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自1985年至今,她一直在从事中国自然保护的研究、实践、能力建设和政策推动。吕植所领导的野外保护和研究项目遍及中国西部的四川、青海、西藏、云南,陕西和甘肃。[1]
1人物简介
吕植,甘肃兰州人,1965年出生,1981年开始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学专业,师从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专家潘文石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在美国国家健康中心(NH)作博士后研究。1995年任北大生命科学院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系副教授,兼任美国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e)NOAHS中心兼职科学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物种保护区负责人。知名NGO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发起人,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保护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主任。[1]

2主要经历
吕植1981年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经历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于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于1992-1995年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从事博士后研究。 这期间她主要从事大熊猫的野外生态学、社会行为学、保护生物学和种群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并首次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确认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黄猩猩种群分别属于两个物种。 1995年吕植成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2002年成为教授。她所领导的研究项目从熊猫扩展到了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种群,如雪豹,棕熊,普氏原羚等;同时关注文化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如藏区的神山保护体系;并参与政策和立法,以及生态有偿服务的经济鼓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1]1985年至2000年,从事大熊猫野外种群的生态学、社会行为学、保护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之后她在中国西南山地和青藏高原开展野生动物物种、生态学以及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外,并把兴趣扩展到生态学与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政策关系的跨学科研究。2000年,她赴哈佛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了一年的访问,研究世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及人类健康的相互关系。 2001年她在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任访问教授一年,讲授自然保护的研究生课程。
1995年以来,吕植一直参与自然保护的实践示范,力图在科学与实践之间建立桥梁。她曾负责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大熊猫保护和西藏项目,率先进行综合保护与发展的尝试;2002年创建了保护国际(CI)中国项目,支持了近50个草根NGO,与其共同探讨解决中国资源与环境危机的本地化出路。
2007年她和同事一起成立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专注于在中国西部乡村示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实践、行动型研究和保护理念的传播。2008年她创立了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注重环境政策的研究和领导力培养。
3所获荣誉
吕植先后荣获1998年度“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国家环保总局 “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全国科协 “杰出青年科学奖”和国家科技图书一等奖等荣誉。她的学术论文,文章和摄影作品出现在世界一流的杂志如Nature, Science和National Geographic中,并活跃于国内外的媒体上表达有关中国自然保护的问题。吕植有诸多社会和学术兼职,如IUCN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际保护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科协常委等。[2]
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自1985年至今,
她一直在从事中国自然保护的研究、实践、能力建设和政策推动。吕植所领导的野外保护和研究项目遍及
中国西部的四川、青海、西藏、云南,陕西和甘肃。
吕植1981年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经历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于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于
1992-1995年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从事博士后研究。 这期间她主要从事大熊猫的野外生态学、社会
行为学、保护生物学和种群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并首次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确认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婆罗洲
的黄猩猩种群分别属于两个物种。 1995年吕植成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2002年成为教授。她所领导
的研究项目从熊猫扩展到了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种群,如雪豹,棕熊,普氏原羚等;同时关注文化与自然保护的
关系,如藏区的神山保护体系;并参与政策和立法,以及生态有偿服务的经济鼓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1995至2000年期间,她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物种与保护区中国项目主任,致力于支持和提高大熊猫
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包括综合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使保护和社区共同受益。2000年,她获得哈佛大学
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奖励,在该中心进行了一年的访问,研究世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及人类健康的相互关系。
2001年,在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任访问教授一年,讲授自然保护的课程,并在此后一直担任该学院的兼职研究员。
2002年,她创建了保护国际(CI)在中国的项目,支持了近50个草根NGO,与其共同探讨解决中国资源与环境危机的
本地化出路。 2007年,她和同事一起成立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专注于在中国西部乡村示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实践。
2008年,她创立了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中国环境政策的研究和推动,开展领导力培养。
吕植先后荣获1998年度“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杰出青年科学奖”和“杰出女科学家奖”以及
“国家科技图书一等奖”等殊荣。她的学术论文, 文章和摄影作品出现在世界一流的杂志如Nature, Science和美国国家地理杂
志中,并活跃于国内外的媒体上表达有关中国自然保护的问题。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之际她被《纽约时
报》誉为未来中国值得关注的六位青年人物之一。 吕植是耶鲁大学兼职研究员,国际保护生物学学会的理事,中国科协常委,
世界经济论坛Global Agenda Council 成员,IUCN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自1985年至今,
她一直在从事中国自然保护的研究、实践、能力建设和政策推动。吕植所领导的野外保护和研究项目遍及
中国西部的四川、青海、西藏、云南,陕西和甘肃。
吕植1981年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经历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于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于
1992-1995年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从事博士后研究。 这期间她主要从事大熊猫的野外生态学、社会
行为学、保护生物学和种群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并首次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确认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婆罗洲
的黄猩猩种群分别属于两个物种。 1995年吕植成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2002年成为教授。她所领导
的研究项目从熊猫扩展到了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种群,如雪豹,棕熊,普氏原羚等;同时关注文化与自然保护的
关系,如藏区的神山保护体系;并参与政策和立法,以及生态有偿服务的经济鼓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1995至2000年期间,她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物种与保护区中国项目主任,致力于支持和提高大熊猫
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包括综合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使保护和社区共同受益。2000年,她获得哈佛大学
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奖励,在该中心进行了一年的访问,研究世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及人类健康的相互关系。
2001年,在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任访问教授一年,讲授自然保护的课程,并在此后一直担任该学院的兼职研究员。
2002年,她创建了保护国际(CI)在中国的项目,支持了近50个草根NGO,与其共同探讨解决中国资源与环境危机的
本地化出路。 2007年,她和同事一起成立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专注于在中国西部乡村示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实践。
2008年,她创立了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中国环境政策的研究和推动,开展领导力培养。
吕植先后荣获1998年度“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杰出青年科学奖”和“杰出女科学家奖”以及
“国家科技图书一等奖”等殊荣。她的学术论文, 文章和摄影作品出现在世界一流的杂志如Nature, Science和美国国家地理杂
志中,并活跃于国内外的媒体上表达有关中国自然保护的问题。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之际她被《纽约时
报》誉为未来中国值得关注的六位青年人物之一。 吕植是耶鲁大学兼职研究员,国际保护生物学学会的理事,中国科协常委,
世界经济论坛Global Agenda Council 成员,IUCN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