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谈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上海市建筑学会给排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常务理事。1964年4月出生。给水排水专业本科毕业,日本通产省海外技术者研修协会(AOTS)访问学者。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同济大学硕士生导师。
/从既然选择,就要始终不懈/
——归谈纯
归谈纯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自1981年高考考入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给水排水专业至今,一晃已经32个年头了。回顾当初之所以会填报冷门的给水排水专业,完全是受邻居(上海城建学院路桥系赵骅教授)的指点,最后我也如愿以偿地以第一志愿被同济大学给水排水专业录取。我们同届考入该专业的学生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年龄相仿。且该专业在当时知晓度又不高,所以第一志愿考入的同学较少,大家对即将所学专业更是了解的少之又少。应该说专业从认识到喜爱是随着大学四年的逐步学习慢慢培养起来的。给水排水专业是一门跨学科专业,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很广。大学四年的学习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同济大学给水排水专业的课程设置(尤其是基础课)特别多,学业也相当紧张,除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一般基础课外,专业基础课沿着 2 条线路同时并进学习,一是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力学基础课;二是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水处理微生物学等化学基础课,而且每门课程的周学时都在 3~5 课时。现在想来,尽管当时基础课的学习压力很大,但良好的基础训练打下的扎实功底,为今后的专业工作夯实了基础,而且受益一生。
1985 年大学毕业后,我留校进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80 年代建筑设计院的工作节奏尽管已经比较快,也会经常加班,但项目完成间隙还是有点比较闲暇的时间,我就充分这仅有的时间看书学习,并有较多的机会下工地,向施工单位的技术专家学习、请教,积累可贵的工程实践经验。近年来,由于工作节奏加快,加班成为常态,新一代的给水排水设计师下工地实践学习的时间大都比较少,这样不利于工程经验的积累,容易造成设计与施工脱节,需要引起重视。
2001 年担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是我职业生涯的一次重大转变,大学毕业后的16 年,我工作的重点是提高专业技术、提高设计技巧、积累工程经验,保证按时、按质地做好手头的工作,尽量减少或避免差错与失误,做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毕竟我们平时面对的大多数是商业性设计项目,对于典型的商业性设计工作,我认为一旦确定好一个安全、可靠、稳妥的设计方案,则更多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是放在项目细节问题的处理上。总而言之,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如果处理不当,如一个尺寸的标注错误或一个计算差错,则会给后续的工作带来无尽的麻烦。专业总工程师是一个技术管理职位,工作的中心是技术管理与技术决策。记得几年前为一位朋友跳槽接受猎头的专业背景调查,和这位猎头交谈时,谈及作为一名总工程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有良好的技术背景、丰富的工程经验,且有各类工程实际工作的历练,这样才具备技术管理的能力;其次,是一名技术决策者,要有广阔的专业视野,要能站在行业的高度对关键技术工作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决策;三是能过带领经验丰富的“消防队员”,处理重大技术难题或突发的重大事件,快速、及时、高效、经济地解决问题。同时作为一家负责人的大型国企的总工,还需要有为行业的发展所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行业的建设与发展,为行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扁平化管理的企业,自 2011 年我担任集团副总工程师以来,除了日常的给水排水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外,2012 年还担负了集团技术标准的规划工作,负责并完成集团技术标准体系的架构和相关管理文件。总之,总工程师这个岗位首先需要的是一位多面手,其次才是一位优秀的技术专家。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近二十年来,我们所经历的工程项目是西方相关专业设计师一生所梦寐以求的。近年来,上海世博会、上海中心大厦、上海迪斯尼主题乐园等重大工程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展示我们工程能力与技术的巨大的舞台。譬如2011-2012 年间,我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上海中心大厦的前期方案设计与超限高层建筑的关键技术等工作。作为国内在建的最高建筑——632m高的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给水排水专业负责人,我与我的设计、科研团队面临着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无现成工程案例可参考、缺少设计规范支撑、边设计边施工、设计周期短等诸多难题和挑战。在 2011 年确定项目的给水排水、消防系统的主要系统构架、方案的前提下,我们完成了主要机电施工图的设计,以配合土建的施工进度。该项目采用了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如:消防供水采用生活、消防合用的,采用带转输泵转输的重力水箱供水方式;大面积的普通玻璃幕墙加窗玻璃喷头用于防火分隔;500m以上超限高层的雨水消能技术;500m以上超限高层绿色建筑的节水技术;给水排水、消防系统风险评判技术等。在消防供水设计上,采用带转输泵转输的重力水箱供水方式,并在技术上解决了多级水泵 -水箱联动控制上的难题,力求以最简单的控制方式确保系统联动控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针对上海中心大厦高达 632m 的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创新地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用计算机模拟超高层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内的高动能雨水进入消能检查井(池)后的气 - 液两相流水力工况,并对消能效果做出评价,可用于指导设计。2012 年下半年,上海中心大厦的机电安装工作已全面启动,为应对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在机电安装施工中材料及设备垂直运输量大、施工作业面狭窄、机电管线复杂的特点,提高机电设备安装工厂化、模块化率,工程组就 BIM 技术在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作了一定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并且已经在《给水排水》杂志发表了相关论文。
在科研与教学方面,作为高等院校设计单位的副总工,我也承担着建筑给排水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工作。这两年科研团队志在为建筑排水系统,尤其是虹吸雨水排水系统的基础研究方面做出贡献。如:将 Hazen-Williams 系数的近似显示计算方法用于虹吸雨水排水系统沿程阻力计算的研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计算并分析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中流速、负压与管道内局部气化的关系,以及局部气化对管道气蚀、振动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已在《给水排水》杂志上发表了名为《悬吊管变径形式对压力流(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水力状况的影响研究》的论文,且有幸获得沃德杯第三届《给水排水》优秀论文三等奖。

同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超高层建筑雨水收集及消能技术研究》、《超限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主编人承担了《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ECS183 全面修订(在编)、国家标准图集《建筑排水柔性接口管道安装》等的编制工作。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参与了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屋面排水系统技术规程》(在编)、《同层排水技术规程》(在编)、上海市地方标准《展览建筑及布展消防设计规程》(在编)、《高压细水雾系统技术规程》(在编)等的编写工作。

总之,毕业近 30 年来,尽管做了一些事情,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却是没想到会荣获今年的水业年度人物工程与技术贡献奖。正如我在获奖感言中所说的,感谢大会颁发给我这个有份量的奖项,感谢我的家人为我做了很多,让我有时间做我想做的事情;感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科研团队同事们的愉快合作;感谢业界同仁对我的关心和支持。作为高等院校设计院的工程师,除了要做出优秀的设计外,还有一定的教学工作,今后我要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给水排水学科的基础研究方面多做些实事。

姓名: 归谈纯 性别: 男
职务: 集团副总工程师 职称: 教授级高工
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作为国内在建的最高建筑—632m高的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给排水专业负责人,我和我们的设计、科研团队面临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无现成工程案例可参考、缺少设计规范支撑、边设计边施工、设计周期短等诸多难题和挑战。2012年下半年,机电安装工作已全面启动,为应对上海中心项目在机电安装施工中材料及设备垂直运输量大、施工作业面狭窄、机电管线复杂的特点,提高机电设备安装工厂化、模块化率,就BIM技术在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给排水设计上的应用作了大量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并在《给水排水》杂志发表了相关论文。 2012年参与的其他大型、超大型工程设计项目还有:鸿运金茂综合体一期工程、武汉电影乐园、绿地•中央广场、、上海迪斯尼乐园等。在科研方面,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超高层建筑雨水收集及消能技术研究》、《超限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主编人承担了《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ECS183全面修订(在编)、国家标准图集《建筑排水柔性接口管道安装》、《屋面雨水排水管道安装》的编制工作。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参与了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屋面排水系统技术规程》(在编)、《同层排水技术规程》(在编)、上海市地方标准《展览建筑及布展消防设计规程》(在编)、《高压细水雾系统技术规程》(在编)。
归谈纯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自1981年高考考入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给水排水专业至今,一晃已经32个年头了。回顾当初之所以会填报冷门的给水排水专业,完全是受邻居(上海城建学院路桥系赵骅教授)的指点,最后我也如愿以偿地以第一志愿被同济大学给水排水专业录取。我们同届考入该专业的学生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年龄相仿。且该专业在当时知晓度又不高,所以第一志愿考入的同学较少,大家对即将所学专业更是了解的少之又少。应该说专业从认识到喜爱是随着大学四年的逐步学习慢慢培养起来的。给水排水专业是一门跨学科专业,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很广。大学四年的学习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同济大学给水排水专业的课程设置(尤其是基础课)特别多,学业也相当紧张,除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一般基础课外,专业基础课沿着 2 条线路同时并进学习,一是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力学基础课;二是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水处理微生物学等化学基础课,而且每门课程的周学时都在 3~5 课时。现在想来,尽管当时基础课的学习压力很大,但良好的基础训练打下的扎实功底,为今后的专业工作夯实了基础,而且受益一生。
![]()
1985 年大学毕业后,我留校进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80 年代建筑设计院的工作节奏尽管已经比较快,也会经常加班,但项目完成间隙还是有点比较闲暇的时间,我就充分这仅有的时间看书学习,并有较多的机会下工地,向施工单位的技术专家学习、请教,积累可贵的工程实践经验。近年来,由于工作节奏加快,加班成为常态,新一代的给水排水设计师下工地实践学习的时间大都比较少,这样不利于工程经验的积累,容易造成设计与施工脱节,需要引起重视。
![]()
2001 年担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是我职业生涯的一次重大转变,大学毕业后的16 年,我工作的重点是提高专业技术、提高设计技巧、积累工程经验,保证按时、按质地做好手头的工作,尽量减少或避免差错与失误,做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毕竟我们平时面对的大多数是商业性设计项目,对于典型的商业性设计工作,我认为一旦确定好一个安全、可靠、稳妥的设计方案,则更多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是放在项目细节问题的处理上。总而言之,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如果处理不当,如一个尺寸的标注错误或一个计算差错,则会给后续的工作带来无尽的麻烦。专业总工程师是一个技术管理职位,工作的中心是技术管理与技术决策。记得几年前为一位朋友跳槽接受猎头的专业背景调查,和这位猎头交谈时,谈及作为一名总工程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有良好的技术背景、丰富的工程经验,且有各类工程实际工作的历练,这样才具备技术管理的能力;其次,是一名技术决策者,要有广阔的专业视野,要能站在行业的高度对关键技术工作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决策;三是能过带领经验丰富的“消防队员”,处理重大技术难题或突发的重大事件,快速、及时、高效、经济地解决问题。同时作为一家负责人的大型国企的总工,还需要有为行业的发展所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行业的建设与发展,为行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扁平化管理的企业,自 2011 年我担任集团副总工程师以来,除了日常的给水排水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外,2012 年还担负了集团技术标准的规划工作,负责并完成集团技术标准体系的架构和相关管理文件。总之,总工程师这个岗位首先需要的是一位多面手,其次才是一位优秀的技术专家。
![]()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近二十年来,我们所经历的工程项目是西方相关专业设计师一生所梦寐以求的。近年来,上海世博会、上海中心大厦、上海迪斯尼主题乐园等重大工程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展示我们工程能力与技术的巨大的舞台。譬如2011-2012 年间,我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上海中心大厦的前期方案设计与超限高层建筑的关键技术等工作。作为国内在建的最高建筑——632m高的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给水排水专业负责人,我与我的设计、科研团队面临着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无现成工程案例可参考、缺少设计规范支撑、边设计边施工、设计周期短等诸多难题和挑战。在 2011 年确定项目的给水排水、消防系统的主要系统构架、方案的前提下,我们完成了主要机电施工图的设计,以配合土建的施工进度。该项目采用了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如:消防供水采用生活、消防合用的,采用带转输泵转输的重力水箱供水方式;大面积的普通玻璃幕墙加窗玻璃喷头用于防火分隔;500m以上超限高层的雨水消能技术;500m以上超限高层绿色建筑的节水技术;给水排水、消防系统风险评判技术等。在消防供水设计上,采用带转输泵转输的重力水箱供水方式,并在技术上解决了多级水泵 -水箱联动控制上的难题,力求以最简单的控制方式确保系统联动控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针对上海中心大厦高达 632m 的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创新地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用计算机模拟超高层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内的高动能雨水进入消能检查井(池)后的气 - 液两相流水力工况,并对消能效果做出评价,可用于指导设计。2012 年下半年,上海中心大厦的机电安装工作已全面启动,为应对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在机电安装施工中材料及设备垂直运输量大、施工作业面狭窄、机电管线复杂的特点,提高机电设备安装工厂化、模块化率,工程组就 BIM 技术在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作了一定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并且已经在《给水排水》杂志发表了相关论文。
![]()
在科研与教学方面,作为高等院校设计单位的副总工,我也承担着建筑给排水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工作。这两年科研团队志在为建筑排水系统,尤其是虹吸雨水排水系统的基础研究方面做出贡献。如:将 Hazen-Williams 系数的近似显示计算方法用于虹吸雨水排水系统沿程阻力计算的研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计算并分析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中流速、负压与管道内局部气化的关系,以及局部气化对管道气蚀、振动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已在《给水排水》杂志上发表了名为《悬吊管变径形式对压力流(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水力状况的影响研究》的论文,且有幸获得沃德杯第三届《给水排水》优秀论文三等奖。

同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超高层建筑雨水收集及消能技术研究》、《超限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主编人承担了《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ECS183 全面修订(在编)、国家标准图集《建筑排水柔性接口管道安装》等的编制工作。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参与了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屋面排水系统技术规程》(在编)、《同层排水技术规程》(在编)、上海市地方标准《展览建筑及布展消防设计规程》(在编)、《高压细水雾系统技术规程》(在编)等的编写工作。

总之,毕业近 30 年来,尽管做了一些事情,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却是没想到会荣获今年的水业年度人物工程与技术贡献奖。正如我在获奖感言中所说的,感谢大会颁发给我这个有份量的奖项,感谢我的家人为我做了很多,让我有时间做我想做的事情;感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科研团队同事们的愉快合作;感谢业界同仁对我的关心和支持。作为高等院校设计院的工程师,除了要做出优秀的设计外,还有一定的教学工作,今后我要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给水排水学科的基础研究方面多做些实事。

============================
转载本文请标明出处:转自《给水排水》杂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