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王毅 ---- 中国科学院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科学院 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组长 首席科学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1-19  浏览次数:306
核心提示:王毅 ---- 中国科学院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科学院 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组长 首席科学家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王毅,男,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研究生院,曾分别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从事国情分析、资源环境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同时担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常委、科技医卫委员会主任。兼任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科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科院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科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能源研究会等多个学术机构和期刊的常务理事理事、编委,并曾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10多家国际组织、基金会和双边机构的项目咨询顾问。

  目前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包括资源、环境、流域管理、能源与气候变化等)的公共政策及发展战略研究。曾主持和参与过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大项目及各部委委托的课题研究,参与过许多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的重大法律、规划、文件、政策建议的研究与起草工作,许多专题研究报告受到有关决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共出版专著20多部(包括合著和编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获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主要代表作有年度《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6-2011)和中国国情分析系列研究报告等。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王毅: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图)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王毅教授在第十二届科博会科技创新与城市管理论坛上的发言实录

    今天的主题是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管理,我讲的是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的发展,包括城市发展,也包括城市环境建设。气候变化现在是非常热的话题。2012年之后全球减排的指标,包括中期和长期的指标,将会影响中国未来中长期发展重要的指标,并且可能对我们经济发展,包括能源和城市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我的演讲有三部分,第一是想谈谈气候变化的科学背景、影响及中国的响应,第二是低碳发展的趋势面临的挑战,第三是中国低碳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对策,对低碳城市做一点描述。 
    气候变化最明显的结论主要是来自于IPCC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这个报告的基本结论是,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最近一百年,1906到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约0.74度。1750年,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五十年全球的大部分增暖非常可能,90%以上是人为活动的结果。同时气候变暖引起了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增加,对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形成威胁。由于气候变化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研究,所以它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研究,包括对于大气当中的气溶胶、云的作用,太阳辐射以及我们进行人类各种各样的模拟,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对区域差异比较大,因为IPCC的报告主要是全球尺度或者半球尺度,大陆尺度上的气候变化,真正在北京地区会有什么影响可能不确定性研究要大得多,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不确定性而不采取行动。 
    社会经济影响方面,应对气候变化要采取四方面的措施,一是所谓减缓,也就是减少造成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二是适应,加强对温度升高的适应。三是技术转移,气候变化或者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在过去工业化过程当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所以要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优惠的技术转让,同时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同时还有若干个研究,包括像Stern Review做了一个研究,结论是采取措施的成本并布告,占GDP的1%,假如说现在不采取措施的话可能会造成未来5-20%的经济损失。通过根据麦肯锡的研究,它认为2030年以前大概95%的减排技术都是现成的,换句话说控制大气浓度在450ppm到250ppm基本可以限制,当然这几个报告存在一些距离,有很多争议,当然是现在的主流观点。 
    气候变化确实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存在很多经济和政治上的考虑。比如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里曾经说了这么一个概念,危险的人类干扰水平,到什么程度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大规模、大范围退化。谈判过程当中发达国家提出共同的愿景,包括中长期的指标、技术转让、实现稳定温室气体的路线图,由于共同的原因就把区别模糊掉了,这是发达国家力图想做的。气候变化谈判的本质实际上是发展权和排放空间的争夺。 
    目前针对后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包括各国的方案分歧还是比较大的。由于金融危机以及各个国家的矛盾冲突,特别是美国因素,因为美国的立法进程将会影响到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这些因素将会影响到哥本哈根谈判的结果进程,我们估计哥本哈根协议不会取得特别有成效的结果,估计会有些框架性的结论,但还要继续围绕这个协议进行谈判。无论如何,所谓低碳的发展是符合整个人类发展,包括农林转变以及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采取什么样的路径,多大程度上以多大速度做研究还是有很多争议的。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行动,包括“十一五”期间制定了20%的节能指标,尽管这里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它的影响和结果已经超出了想象。现在各个省市的领导都对节能减排非常重视,并且已经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它所产生的影响有政治上的,有经济上的,都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国家在很多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包括社会影响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在2030年的时候估计会在节能减排几个重要的领域和行业都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法律,包括《可再生能源法》、《节能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国家方案、行动专项等等一系列的措施,成立了领导机构,包括国务院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以及在发改委成立了气候变化司。

    气候变化本身的影响,我们要走低碳发展的道路,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我们要想向低碳转型可能要做三方面的改变。第一方面是转变生产方式,第二方面是转变生活方式,第三方面是转变全球合作和贸易的方式,这点过去谈的不是很多,虽然说低碳转型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但是各个国家由于自己的国情不一样,发展阶段不一样,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中国在这个情况下探索低碳经济的发展,换句话说中国未来真正能走出一条低碳发展道路,为什么?西方先走了一条高消耗,人均能源消耗很高的路,中国是在目前比较低的人均能源消耗量基础上走这条路,这条道路是气候变化低碳的道路,现在我们也在做很多实践。 
    无论如何低碳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确定性,包括未来碳排放总量的中长期目标没有明确,没有总量的时候不可能谈贸易的问题,所以像北京和很多城市都建了碳的交易所。环境交易所,至少在碳的交易上没有办法起到作用,基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总量的限制,当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包括中国、美国、印度这些国家何时加入这个体系,也包括现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相应制度和政策的安排,比如排放贸易体系什么时候可以建立,因为它不能靠传统的商业化的技术转让来解决问题。同时低碳市场也需要时间,围绕碳的贸易壁垒以及我们是不是存在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主的新的技术革命,这些都会影响所谓低碳经济或者低碳发展道路的进程。 
    中国总低碳发展是重要的选择,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哪怕不是今年也是这几年,已经成为最大的排放国,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减排压力以及国内环境改善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低碳发展与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理念有很好的整合,并且它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包括能源安全和增长方式的调整,我们要提高新的竞争力,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当然中国也面临很多的问题,我们正好处在工业化中期,也就是重化工业阶段,这个阶段和能源需求有很强的关系,当然还有贸易结构的问题,资源禀赋的问题,还有比较大的区域差异以及相对落后的技术,还有和气候变化平行的就业、扶贫等多项政策目标,这些政策或者项目都需要做工作,很重要的是在管理方面、体系方面,协调长期短期利益,并且权衡目标的低碳发展道路。 
    从各个国家历史发展看,这是发达国家碳强度的曲线,这是人均碳排放的曲线,这是碳总量的曲线。基本的结论是需要先经历碳强度的曲线,然后是人均碳排放的曲线,最后是总量排放曲线,任何一个国家要想走向低碳或者向低碳转型的话必须要跨越这三条曲线,中国不可能一下从现在一直到总量。这条曲线演示了我们需要按照规律办事,不能过急,中国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最后谈谈中国低碳发展目标,一个核心的观念是我们要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恐怕对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应该作为北京市非常重要的指标。另外我们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具体的指标我们希望到2020年国家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60%,也就是说在“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之上继续延伸到“十二五”、“十三五”,同时要增加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就是碳强度,这个指标降低50%左右,至于是40%还是60%取决于我们所得到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援助的力度,以及我们自己的政策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假如说我们有很严格的节能减排技术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并且得到充足和有效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中国有可能在2030年以后达到碳排放的标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所有适应的法律都没有约束像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相关制度的要求,我们需要加强宏观管理体制的研究,要把低碳目标列入到“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去,我要把自上而下的计划和自下而上的试点结合起来,因为这是新的,我们需要做工作。同时要建立一系列的长效机制,包括技术体系和资金技术以及国际合作。 
   对于城市来讲,低碳城市有几个要点,首先什么叫低碳城市,比如我们是以人均排放为主还是以碳强度为主,还是减排量为主,这都是应该考虑的内容。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是基本碳的绝对量降低,但在这里不是一个指标。同时城市必须要建立领导统筹协调的机制,如果没有领导重视,低碳发展很难实行。同时也要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构建新的政策框架,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举个例子,比如说北京市刚刚公布的垃圾指标恐怕在目标期内难以实现,这些指标应该很好的经过比较科学的论证。同时围绕这些目标要制定相关的路线,结合现在节能减排的实践,总结不同类型和低碳城市试点的经验最佳实践,寻找综合的解决方案,关注低碳建筑和清洁能源汽车的技术开发,包括产品的使用。最后要鼓励低碳消费,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一个城市才可能实现真正低碳的道路。 
谢谢大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