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刘永定院士工作站”(以下简称“院士站”)于2020年由昆明市科技局批准,由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依托国际宇航科学院刘永定院士及团队专家共同组建。2025年,该工作站顺利通过昆明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综合评审与现场考核,并获评“优秀”等级。

刘永定院士及团队专家多次开展高原湖泊保护治理调研及技术指导
院士站建站期间,建站单位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在刘永定院士及团队专家的指导下,紧密围绕滇池保护治理藻类水华防控与生态修复等关键问题,共同聚焦蓝藻水华预测预警、蓝藻水华综合防控、典型水域水生态系统修复等重点方向,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深入探索了滇池水华藻类演替新规律,研发新型藻类水华防控技术,推进典型水域生态系统功能研究,有效破解了滇池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与生态修复中的多项科学与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建站单位科研人员的专业能力,优化了科研队伍结构。同时,常年为昆明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与技术服务,成为滇池保护治理领域的高水平政府智库。
在刘永定院士及团队专家的指导下,建站单位与院士团队共同出色地完成了针对滇池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从基础理论-技术研发-工程示范-管理策略-决策支撑的系列科研项目,成果丰硕。
l 重要科研成果产出。院士站突破性形成藻类水华风险评估及防控、水环境遥感监测、湖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等4项核心关键技术;出版经典科技译著《浅水湖泊生态学》;完成《滇池水生生态系统多样性调查研究总结报告》等4份研究报告,以及《关于滇池保护治理新阶段的建议》等5份决策咨询报告;申请“无人机和多光谱卫星影像进行水生植被年变化统计的方法”等发明专利4项;发布《滇池鱼类 滇池金线鲃栖息地修复》(DB5301/T 81—2023)、《滇池蓝藻 水华分级预警及应急处理》(DB5301/T 56—2021)等地方标准;针对滇池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发表“Changes in the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 cyanobacteria bloom-dominated, shallow lake after ten-year eutrophication management”等SCI论文13篇、E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
l 为科学治湖提供支撑。在刘永定院士及团队专家指导下,以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为主体的研究团队开展年度水华发生形势研判分析,提出关键时期与区域的水华防控对策建议;2018-2024年累计发布滇池蓝藻水华监测月报、周报和日报500多份,以及《滇池蓝藻重点富集区藻类监测日报》127期,多次成功预判蓝藻水华,为滇池蓝藻水华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撑;刘永定院士及团队专家参与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滇池保护治理及蓝藻水华防控应急处置工作,针对滇池蓝藻水华长期治理和短期防控提出了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意见。
l 建设系列科研平台。在刘永定院士及团队专家的指导下,院士站推动昆明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以刘永定院士1996年在滇池建立的蓝藻水华与凤眼莲治理中试验站及2000年成立的“滇池生态系统野外站”为基础,成功获批“滇池湖泊生态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聘请刘永定院士及团队核心成员担任学术委员,在2023-2024年建设期间通过省科技厅验收,获评“优秀”等级;建站期间还获批云南大学—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昆明学院共建高原湖泊生态与环境健康协同创新中心。
l 转化应用系列技术成果。在刘永定院士及团队专家指导下,院士站依据滇池蓝藻多年分布的特征,首次在云南高原湖泊划定了滇池一、二和三级防控区域,并提出高于国家标准的管理要求,有效提升了滇池蓝藻水华防控效率;推动专利技术“一种全自动船载除藻的方法及设备”(CN201610168292.9)落地应用,实现快速絮凝-微滤除藻船在滇池新河湾、福保共69万m3/d处理量的全面运行,系统提升蓝藻处置效率;融合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技术,建立浮游植物快速监测识别方法,研发滇池鱼—鸟智慧监测识别系统,显著提升滇池生态系统关键种群的智能感知能力。
培养地方科技人才。建站期间,院士站积极搭建培训交流平台,通过组织科研人员与省内外科学家协同攻关、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持续拓宽科研视野、提升专业能力。在院士团队的引领下,建站单位科技人才队伍迅速成长,科研能力显著增强,整体提升了建站单位在滇池保护治理方面的科技支撑水平。建站单位技术人员中4人由副高晋升正高、2人由中职晋升副高、10人由初职晋升中职;组织院士专家培训6场,累计培训120人次; 1人入选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入选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刘永定,1944年11月生,湖南新化人,藻类环境生物学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 [7]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
学术论著
-
科研奖励
|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
1991年
|
藻类蛋白饲料工厂化生产中试
|
中国科学院三等奖 [16]
|
|
1995年
|
藻类在空间环境适应与功能
|
中国科学院三等奖 [18]
|
|
1996年
|
藻类蛋白饲料研究
|
中国科学院三等奖 [17]
|
|
1999年
|
滇池凤眼莲、蓝藻资源化和水生生物净化技术半工业性试验中资源参数与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
|
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3]
|
|
1999年
|
螺旋藻规模生产与应用技术开发研究
|
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4]
|
|
2004年
|
空间飞行环境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
总装备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
|
|
2004年
|
沙漠藻结皮形成机理的研究
|
甘肃省教育厅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5]
|
|
2005年
|
中国土壤藻的研究
|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
|
|
2009年
|
湖泊富营养化工程和蓝藻水华暴发研究机理研究
|
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7]
|
|
2012年
|
城市河道与湖泊水体污染控制原理与集成技术
|
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7]
|
|
2013年
|
-
|
第十五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12]
|
-
学术交流
|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
2002年
|
国际应用藻类学大会 [7]
|
西班牙
|
|
2004年6月
|
第六届国际有毒蓝藻(蓝细菌)大会 [10]
|
挪威卑尔根
|
|
2005年11月
|
第三届国际湄公河生态系统监测研讨会 [9]
|
越南安江
|
|
2005年
|
第十届国际应用藻类学大会 [5]
|
昆明
|
|
2021年
|
蓝藻水华控制和湖泊生态系统修复国际讨论会 [7]
|
昆明
|
-
发明专利
|
授权时间
|
专利名称
|
专利类型
|
专利号
|
|---|---|---|---|
|
2002年12月18日
|
一种培养葛仙米的方法 [27]
|
发明专利
|
ZL99120005.5
|
|
2003年6月11日
|
一种藻类脱毒的方法 [35]
|
发明专利
|
ZL99116395.8
|
|
2005年2月2日
|
一种收集蓝藻水华的吸藻器 [28]
|
实用新型专利
|
ZL200420017185.9
|
|
2006年1月4日
|
一种荒漠藻培养的方法 [26]
|
发明专利
|
ZL200410012931.X
|
|
2006年1月4日
|
水体中消除微囊藻毒素的方法 [23]
|
发明专利
|
ZL200410012935.8
|
|
2006年1月4日
|
一种肠杆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4]
|
发明专利
|
ZL200410012932.4
|
|
2006年3月1日
|
一种水体栽种景观植物浮床的制备方法 [33]
|
发明专利
|
ZL200410012929.2
|
|
2006年3月1日
|
一种从伪枝藻中提取伪枝藻素的方法 [25]
|
发明专利
|
ZL200410012925.4
|
|
2006年3月1日
|
一种水华蓝藻混肥及制备方法 [30]
|
发明专利
|
ZL200410012803.5
|
|
2006年6月14日
|
一种水华蓝藻制备藻蓝蛋白的方法 [32]
|
发明专利
|
ZL200410012934.3
|
|
2006年6月14日
|
一种无菌培养沉水植物的方法 [34]
|
发明专利
|
ZL200410012863.7
|
|
2006年8月30日
|
一种水华蓝藻提取γ-亚麻酸的方法 [31]
|
发明专利
|
ZL200410012933.9
|
|
2006年8月30日
|
一种束丝藻毒素的提取方法 [29]
|
发明专利
|
ZL200410012865.6
|
|
2016年8月24日
|
一种沉水植物种植的方法及盆砵模型装置 [21]
|
发明专利
|
CN201410470650.2
|
|
2019年7月5日
|
一种苔藓与荒漠藻复合结皮的培育方法 [22]
|
发明专利
|
CN201610899794.9
|
-
承担项目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角色
|
|---|---|---|
|
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
|
国家973项目 [3]
|
首席科学家
|
|
滇池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与工程示范
|
国家863项目 [3]
|
责任专家组组长
|
|
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
|
国家环境重点课题 [3]
|
课题首席科学家
|
人才培养
-
培养成果
-
学术讲座
|
时间
|
讲座名称
|
合作院校
|
|---|---|---|
|
2010年6月
|
“水体富营养化的阶段论与蓝藻水华发生机理”学术报告 [40]
|
上海海洋大学
|
|
2014年7月
|
“生物土壤结皮(BSCS)的环境生物学与人工促生技术”学术报告 [8]
|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
2015年5月
|
“整合:环境生物学研究的途径”学术报告 [39]
|
河西学院
|
|
2015年5月
|
“整合—藻类生物学发展的途径”学术报告 [38]
|
信阳师范学院
|
|
2017年1月
|
“富营养化水体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学术报告 [37]
|
南华大学
|
荣誉表彰
|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
1978年
|
全国科技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 [41]
|
全国科学大会组委会
|
|
1978年
|
湖北省科技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 [41]
|
湖北省科技大会组委会
|
|
1991年
|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41]
|
-
|
|
1992年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4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
1994年
|
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 [41]
|
中国科学院
|
|
1996年
|
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41]
|
中国科学院
|
|
1998年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41]
|
国家人事部
|
|
2001年
|
神州二号科学研究先进个人 [41]
|
-
|
|
2002年
|
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先进个人 [11]
|
云南省科技厅、人事厅、教育厅、经贸委
|
|
2004年
|
中国科学院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 [7]
|
中国科学院
|
|
2004年
|
武汉市科技系统先进个人 [41]
|
-
|
|
2007年3月
|
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7]
|
中国科学院
|
|
2012年5月
|
法兰西金棕榈统帅勋章 [3]
|
法国政府
|
|
2014年
|
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4]
|
国际宇航科学院
|
|
2016年
|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
|
国际宇航科学院
|
|
2016年
|
“护滇卫士”终身贡献奖 [6]
|
-
|
|
2021年
|
杰出应用藻类学家终身成就奖 [2]
|
国际应用藻类学会
|
社会任职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
2005年7月
|
第十届国际应用藻类学大会执行主席 [5]
|
|
-
|
国际应用藻类学学会理事会理事 [5]
|
|
-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
|
|
-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1]
|
|
-
|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生态专家委员会委员 [1]
|
|
-
|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 [1]
|
|
-
|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副理事长 [1]
|
|
-
|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 [7]
|
|
-
|
中国藻类学会理事长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