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奇,男,1965 年 4 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入选国家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任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固体废物资源化研究所所长等。
- 中文名
- 周少奇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日期
- 1965年4月
- 毕业院校
- 大连理工大学
- 学 位
- 工学博士
- 现任职务
-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固体废物资源化研究所所长
人物经历
199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华南理工大学发酵工程学科和香港大学土木系环境工程学科作博士后;
2002年11月—2003年1月为英国皇家学会访问教授。
主要贡献
现任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固体废物资源化研究所所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主任,兼任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成员与秘书、全国高技术产业化协作组织深圳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生物力学与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生态科学》杂志常务编委、贵州大学客座教授、贵州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省情调查中心专家等 [1] 。
获奖记录
2004年入选国家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曾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优秀博士后”、“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周少奇同志,男,汉族,1965年3月出生,湖南益阳人,1993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
2020年6月,被授予2019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1]
- 中文名
- 周少奇
- 国 籍
- 中国
- 出生日期
- 1965年3月
- 出生地
- 湖南益阳
- 职 称
- 教授
- 学 位
- 博士
个人履历
1983.09--1987.07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学习;
1987.07--1990.02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
1990.02--1993.07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
l993.10--1997.05华南理工大学轻工食品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间:1995年11月为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
1997.05--2001.05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
2001.05--2004.03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主任(其间:2001年11月为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2002年08月在中共中央组织部挂职干部培训班培训;2002.09--2003.10贵州省环境保护局局长助理(中组部选派);2003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挂职干部学习班学习;2003.10--2008.08全国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秘书长);
2004.03--2004.07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主任、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
担任职务
2004.07--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主任、党支部书记,固体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其间:2004.07-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2008.06——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2009.01--2009.07 加拿大Waterloo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师从加拿大皇家学会Moo-young院士、perry chou教授;2010.09--至今 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11--至今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城乡环境工程子实验实主任);
2013.03 任贵州科学院副院长(试用期一年)。
参选院士
2013年4月被贵州省遴选为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中国科协提名 [2]
荣誉奖励
2019年11月,2019年何梁何利奖揭晓,周少奇获区域创新奖。 [3]
2020年6月,被授予2019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1]
周少奇
发布时间: 2017-01-11

导师姓名:周少奇
性别:男
职称:教授
招生专业: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型博士、学术型硕士)、085274能源与环保领域(工程博士)、085229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
联系电话:13535279381
电子邮箱:2975742087@qq.com
导师简介:
教育背景:
1983.09-1987.07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本科生
1987.09-1990.02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硕士生
1990.02-1993.07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生物化工,博士生
工作经历:
1993年10月-1995年10月华南理工大学轻工食品学院发酵工程博士后;1996年5月-1997年5月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博士后;2002年11月-2003年1月,英国皇家学会(Middlesex大学)访问教授;2009年1月-2009年7月,加拿大Waterloo大学高级研究学者;1995年10月-1998年2月任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1998年3月-2004年7月任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其间:2002年9月-2003年10月,挂任贵州省环境保护局局长助理); 2004年7月起任华南理工大学市政工程系主任;2008年起任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城乡环境与工程子实验室主任;2013年1月至今,任贵州科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百人领军人才”等。
研究方向:
1. 污水(城市污水、化肥废水、含油废水、农药废水等)生物处理理论与新技术;
2. 水体(湖泊、河流)富营养化控制;
3. 垃圾渗滤液处理新技术;
4.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5. 污水同步脱氮除磷新技术;
6. 微生物燃料电池等。
承担项目: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财政部环保部水环境治理专项、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重点攻关项目及科技示范项目40多项。
学术成果:
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20多篇(SCI、EI收录13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曾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优秀博士后”、“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华南理工大学改革开放30年“百名杰出教工”等荣誉称号。
|
|
周少奇
发布时间:2011-07-26
简介: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3-1995年在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科作博士后;1996-1997 年在香港大学土木系环境工程学科作博士后;2000年为先上岗教授,2002.7 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2002.11-2003.1为英国皇家学会访问教授;2002-2003年度经中组部选派,挂任贵州省环境保护局局长助理;2004年入选国家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曾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优秀博士后”、“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固体废物资源化研究所所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主任,兼任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秘书、《生态科学》杂志常务编委、贵州大学客座教授、贵州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省情调查中心专家等。
1995年以来,主持参加国家、省部级及广州市科研基金项目、重点攻关项目及科技示范项目20余项,先后主讲生物工程、环境工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13门。至目前,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1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含合作编著)6部。已有多项研究成果分获国家专利优秀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
近年来,主要在有机废水生物处理“电子计量学”、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城市污水、垃圾废水、炼油废水、城市污泥及固体废物处理资源化、土壤污染生物修复、人工湿地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周教授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2002年应英国皇家学会邀请进行人工湿地方面的学术研究、2004年应邀赴日本访问讲学;曾赴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新加坡、泰国、香港地区等访问考察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美、英、日、法、加拿大、荷兰、新加坡、及香港地区等国(地)学者有较广泛的学术联系。
主要研究方向与兴趣:
(1) 污水处理新技术与资源化
(2) 有机废水生物处理电子计量学
(3) 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
(4)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
(5) 土壤环境学与生物修复技术
(6) 生物制能(氢能、酒精、甲烷)理论与技术
|
|
2019年度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日举行,周少奇、陈肖虎获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9月2日,记者从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9年度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将于9月3日在贵阳举行。今年科技奖励大会共评出五大类、111项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其中,授予周少奇、陈肖虎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评出省自然科学奖32项、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73项、科学技术合作奖2人。
作为2019年度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贵州科学院的周少奇教授,率先提出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的原创理论,突破城市及农村污水、河道湖泊污染治理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为贵州环保技术进步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位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贵州大学的陈肖虎教授,长期耕耘于教学科研一线,首创磷矿伴生碘资源回收工艺,解决了原料浓度低导致氧化反应时间长的工业“瓶颈”难题,使缺碘的贵州,成为了我国化工医药行业重要的原料碘供应大省。
获奖项目中,获得省自然科学奖占比近30%,涌现出一批在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方面的先进成果,贵州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54项成果来自大扶贫、大数据和大生态领域,占比超50%,彰显了科技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作用;46项获奖成果紧扣贵州十大工业产业,重点解决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显示出创新成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36项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建设,对“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做出了诠释;获奖人员45岁以下的占到59.6%,中青年科技人员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019年度奖励的科技成果,是对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生动描绘,通过一系列集中反映贵州科技创新工作聚焦同步小康、重大科技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创新成果,助推贵州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文/张凌 赖盈盈图/旷光彪编辑 刘娟编审 杨仪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