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慧萍 | |
![]() |
职 务:教授 博士/硕士导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办公室电话:021-65982688 电子邮箱:denghuiping@sina.com 所在系所(部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 主要研究方向: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主讲课程:《水质工程学》(上)、《给水处理》、《水处理新技术》 |
校内外学术及行政兼职: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育经历
1981.9~1985.7在同济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9.10~1993.12在乌克兰基辅建筑工程大学卫生工程系给水排水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获Ph.D学位;
工作经历
1985.7~1989.10在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给水排水教研室工作,任助教 1994.12~1996.12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任讲师; 1997.1~至今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历任副研究员、教授。
教学情况
承担本科生课程《水质工程学》(上)、《给水工程》; 研究生课程《水处理新技术》 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
科研项目
承担的代表性的重大科研项目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微污染原水处理中新型过滤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过滤材料的研制及净水机理的研究;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太湖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小城镇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等等。 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教育部培育项目“高藻湖泊型水源饮用水中藻毒素和内分泌干扰物深度处理技术”; 建设部水专项课题“华东河网县镇饮用水安全技术研究及示范”。
代表学术论文
1. Chun ZHAO, Huiping DENG, Yuan Li,et al. “Photodegradation of Oxytetracycline in Aqueous by 5A and 13X loaded with TiO2 under UV irradiation”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0, 176(1-3): 884-892. (SCI 4.144) 2.赵纯,邓慧萍,商冉. 改进紫外消毒工艺去除水中土霉素[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09, 31(02): 152-156. (EI) 3. 赵纯,邓慧萍. 疏水沸石负载纳米TiO_2光催化去除水中土霉素[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7(10): 1361-1365. (EI) 4. 黎园,赵纯,邓慧萍. 2种孔径沸石分子筛对水中土霉素的去除研究(J)。环境科学,2010(04). 5. 刘振中,邓慧萍,詹健,王晓玭. 改性活性炭去除水中亚砷酸盐的性能研究,环境科学,2009,30(3):780-785. 6. 刘振中,邓慧萍,白丹,詹健.平流式沉淀池优化设计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6(5):631-635. 7. 刘振中,邓慧萍. 正交设计与BP网络在去除三价砷的改性活性炭制备中的应用,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8(5):39-45. 8. 胡婧逸, 邓慧萍, 张玉先等.PAC/MBR处理微污染地表水的中试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0, 26(15): 23~27; 9. Shi Jun, Deng Huiping,et al, algal removal from drinking water supplies using ultrasonic floatation,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2011,20(3),736~746 (SCI) 10. Ding Lei,Deng Huiping,et al,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hosphate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sponge iron:iostherm,kinetics,and thermodynamics studies,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2010,19(11),2548~2561 (SCI) 11. 商冉, 邓慧萍, 赵纯, 方火明. 附加电场对中空纤维膜污染的减缓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01) :1-5 12. 周丽, 邓慧萍, 刘振中, 桑松表. 三种不同组合电极催化还原高浓度硝酸氮的研究, 《中国给水排水》2009.1。 13. 周 丽 ,邓慧萍,桑松表. 多孔钛板负载Pd-Cu催化还原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研究, 《环境化学》,2008.2 , Vol.27,No.2,172-176 14. Liu Zhengzhong,Deng Huiping,Zhang Jian. Arsenic in Drinking Water and its Removal.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7(vol.5).3 23-30 15. 邓慧萍,梁超,常春等. 涂铁铝砂对水中有机物去除效果研究. 同济大学学报,2007.8;35(8),1080-1084 16. 苏宇,邓慧萍.给水厂污泥减量化及性能改善研究.给水排水,2006,Vol.32(12):8-1 17. 邓慧萍,梁超等, 改性滤料与活性炭去除有机物的特性研究,同济大学学报,2006.6; 18. 邓慧萍,梁超,许建华,PAM在自来水厂排泥水处理中的调质作用及机理探讨. 给水排水,2004.6; 19. 邓慧萍,吴国荣,张玉先,沸石和活性炭去除氨氮、有机物的互补作用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4.5 20. 邓慧萍,改性滤料过滤除铁过程水头损失增长的规律,同济大学学报(EI收录),2004.2.
获奖及专利 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200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专家职位:处长
教育概况(大学至今):学位、学校、专业
198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12月毕业于乌克兰基辅建筑科技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获ph.D学位。
工作简历及成果业绩:
1985.7-1989.10在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给水排水教研室任助教;
1995.1-1996.12同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1997.1-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教授、博导;
论文及专著:
1) 刘振中,邓慧萍,白丹等,平流沉淀池优化设计模型,同济大学学报,2008.5,631-635
2) 周 丽 ,邓慧萍,桑松表. 多孔钛板负载Pd-Cu催化还原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研究, 《环境化学》,2008.2 , Vol.27,No.2,172-176
3) 周丽, 邓慧萍. 臭氧和氯消毒剂联用的协同作用去除隐孢子虫,《城镇供水》2008年第一期,(2月份)
4) 周丽, 邓慧萍. 微生物絮凝剂的培养及絮凝活性的研究.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年23期,168-170.
5) 周丽 邓慧萍 单志俊. 紫外-TiO2催化氧化联用工艺去除饮用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供水技术》,2007.5
6) 22)Liu Zhengzhong,Deng Huiping,Zhang Jian. Arsenic in Drinking Water and its Removal.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7(vol.5).3 23-30
7) 刘振中,邓慧萍,詹健.零价铁在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工业水处理,2007(vol.27).10,13-16
8) 邓慧萍,梁超,常春等. 涂铁铝砂对水中有机物去除效果研究. 同济大学学报,2007.8;35(8),1080-1084
9) 苏宇,邓慧萍.给水厂污泥减量化及性能改善研究.给水排水,2006,Vol.32(12):8-1
10) 单志俊,邓慧萍.TiO2光催化氧化技术[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Vol.25 (2):7-11
11) 孙易兰,邓慧萍,李涵婷,混凝-PAC-超滤膜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试验研究,江苏环境科技,2007,1,20-22
12) 刘振中,邓慧萍,白丹,斜板沉淀池优化设计研究,南昌大学学报,2006.12,401-404
13) 邓慧萍,梁超, 改性滤料与活性炭去除有机物的特性研究,同济大学学报,2006.6;
14) 李涵婷,梁聪,邓慧萍,改性滤料处理黄浦江原水的中试研究.净水技术,2006.3
15) 梁聪, 邓慧萍, 苏宇, 李涵婷,聚合硫酸铁以及硫酸铝去除腐殖酸强化混凝效果研究,净水技术,2006.3
16) 邓慧萍,梁超,许建华,PAM在自来水厂排泥水处理中的调质作用及机理探讨. 给水排水,2004.6;
17) 邓慧萍,吴国荣,张玉先,沸石和活性炭去除有机物的互补作用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4.5
18) 邓慧萍,改性滤料过滤除铁过程水头损失增长的规律,同济大学学报(EI收录),2004.2。
19) 邓慧萍,改性滤料过滤除铁的动力学模型,同济大学学报(EI收录),2002.8
20) 李靖,张玉先,邓慧萍,空气在臭氧活性炭处理微污染水源中的应用,海峡两岸会议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1
21) 邓慧萍,易小平,徐迪民,严煦世,几种改性滤料去除水中有机物的性能比较,同济大学学报,2001.4
22) 吴国荣,邓慧萍,天然沸石应用于水中氨氮去除的影响因素,上海给水排水,2001.3
23) 邓慧萍,徐迪民,易小平,严煦世,涂铁砂去除水中有机物的性能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0.7;
24) 易小平,邓慧萍,影响改性滤料去除有机物效果的因素,华东给水排水,2000.3;
25) 易小平,邓慧萍,改性滤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净水技术,2000.1
26) 邓慧萍,严煦世,饮用水中臭氧化产物的评述,同济大学学报,1997.4
科研及项目动态:
承担的代表性的重大科研项目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微污染原水处理中新型过滤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过滤材料的研制及净水机理的研究;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太湖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小城镇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等等。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200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教育部培育项目“高藻湖泊型水源饮用水中藻毒素和内分泌干扰物深度处理技术”; 建设部水专项课题“华东河网县镇饮用水安全技术研究及示范”。
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多年来主要从事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的教学、科研工作。2013年度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以及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方面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作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积极推进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教育改革工作,在专业规范编制、专业发展战略研究、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等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中,积极发挥同济大学的副主任委员单位的作用,为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工作。2012年度参与完成了《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已正式出版,并参加了“专业规范”的宣讲工作,为提高我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组织完成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汇编》的编著工作,该书已于2013年8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为不断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多年来一直从事饮用水处理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承担“十一五”重大水专项课题“华东河网地区县镇饮用水安全技术研究及示范”、教育部重点项目培育基金课题“高藻湖泊型水源饮用水中藻毒素和内分泌干扰物深度处理技术”、上海市国际合作课题“细孔陶瓷超滤膜-低盐度水反渗透膜(CTUF-BWRO)工艺回用污水厂出水”等课题研究。完成了“十二五”水专项课题的前期准备和申报工作。基于多年的研究基础,在“十一五”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研究中,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县镇微污染原水处理的工程建设中,解决了当地缺乏优质水资源、以微污染地表水为水源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后,为我国县镇饮水安全保障提供多项可靠、经济适用和富有竞争力的选择,可以有效改善现有县镇饮用水水质、推进农村和城镇化建设,提高广大民众的饮用水安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率和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