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 深圳市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姓名 | ![]() 廖志民 |
职务 | 董事长 |
介绍 |
廖志民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1987年获北京环境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93年创办了深圳市金达莱环保有限公司。在他的领导下,金达莱现已发展成为集环保研发、设计、施工、运营管理、设备生产与销售、环境咨询为一体的、业内有名的高科技环保企业。
公司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技术——电子、电镀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在一般经营者看来已有足够的技术资本去生产经营的情况下,廖志民毅然斥资3000多万元建立起企业自有的研发中心。自研发中心成立以来,廖志民便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新技术的研发上,他率领研发团队进行科研攻关,完成了多项环保专项技术的研发,并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目前研发中心已是国家环境保护电子电镀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单位,是两项国家标准的编制承担单位。
2005年,某著名跨国公司与廖志民商谈了合作事宜,希望借助金达莱在国内的销售网络,销售其中水回用设备。但由于价格太高,未能成功合作。但廖志民被该设备的先进性能和市场前景所吸引,下决心开发国产的中水回用设备。当时,研发中心初步落成,各项设施尚未完善。在此情况下,廖志民给研发中心同时也是给他自己定下了一个艰巨却有着深远影响意义的目标:研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水回用设备。
从主体工艺的选择,到关键技术的攻关;从中试设备的制作,到标准化设计、流水线生产,廖志民始终保持着极强的敬业精神,与技术人员一起共同探讨,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自信与执着攻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面对该项目3年只投入研发、不生产盈利的局面,廖志民始终是沉着冷静,充满自信,在他身上完美地体现了作为企业家的韧性与人格魅力。如今,金牌中水器以其先进的技术性能、合理的价格在国内迅速打开销路,并顺利出口至欧盟,实现了四年前定下的目标。
在企业经营模式上,廖志民审时度势,他希望通过股改,规范企业经营机制,实现上市融资,促进企业继续成长壮大。2006年,廖志民将部分股份转让给企业的骨干员工,并将金达莱整体变更为深圳市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初,公司完成了上市辅导,做好了上市的充分准备。由于金融海啸的冲击,市场大环境不容乐观,尽管廖志民盼望企业早日上市,但他也深知,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决定暂缓上市。事实证明,这一决策保存了企业及股东的最大利益。目前,公司的上市准备工作正在顺利开展中,成功上市指日可待。
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廖志民的带领下,企业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机制,为金达莱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公司落实“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原则,采取了全员绩效考核、竞争择优上岗的举措,运用科学、规范、统一的考核标准,对员工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每年设立500万元的奖金用于奖励那些对公司生产研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管理模式、经营机制、公司形象宣传等方面做出重大项献、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极大降低公司运营成本的员工。通过综合考核的导向功能,公司充分发挥了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在业务拓展、防范和化解风险、保障依法合规经营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促进了公司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为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起到了重要保障和支撑作用。
财富来于社会,也应回馈社会。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廖志民从2000年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团体活动,先后担任了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深圳市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深圳市生态经济促进会副会长等职务,为国家环保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廖志民组织金达莱员工踊跃捐款,截止2008年5月23日,公司员工合计捐款19.848万元;公司还响应国家环保部科技司及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的号召,赠与都江堰1台金牌中水器,帮助解决临时安置区群众的安全用水问题。
“创建卓越企业,倾力贡献社会”是廖志民永不懈怠的追求,这种追求将引领着金达莱继往开来,成就辉煌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