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 (第十届)日程暨邀请函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2012年度“中国水业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6-12  浏览次数:325
核心提示:2012年度“中国水业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 主办单位: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
青岛欧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 (第十届)日程暨邀请函

2012年度“中国水业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主办单位: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
                                                                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
                                                承办单位: 《给水排水》杂志社
 
2012年度“中国水业人物”工程与技术贡献奖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排满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们的电话待机于没有空隙的二十四小时,一项项方案,一张张图纸,是他们智慧与心血的凝结,无论严寒,或是酷暑,他们长期奔波在工程现场第一线,无论深夜,或是黎明,他们随时准备着应对突发事件。数十年的坚持奋斗,青丝早已变成了华发,血气方刚也已变为沉稳安详,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对水行业的执着与热爱,以及那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获奖者: 归谈纯李艺郑兴灿(按音序排列)
 
   归谈纯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作为国内在建的最高建筑——632m高的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给排水专业负责人,他和他们的设计、科研团队面临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无现成工程案例可参考、缺少设计规范支撑、边设计边施工、设计周期短等诸多难题和挑战。为应对上海中心项目在机电安装施工中材料及设备垂直运输量大、施工作业面狭窄、机电管线复杂的特点,提高机电设备安装工厂化、模块化率,就BIM技术在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给排水设计上的应用作了大量的研究与工程实践。本年度参与的其他大型、超大型工程设计项目还有:鸿运金茂综合体一期工程、武汉电影乐园、绿地•中央广场、上海迪斯尼乐园等。
      在科研方面,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超高层建筑雨水收集及消能技术研究》、《超限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主编人承担了《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全面修订(在编)、国家标准图集《建筑排水柔性接口管道安装》、《屋面雨水排水管道安装》的编制工作。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参与了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屋面排水系统技术规程》(在编)、《同层排水技术规程》(在编)、上海市地方标准《展览建筑及布展消防设计规程》(在编)、《高压细水雾系统技术规程》(在编)。
 
 
   李艺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给水排水相关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先后参加过国内外几十座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工程及市政管线工程的设计、施工配合、调试运行、标书编制、项目谈判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科技专项的研究工作。
      本年度主持多项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北京市8座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工程投资百亿元,工程实施后,有效改善了城市水环境,节约了水资源,大大缓解了城市用水短缺的问题。主持设计北京市中心城区20座下凹式立交桥区排蓄工程,该工程的建设可进一步完善北京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高城市各区域的排水能力,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灾害,提升安全保障水平,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负责多项国家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其科研成果促进了专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包括:国家“水专项”科研项目——北京城市再生水水质提高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课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乡及农村社区规划标准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研究、城市市政管线规划设计与技术标准研究-市政管线规划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参加了多项规范、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主编《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参编《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村庄整治技术规范》、《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修编《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和第6册)。编撰多本书籍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多次参加国内外涉水领域的研讨会并作为专家交流发言,促进行业技术交流和科研成果转化。
 
 
    郑兴灿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本年度主要负责的工程:无锡市芦村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项目,2011年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2012年授奖,第1完成人);天津市津南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太湖流域污水处理一级A提标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2011年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2年授奖,第2完成人);城市市政管网系统预警减灾安全运行技术综合集成与工程示范项目2012年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基于互连网络的平台系统),2011年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2年授奖,第4完成人)。
      担任国家“水专项”城市主题“海河流域典型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总负责人;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城市污水处理关键设备研制”(5个课题) 项目责任专家/总负责人;国家“水专项”城市主题“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特性与设计技术研究”课题总负责人;国家水专项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总体组专家、城市主题组副组长,负责城市主题及所属项目(课题)的组织实施与技术管理。
      代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参加每年一次的国际水环境联合会理事代表大会、国际水环境联合会学术交流大会及设备展览会(WEFTEC 2012)。在住建部主办的年度水务发展大会上,主持城市主题的课题成果汇报和学术交流活动。参加江苏省住建厅等机构组织的污水处理厂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授课活动,培养一线运行管理技术人才。
 
 
2012年度“中国水业人物”教学与科研贡献奖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他们的荣誉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熠熠生辉,而他们办公室的灯,也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彻夜长明,他们手握百万千万的科研经费,却经常吃着最简单的盒饭,他们走在科学研究的最前端,却无法坐享其成,停下追逐新成果的脚步。他们是粉笔,为了撒播世间真理而耗散生命,他们是云梯,为了征服科学高地而压弯背脊,他们是战士,为了化解环境危机而置身险境,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
获奖者: 李伟光刘文张智(按音序排列)
 
 
 
 
 
   李伟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院长助理
    教授(博士生导师)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的教学、科研与工程技术应用工作。
      本年度组织召开了首届市政工程学科“博士生论坛”和全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研讨会,对市政工程学科建设及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了2项住建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了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大量的编制工作,已获得住建部批准颁布;积极参与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结合专业目录修订撰写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2012年在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已正式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这项工作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开展上述多项教学改革工作,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界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获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该奖已申报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刘文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饮用水处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主讲本科生专业课程《饮用水处理工艺与工程》和面向研究生、留学生的全英文课程《Advanced Water Supply Engineering》。继续加强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学术能力培养。
      主持完成国内第一个大型市政自来水紫外线消毒工程——天津泰达自来水三期紫外线消毒工程;主持研究的上海临江水厂紫外线消毒工程被选为“十一五”期间国家“水专项”饮用水主题标志性成果。根据研究和工程实践总结主持制定了三项紫外线消毒的国家标准(一项主审,两项主持编制)。研究设计远洋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Blue Ocean Shield, BOS),该系统为我国第一套通过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认证(G9认证)和国家交通运输部的评审和认证(G8认证)的压载水处理系统,目前由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组织产业化。研究开发了“混凝沉淀-上向流微膨胀臭氧活性炭-砂滤”新工艺,应用于济南市鹊华水厂深度处理工程,被列为国家重大水专项标志性成果。
      2012年3月起担任国际紫外线协会(IUVA)亚洲和澳大利亚地区分部主任; 9月被选为国际水协会高级会士(IWA FELLOW);组织了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和二次全国性学术会议。组织召开“2012年饮用水和污水紫外线消毒技术国际研讨会” 、“水工业与城市安全高峰论坛”;“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2年年会” 等。
 
 
 
 
 
   张智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担任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卓越工程师计划”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专家组委员。
      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对给排水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复合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合教学内容,倡导建设新型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适应社会经济和学科发展对人才的专业拓展、知识更新的要求,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建设新型课程。主编、参编7部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规划教材、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和参考教材,并在全国率先建设了第一个“水工程法规”课程教学团队。
      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和专业团队负责人,团结带领团队承担了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工程师建设、重庆市重大教改项目、重庆市教学团队、重庆市研究生教改课题,推动专业工程教育的进步、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并取得显著成绩,获教学教改成果奖3项,包括: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带领专业团队,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质量,重庆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两次通过全国专业评估。
     
 
2012年度“中国水业人物”运营与管理贡献奖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驾驭的水务旗舰,直接面对14亿人民的安全供水和排水,保障人民群众用水安全,是他们肩负的神圣职责,他们心系市民百姓,情牵民生工程,亲临一线指挥现场,为使人民喝上“放心水”而殚精竭虑,他们率领团队开拓创新,领跑中国水务市场,他们智慧且敏锐,洞悉大局,胆识超人,是千万水业人心中不倒的旗帜。
获奖者: 戴婕顾玉亮何文杰(按音序排列)
 
  
 
 
 
  戴婕
   上海浦东威立雅自来水公司
    董事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本年度站在中外合资大局的高度,致力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带领公司全体员工全身心投入到世界一流供水企业各项建设中去。从保障产能,科学调度,提升水质三方面入手,全面做好了辖区内的安全优质供水工作。通过运行PDA系统、开展管网养护外包试点、提高养护效率,确保了管网的安全运行。通过全新客服管理系统的上线、全面加强管理来夯实服务基础。提升用户满意度,做好对外服务工作。通过机泵效率测试、高效电机推广两方面,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本年度公司供水单耗同比2011年下降1.77%;万元产值能耗同比2011年下降4.32%。积极配合做好市政府重大工程配套(大型居住社区市政排管、配套接水等重点项目),同时,继续推进管线、水厂、泵站等基础供水设施建设,以提升公司整体供水能力。
      深入推行财务集中、采购集中、人力资源集中、合同集中等一系列管理措施,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效益。同时,通过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来优化人力资源的管理;通过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认证来加强健康安全管理;通过管网分区和加强表务的管理等手段,进一步降低了无收入水量。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借助中外合资企业在技术、人才上的优势,汲取世界较前沿的水处理技术成果,联合地方、高校等科研机构,培养企业自身的科研团队和创研能力。
 
 
  
 
 
 
 
 
 
 
  顾玉亮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总经理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城投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本年度首届上海市“母亲河奖”最佳个人奖获得者,从事上海饮用水水源地的科研、规划、保护、建设、运营与管理30余年。
      作为国家水中心的行政一把手,在企业管理和水务研究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年度带领国家水中心圆满完成了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任务,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能力建设验收,并获正式授牌。
      负责或参与的重大科研项目全部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申请并获批“十二五”水专项等一批研发项目;推进产业孵化工作,完成了上海供水水质检测中心的建设、检测能力扩展和资质认定准备等工作;公司申请并成功获批了上海市人事局2项高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为国家水中心进一步拓展技术培训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带领公司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获批2012年度上海市博士后科研资助、市启明星和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并在各种评选活动中屡获殊荣。
      2012年度起草了答复上海市政协提案“关于青草沙水源地水质保障几点建议的答复”,联合专业单位编制了专报市委市政府的《青草沙水源地供水水质评估报告》,配合市水务局成功申报“城市新印象—青草沙”,配合市科委评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12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A类”、“201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并参加了国内多个学术交流会、研讨会,做专题演讲,受邀在多个专题讲座上进行授课。
 
 
 
 
 
    何文杰
    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多年来一直从事供水行业的运营管理和科技创新工作,主管天津市自来水集团的生产运行、技术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为天津供水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科学管理,全力提升供水服务水平。通过科学化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供水水质,提升供水服务水平。本年度主持完成了天津市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建设,在GIS平台上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管网水力模型。通过管网水力模型的应用,提高了供水科学调度水平,保障了出厂水及管网水的水质安全,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科技创新,全面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近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水专项”和天津市科委科研课题7项。上述项目都是围绕饮用水处理过程的水源、水厂和管网三个方面进行的应用技术研究,所完成的科研项目都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和天津市科委组织的鉴定和验收,并把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多项技术改造工程项目中。本年度完成国家“水专项”2项,在项目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中,借助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个平台,针对天津市自来水集团存在的技术难题,公关破难,达到了节能减排和提升水质的目的,为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2012年度“中国水业人物”终身成就奖
获奖者: 许保玖先生
   
   保
   玖
    先
    生
      他是我国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率先提出了“水工业”的概念及其内涵,论证了与水工业相依托的学科及其学科体系,确定了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独立学科定位;他从教数十载,循循善诱,如今早已桃李遍天下,四海皆学子;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博,他编著的《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给水处理理论与设计》等著作成为学科教学的典范;他思想不古,与时俱进,在耄耋之年仍然笔耕不辍,重新编校《新英汉给水排水辞典》,字句斟酌,令人崇敬;他胸怀坦荡,风骨铮铮,迄今仍关心着给排水学科的发展和动向。成就名山,泽惠后学,他心向水业;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情牵未来……………
 
【采访问答】
      记者:许老您好,您现在安度晚年生活,平日里都喜欢忙些什么?
      许先生:我年纪大了,经历过很多事情,经过国民党统治时代、抗战时代、解放后新中国时代。以前,物质生活条件很差,就连一张纸都很困难,现在一张纸,我正反都写满了,才舍得丢掉。我最近在研究古代的皇帝,研究皇帝的特点,研究他们开国、治国的本领,然后从 “数理化”角度分析他们开国、治国的策略。
      记者:这次您能来参加《给水排水》杂志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水业院士论坛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高峰论坛”,大家都很激动。您对我国水资源目前的现况有些什么看法?
      许先生:还记得在上次水工业学会开会时讨论到,中国在给水排水行业是大国,却不是强国,我们要争取做到给水排水行业的强国;但目前,中国水资源很缺乏,水质很差,水污染也很严重;况且,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水,比如农业灌溉、畜牧生产、工业生产、生活饮用等。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着重发展水质处理技术,如果处理效果好,那么我们就能实现将一方的水当成几方来用。这样的话,表面上看,我们人均水占用率较低,但我们人均利用率很高,那么我国就不算水资源穷国了。
      记者:您这次获得2012年度“中国水业人物”评选活动终身成就奖,有些什么感想跟大家分享?
      许先生:受之有愧!受之有愧!《给水排水》杂志承办的“中国水业人物评选活动”对推动中国水工业的发展很重要。今天,我正好借此机会,跟大家说说我以往工作中的几点遗憾。一是,我在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理事长期间,主办两届国际会议,由于职责对外语水平、社交能力的要求超出了我个人的水平,所以我没能很好的履行职责,在此向大家致歉;二是,我编写《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一书,是花了些功夫,有一定创意,确有些刨根问底的意思,但精益求精的精神还不够,书中有了不少错误,在此向大家致歉;三是,本来前十几年,我打算为水处理写一本化学热力学的书,一方面它是对化学最基础理论的深层研究,另一方面这块内容在给排水领域涉及较少,正好也能补这个缺;但后来事情远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这里面涉及很多最基础理论知识的研讨,而中学知识我基本上算是自修的,没有得到名师的传授,所以关于中学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后来这书也就没写成,对于这件事,我也感到很遗憾。另外,现在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大学的教育,其实中学教育也尤为重要,是基础的基础。所以在培养人才方面,整个教育都是一条龙的才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