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形势严峻。体制不顺、缺乏规划、资金匮乏、运行管理技术力量薄弱,造成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进展缓慢。如何破局?
江苏省常熟市近5年来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2008年,该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仅为2.32万立方米/日,到2012年年底提升到15.5万立方米/日;农村污水管道从75公里增加到870多公里;新建污水提升泵站48座;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从29套增加到374套,农村4.35万户居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该市的经验值得借鉴。
理顺管理体制 明确目标责任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常熟市针对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多头管理,权责不明的问题进行调研。从如何实施依法监管,如何强化行业管理以及如何调动各镇、部门积极性角度出发,明确了市环保部门依法监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为行业主管,其他部门协调配合的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体制。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下简称市住建局)作为全市城乡污水治理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业管理工作。该市组建国资性质的江南水务有限公司,具体负责该市城乡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市住建局下属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处负责排水管理工作,既统一了建设运行主体,又实现了管干分离、建管分开。从体制上理顺了管理关系,为全面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科学规划布局 覆盖全市城乡
常熟市住建局从2008年底开始,着手编制全市域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合理布局污水处理系统。以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为主、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为辅,做到专项规划全覆盖。在规划中重点探讨和解决了3个问题:
一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优化布局污水系统。该市原有33个乡镇,经多轮调整合并为10个镇和两个开发区。在污水处理专项规划中,综合考虑集镇规模和发展规划、原有设施状况、人口集聚程度、管线延伸长短等多种因素,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确定了9个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其中利用已建污水厂4座,规模6.2万立方米/日,新建污水厂5座,规模8.5万立方米/日,规划污水主管道350公里,覆盖范围760平方公里。该市碧溪、古里、董浜3个镇生活污水全部送至邻近开发区、镇污水厂进行处理。农村区域按照水域保护要求,规划分散式处理设施。
二是选定规划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农村生活用自来水的用水量远远低于城市用水量水平,与城市用水定额相差更大,如何确定规划指标对污水处理系统的规模和投入影响巨大,如果盲目照抄城市标准,可能造成很大浪费。该市对县域农村自来水用水情况作了详细调查,确定了镇域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为“近期2010年100升/人·日、远期2020年150升/人·日,农村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为近期2010年40升/日、远期2020年60升/日”的规划指标。集中式污水厂排放按一级A标准设计,农村分散式处理设施参考一级B标准。经过几年建设实践,这些标准满足了该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是生活工业综合配比,污水系统高效覆盖。常熟各乡镇工业经济发达,产生的工业废水量也很大。专项规划阶段明确各工业园区的工业废水由工业废水处理厂处理,由市环保局直接监管。在城乡生活污水规划范围内的工业企业的废水接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在污水处理厂规划设计中也充分考虑了混合污水的处理工艺。规划全市生活污水集中式处理规模30.5万立方米,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规模约13万立方米/日(不包括用水量大的企业的点源处理污水厂),两个系统界限分明,覆盖全市。
加大财政投入 保障项目实施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投资巨大,靠镇村财力无法解决。在政策保障上,该市明确了以市财政为主、镇村财力为辅的投入机制:全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主管道、镇建成区小区收水管道、污水提升泵站建设由市财政负责投入。农村居住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采用“以奖代补”方式,由市财政按照实际工程量的80%予以奖励,另20%由镇、村财力承担。另外,农村分散式处理设施运行电费由市财政承担80%。上述政策大大减轻了镇、村的负担,提高了积极性,从原来的“尽量少做”转为“争取多做”,保障了城乡污水工程在各个乡镇顺利推进。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由各镇作为建设主体,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靠近污水主管道的列入规划收集范围,收集后通过管道送到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二是远离污水管道覆盖范围的村庄单独建独立式污水处理设施。经过近几年建设,常熟市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改变了原来“小型、简陋、分散”的状况,逐步形成了9个系统,含9座污水处理厂、48座提升泵站、800多公里污水管道。同时,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增加。到2012年底,已达111个点374套,工艺选择逐步统一,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在运行管理上,针对集中式和分散式处理设施的不同特点,采用两种不同的运行方式。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除滨江污水厂、中创污水厂、常昆污水厂分别由开发区委托运营和民营投资运行外,其余由市江南水务有限公司统一运行维护。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该市与中科院生态中心等机构联合,就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作为专项课题进行研究,通过示范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模式分析、运行维护实例研究等,初步形成了一套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标准和有效模式,特别是在运行维护上,尝试建立了市场化、专业化巡检模式,使分散式设施的正常运转率长期达到90%以上。
本报记者 刘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