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 | 邬红娟 |
职称: |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所属学科: | 环境工程系 |
研究方向: | 环境规划与评价 |
联系电话: | 027-87792363 |
电子信箱: | hjwu88@163.com |
邬红娟 女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生态
长期从事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水污染生态修复等考验和教学工作,共主持和参加国家"八五",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省市,部级科技重点攻关项目20余项。年平均经费20余万元,先后多次获省部级二、三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论文多次被SCI和EI收录和获省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先后编写国家标准和百科全书2部。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和澳大利亚DEAKIN大学有合作研究关系。与国内中科院,国家环保总局研究所,相关主持和完成的主要项目:目前(在研)承担项目共4项,其中:国家项目1项,省部项目1项,横向项目2项。近五年(1998-2002年)支配科研经费共 102.5 万元,平均 20.5 万元/年。
目前承担项目:
国家863项目"受污染城市水体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受污染城市水体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
国家863项目"武汉市汉阳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综合规划"。
武汉市重点项目"武汉市城区水环境污染和保护规划"。政府部门有合作项目
学生培养和毕业情况:
数名学生因参与获奖科研项目获奖学金,目前为止培养的学生均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保总局所属的研究所工作。
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武汉梅院泥灌区水库群生态节水优化模式及其自控装置开发研究,一种位移信号器,水库水文情势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黑龙滩水库不同水位时的理化性状 ,水库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多元分析。
科研项目:荆门市漳河水库三干渠灌区水资源评价,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影响的支持系统,美国匙吻鲟苗种培育及水库成鱼养殖技术研究 武汉市科委基金项目,三峡库区水生生物监测子系统 ,长江流域水库富营养化研究,武汉市梅院泥灌区生态节水优化模式及其自动化,荆门市城区防洪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汉江中下游水生态系统研究,环境胁迫下河流群落结构退化机理的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5篇,出版专著(译著等2部。申请专利2项, 其中发明专利1项, 实用新型1项。
主要社会兼职:九三省委妇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政协第六届洪山区委员
荆楚网通讯员曾凡顺
随着政府引导、媒体呼吁、专家建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9月28日,笔者专访了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生态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邬红娟教授。
笔者:您是环境生态研究方面的专家,您是如何看待生态的?
邬红娟:近年来,“生态文明”已成为一种时髦用语,但很少人去真正地体会其内涵。生态环境是系统的、有机的,是输入与输出相平衡的。如今各地都在发展有关生态的产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业、生态都市休闲业的提法越来越多,但关键还在于生态意识。生态保护是长久的,只有具备了生态意识,才能维护好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环境的破坏是很难恢复的。当地的环境不好,商家也不会愿意来投资。环境保护还可带动相关的旅游业、农业、工业发展,所以说,生态保护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需要有长远的、整体的眼光。
笔者:您曾经说过,您的工作主要是“做水的事情”,您认为该如何利用水资源,做好水文章呢?
邬红娟:水是很珍贵的资源,水的功能很丰富,纳污、娱乐、运输、调蓄、养殖……对人类有着很大的贡献。
武汉是一座水资源丰富的城市,但是越是水资源丰富,就越要节约用水。在人们的观念里,什么资源缺少,才会想到节约。但是水资源却例外,如果有了节水的意识,大家少排一点,少污染一点,环境保护的压力就会小很多。所以说,节约用水是很重要的。除了节约,还要尽最大可能将水资源充分利用,尽可能挖掘水资源的各项功能,并充分发挥。武汉不缺水,就更要严格保护好水。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考虑到对湖泊的保护。
笔者:请您从专业角度谈谈如何有效加强湖泊保护?
邬红娟:一是要加强有关湖泊保护的立法。环境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环境保护得好,对经济发展很有帮助。但是有些人目光短浅,加上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如今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如果按照相关法律制度去执行,守法的成本会比较高;但是违反环境保护的法律去获取利益,往往受到的处罚却很有限。因此,湖泊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要罚得他们知道破坏湖泊环境,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当地政府不能为了GDP去而违规围湖造地发展房地产。要长远地看待经济的发展,环境搞好了,自然能吸引投资,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保护湖泊上也是如此,要加大对湖泊保护的投入,并将湖泊保护作为行政能力的考核标准之一。
三是要引导和发挥志愿者的力量。很多时候,人们把不收费的东西不当作资源。当用水要收费时,人们才意识到水是资源。我们更要认识到,水只有是清洁的,对人是有用的,才是资源,没有谁会在一潭臭水中获得实用和乐趣。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发挥专家学者、高校学子、公益社团等志愿者在湖泊保护中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湖泊保护,乃至环境保护当中来。
【评论】湖泊保护要科学发展
曾凡顺
正如邬红娟教授所说,水是很珍贵的资源。水不仅孕育了生命,还滋养了万物。人类文明发祥于水,沿水而居,繁衍生息。为了感激水的赐予,人们将水称作母亲,将水视为上善,这是人类最高的赞许。水利万物而不争,润物细无声,带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而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对水的保护。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形而上学地对待环境保护与GDP增长之间的平衡,没能长远的、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看问题。如今如何加强湖泊保护、环境治理、调整经济结构等问题迫在眉睫。
湖泊保护要以人为本。古往今来,人们都是喜欢湖泊的。从古代的著名诗篇,到如今购房要买湖景房,足以证明人们是爱湖的。而爱湖,更要惜湖,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统一。不能为了房地产开发,而违规围湖造田,蚕食湖泊面积,让许多湖泊的名称变成了记忆中的地名。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景象,不应该只从书中看到。要知道,人不仅是享受湖泊带来好处的受益者,更是湖泊保护的主体。要意识到湖泊这一水资源是公众资源,自觉加入到湖泊保护的队伍当中,维护大家共有的资源。
湖泊保护要全面协调。正如邬红娟教授所言,环境破坏了,恢复是很困难的。在工业时代,人类是吃过恶果的。如今,随着社会的转型,再不能走经济发展伴随着环境破坏的老路。随着“两型”社会的发展,人们应该正确对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湖泊保护设为经济发展中不可逾越的“红线”,协调发展中的矛盾,全面整体的科学发展。
湖泊保护要可持续发展。有人说水是可再生资源,但是,如果人类忽略了对湖泊等淡水资源的保护,一味消耗和污染,加上对湖泊的破坏,自然有一天将消失殆尽,成为不可再生的了。因此,湖泊保护要着眼长远,要让湖泊也休养生息,才能让湖泊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子子孙孙造福。
邬红娟

邬红娟于1963年出生,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环境生态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水污染生态修复等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编写国家标准和百科全书2部;主持和承担有国家“十五”重大专项课题“受污染城市水体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
邬红娟 - 基本信息
姓 名: 邬红娟
在职情况: 在职
性 别: 女
所在院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代表性论文: 水库水文情势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研究方向: 环境规划与评价
邬红娟 - 邬红娟介绍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环境影响评价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评委。
长期从事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水污染生态修复等科研和教学工作,共主持和参加国家"八五",国家863项目,国家948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省市,部级科技重点攻关项目30余项,先后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论文多次被SCI和EI收录和获省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先后编写国家标准和百科全书2部。
邬红娟 - 主要研究成果
主持和承担有国家“十五”重大专项课题“受污染城市水体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 (2002AA601021);国家863项目“武汉市汉阳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综合规划”;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大型多功能水库优化模式研究”(95-14-01-04),主持和承担水利部重点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水库及其输水沿线水体水生生物影响”研究及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影响的支持系统”(96-911-02-06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污染胁迫下河流群落结构和功能退化机理的研究” (30270278); “武汉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规划”。首次用生态指标对水域进行分类,为具体实施保护和修复提出了科学依据,“长江日报”以“武汉专家创新水质评价方法”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以内参形式进行了报道。
获奖项目
“梅院泥水库生态节水优化模式及其自控装置研究开发”获200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型多功能水库优化模式研究”获1996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福建省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获1993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黑龙滩水库夏季不同水位对渔产量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获1997年湖北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及其演变”获1998年湖北省水产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研究方向下研究工作基础及在研项目
国家948项目“水生物细胞毒理学研究”;
梅院泥水文水资源与环境管理及研发;
武汉市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
白云湖水库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许家坪水电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羊子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九湾水电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