳排放;土地利用沼渣可减少化肥使用,降低化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据测算,该技术的碳排放强度最低,约为 100 kg CO₂/t 湿泥。
(3)瓶颈
然而,国内污泥有机质含量低(平均 VS 428 g/kg)、含砂量高的问题,导致产沼效率仅为欧美的 1/3 - 1/2。为了提高产沼效率,需配套预处理设备,增加投资与运行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4)案例
北京高碑店污泥处置中心采用“热水解 + 厌氧消化”技术,处理规模为 1358 吨/天。该中心通过沼气发电满足全厂 40%的用电需求,沼渣用于土壤改良,实现了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与碳排放的有效控制。
3. 碱性热水解新技术
(1)技术原理
碱性热水解新技术是在 110 - 130℃碱性条件下,破坏污泥菌胶团结构,实现固液分离(含水率<40%)。分离后的滤液可提取蛋白液生产有机肥,残渣则可用于土壤修复或焚烧。该技术将污泥处理与资源回收有机结合,实现了污泥的高值化利用。
(2)碳中和价值
碱性热水解新技术在碳中和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多肽肥替代氮肥,可减少化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减量化率达 75%,有效降低了运输能耗,进一步减少了碳排放。
(3)案例
太原污泥处理处置中心采用碱性热水解新技术,运行成本为 180 元/t 湿泥。该中心将处理后的产物用于海水稻种植与矿山修复,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碱性热水解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成功范例。
四、技术选择与实施建议
(一)因地制宜的技术路线
不同规模的城市以及不同环境敏感区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对于大城市(日处理量>200t),由于其污泥产量大、处理要求高,应优先采用“深度脱水 + 干化焚烧 + 灰渣建材化”的技术路线,并配套余热回收系统,降低辅助燃料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小城市则可根据自身资源条件与环保要求,灵活选择厌氧消化、好氧发酵等技术,结合土地利用(需严格控制重金属与微塑料风险),同时可结合碱性热水解技术提升有机质利用率,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在环境敏感区域,应探索热解气化技术,该技术具有污染排放低、邻避效应小等优点,可有效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二)政策与技术协同
1. 完善专项规划
编制城市污泥处理处置专项规划,明确污泥处理处置的目标、任务与技术路线。鼓励有条件的污水厂在厂内进行污泥原地减量处理,减少污泥外运过程中的碳排放与环境污染。
2. 数据支撑
建立污泥泥质动态监测平台,监测周期≥1 年。通过对污泥泥质的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为工艺选型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所选技术能够适应污泥特性的变化,提高污泥处理处置的效果与稳定性。
3. 标准体系
补充我国污泥焚烧 N₂O 排放因子(当前 IPCC 仅含德日数据),为准确核算污泥焚烧过程中的碳排放提供数据支持。修订《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排放标准》,强化深度脱水技术指标,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深度脱水技术,提高污泥脱水效果。
4. 政策协同
完善污水处理费定价机制,确保污水处理费能够覆盖污泥处理成本,保障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碳交易市场与污泥资源化补贴政策,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污泥减排与资源化利用,推动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五、结论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污泥处理处置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末端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环保要求与碳中和目标,必须向“全过程碳管理”模式转变。污泥深度脱水设备的应用实现了污水厂内污泥的原地减量,显著降低了后续处理的能耗与碳排放,为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应着力构建“减量化 - 资源化 - 碳循环”的技术链,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实现污泥从“污染物”到“碳资源”的价值转换,推动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