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来源:南宁日报原标题:“一湾一策” 各美其美
广西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1月24日,广西湾长制引领美丽海湾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南宁举行。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广西以湾长制为抓手,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围绕生态环境改善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盯海洋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系统加强陆源污染防治、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推动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广西坚持以湾长制为抓手,引领美丽海湾建设取得实效。广西全面完成区、市、县、乡、村5级湾长组织体系建设,设立各级湾长共412名,构建了以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双总湾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总湾长/湾长的党政同责、分级管理责任体系。今年夏季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6.3%,优于国家考核目标要求;“十四五”期间,北海银滩、涠洲岛分别入选全国第二批、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为全国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广西经验。
在美丽海湾建设方面,广西注重“一湾一策”,各美其美,系统推进污染治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亲海空间提升、海洋环境风险防范工作。同时,完成13个海湾的“全面体检”,根据每个海湾生态环境实际,逐步量身定制“一湾一策”治理方案。“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北海银滩、涠洲岛、防城港西湾、北仑河口—珍珠湾以及钦州三娘湾等5个美丽海湾建设,并将其纳入湾长制工作体系,确保每个海湾都能展现其独特魅力。
广西通过深入开展入海河流治理,持续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今年1至10月,10条入海河流11个断面水质状况总体为“优”,水质优良比例为90.9%。此外,广西出台《广西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完成3254个入海排污口备案登记,从源头加强监管。
广西坚持保护和修复并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资金约9亿元,完成红树林营造110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3370公顷,治理互花米草约1400公顷。根据2024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广西红树林面积已达1.08万公顷,位居全国第二,相较于2019年增加约0.14万公顷。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进展,涠洲岛布氏鲸识别数量超过70头,三娘湾发现的中华白海豚超过360头,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白海豚数量超过110头。(记者廖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