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 2018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 (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聚焦生命之源 “达标自来水”离合格还要多久 106项指标为何难保水安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28  浏览次数:92
核心提示:聚焦生命之源 达标自来水离合格还要多久2014-03-27106项指标为何难保水安全?3月22日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2014年世界
青岛欧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给水排水 2018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 (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聚焦生命之源 “达标自来水”离合格还要多久

2014-03-27

106项指标为何难保水安全?

 

3月22日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2014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而中国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随着“世界水日”的到来,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再次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中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形势并不乐观,水环境改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异味自来水“符合安全饮用标准”

 

作为居民饮用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自来水问题在多地出现。其中,异味堪称自来水的“多发病症”。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1月至今,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范围内,媒体曝光的自来水异味事件已达10起。在这10起自来水异味事件中,有6起自来水异味事件,相关部门对水质的取样送检后得出异味水检测合格或达标的结论。

 

今年3月上旬,网上曝出兰州多地自来水出现刺鼻异味,市民反映强烈。兰州市环保、疾控部门和供水企业随后公布监测数据,声称自来水“符合安全饮用标准”,异味原因是黄河水少引起氨氮含量高。

 

2013年年底,杭州多个城区市民反映自来水有“塑料味”,在查明“元凶”为邻叔丁基苯酚这一化学物质前,杭州相关部门均表示,除了嗅味一项指标异常外,其余指标均正常,杭州自来水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饮用。

 

在各地曝出的自来水异味事件中,只有个别地区查明污染源,更多地方在对水质取样送检后,得出异味水检测达标和安全的结论,异味原因始终不明。然而,“达标”的结果并没能消除老百姓的疑虑。杭州市民王萍萍一家至今还是用矿泉水作为家庭日常饮用水,“虽说异味来源找到了,10家涉事企业关停了,可到底还有没有别的企业排污?自来水安全问题成了‘断头新闻’,怎能让人放心?”

 

“异味水”怎能达标?

 

异味自来水虽然可能被打上合格或达标的标签,但公众的质疑声却没有因此而消散。异味自来水为何在多地出现?造成自来水异味的原因究竟有哪些?长期来看,异味自来水有无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如何打消人们对“异味自来水居然合格”的疑虑?

 

据了解,2012年7月1日起,中国强制执行最新饮用水标准。新标准与国际接轨,共有指标106项,与世界上最严的水质标准——欧盟水质标准基本持平。该标准将饮用水水质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加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

 

3月初,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公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征求意见稿),国家卫计委发布的这份征求意见稿,也就是未来的新国标,将对包装饮用水、饮用纯净水、自然来源饮用水和其他饮用水进行了定义,从原料、水质、标签标识等方面设定了统一的标准。

 

既然执行了如此严格的标准,为什么达标水还是会出现异味?正如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所述:自来水出现了异味,按照常理,必然有其来源,但一来相关检测结果属正常,二则专业执法部门也无法找到这个源头,这里面显然存在无法解释的矛盾。

 

面对异味自来水,居民们很难信任环保部门“水质合格”的结论。他们只有一边期待着有味道、甚至有颜色的“达标水”变好、变清,一边开始忙着囤积桶装水、瓶装水,或另寻其他“水源”。

 

水环境保护不应只是一场“表演秀”

 

水乃生命之源,与人类生存与健康密不可分。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不合理利用、疏于保护,等于在毁坏下一代的生存环境。有关专家呼吁节约用水、减少排放、监督举报,应从每个人做起,但同时,水环境保护不能成为一场“表演秀”。

 

3月22日,在河南三门峡豫西大峡谷,两名“美人鱼”戴着防毒面具邀请民众签字保护水质拒绝污染,并赠送五彩水滑石。不少游客纷纷驻足,或品头论足,或窃窃私语,对这一“行为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想用“行为艺术”来唤醒市民、游客的环保意识,这并非该景区首创。曾经,“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北京光猪跑”、“空气罐头”等系列活动就曾引得媒体、舆论高度关注。而此次河南三门峡景区故伎重演,寄望用“表演秀”的方式来唤醒游客自觉保护水资源、珍惜水环境的意识,或许过于天真和不现实了。毕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不仅与个人素养有关,学习、教育、监督、惩戒等手段缺一不可。

 

当前,环境污染是市民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一方面,源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太大;另一方面,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全国两会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也透露,“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入可能要超过5万亿元。期待政府的“真金白银”投入,真正唤醒社会各界保护环境之责,切实拿出务实之举,莫让环境保护只是一场“表演秀”。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