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态修复网)
原文信息
题目:Domestic wastewater is an overlooked source and quantity in global river dissolved carbon
作者:Xingxing Cao, Shiqin Chen, Yan Liu, Guangxi Long, Y. Jun Xu
作者单位:
1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 贵州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3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可再生自然资源学院;
4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海岸研究所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2920-6
文章亮点
1.全球生活污水每年向河流输送约 21.4 Tg C(含DIC与DOC),在全球河流DC输出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份额。
2.处理与未处理污水贡献结构显著不同:发达地区以处理出水为主,发展中地区未处理污水占比更高。
3.中国七大流域WWTP出水年贡献约 2.97 Tg C,以DIC为主(约占86%),空间上南北差异明显。
4.人口密度、经济发展与水文条件共同驱动污水DC水平与通量,东亚与南亚地区占比尤高。
背景与目的
河流溶解碳(DC)是陆海碳循环与碳收支的重要环节,但人源生活污水对DC的持续输入长期被忽视。城市化和人口集中使处理/未处理污水夹带大量DIC、DOC入河,改变下游碳通量与水质评价,并对国家温室气体核算边界产生系统性影响。同时增强河网异养作用与酸碱度波动,影响生态修复与达标管控策略及碳核算一致性。
研究方法
整合全球国家尺度与中国七大流域资料,系统汇编WWTP出水与未处理污水的DIC/DOC浓度、流量与去向;利用排放统计与文献数据库推算污水DC年通量及其占河流DC输出比例,并以人口密度、城镇化、降水、径流和处理工艺等因子建立多元模型解释时空差异;开展敏感性与不确定性分析,量化关键参数对结果的贡献范围。
研究结果
全球生活污水每年向河流输入约21.4 TgC,占全球河流DC输出约3.13%;中国七大流域WWTP年贡献约2.97 TgC,以DIC为主。人口密度高且处理率低的地区占比更高,建议将污水碳纳入碳核算、达标管理与再生水利用,优先提升收集率与处理深度,并在重点流域推进源头削减与过程减排协同。处理与未处理污水在不同地区贡献不同;欧洲、北美以处理出水贡献为主;南亚、东亚等地未处理比例较高。长江与珠江两大流域的WWTP数量与处理能力居前,合计贡献全国WWTP出水DC的较大份额;北方流域出水DOC相对更高。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降水与径流规模与出水DC通量显著相关;处理工艺与气候条件影响DIC/DOC浓度。
编者点评
该研究首次在全球与流域双尺度系统量化生活污水对河流DC的贡献,补齐碳预算中“被忽视的一角”。相较传统将河流DC视为自然过程输出的视角,本文将污水碳纳入核算框架,对城市流域管理、碳达峰/碳中和评估与再生水利用提出了更明确的量化依据。
关键图表

全球各国处理/未处理污水排放量及对应的DIC/DOC通量

中国七大流域WWTP出水DC通量与其占流域河流DC输出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