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污泥处理与资源利用国际高峰论坛 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污泥处理和利用标准工作组会议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被误解的湿地” 目标是钱,还是生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23  浏览次数:103
核心提示: 湿地保护谈了多年,结果却是面积大幅减少、功能明显萎缩,修复或新建的所谓湿地也大多是虚有其表。近几年湿地项目很多,相信很多
青岛欧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污泥处理与资源利用国际高峰论坛 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污泥处理和利用标准工作组会议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湿地保护谈了多年,结果却是面积大幅减少、功能明显萎缩,修复或新建的所谓湿地也大多是“虚有其表”。“近几年湿地项目很多,相信很多景观设计师都参与过,有一些甚至还在国内外拿了奖。但实际上,这其中很多都是被误解的湿地。”2月2日“世界湿地日”即将到来之际,李建伟围绕湿地的基本定义和存在问题,发表了看法。


核心是水,还是土壤?
  李建伟分享了自己经历的两件事,这两件事让他对湿地的定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知。多年前,他和中科院一个生态湿地研究团队去新疆喀纳斯做项目,他问一个研究人员对湿地是怎么定义的,得到的回答是:一个重要标准是,水深6米以下的水域。


“当时我就想,这样的划分是不是过于简单了。”李建伟表示。目前普遍使用的湿地定义是于1971年2月2日制定,后经1982年12月3日修订的《湿地公约》:湿地系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第二个故事是在十年前的美国,李建伟和同事参与迪士尼的一个项目设计。相关部门说项目里有一片湿地,是不能动的。美国对湿地的保护非常严格,动一点点要经过很多部门审批。“我们到现场一看,这也算湿地吗?”李建伟回忆道,就是一片长满杂草的低洼地,里面一点水也没有。就因为这片所谓的湿地,对项目的整体设计和艺术布局造成很多障碍。


而当时同事的一番话迄今为止仍然令李建伟印象深刻:湿地不是由水,也不是由湿地植物界定的,而是由土壤界定的。什么样的土壤决定了里面有什么样的微生物,上面长什么样的植物,进而构建成一个湿地的生态系统。这番言论与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内部关于湿地的定义颇为相似:那些地域被表面和地下水浸泡或覆盖,有足够的时间和频率来支持植物和生物生息的饱和状态的土壤。

  “行为是以基本定义为指导的,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李建伟说,自己学过生态学、微生物学、土壤学、地质学等,所以知道湿地这样的一个大环境里必须是以土壤为核心。而如果定义上存在认知误差,后面的很多工作也许不但起不了作用,还会产生反效果。


目标是钱,还是生态?
  钱还是生态?似乎是个多此一举的问题,而且追求短暂的经济效益也必然将以更大的经济利益为代价。但以国内湿地治理的现状来看,很多做法其实是背道而驰的。


“珠江、长江、松花江……细数从南至北的重要河流,几乎没有没修拦河坝的,河流的完整生态已经被破坏。”李建伟表示,而湿地则是政府要拿项目,设计公司要拿钱,很多湿地越治理越糟糕。


橡胶坝、防渗膜和混凝土,成为当下很多河流和湿地治理中使用的方法。在李建伟看来,橡胶坝阻断了鱼群等生物的正常生存环境,也阻碍了水流,导致水坝下游日益干枯。防渗膜和混凝土虽然暂时减缓了水源流失,但根本上隔绝了水和土壤的交流。“防渗膜上摆盆栽,很多设计师都画过这样的设计图吧?不要再自欺欺人了。”李建伟说,湿地追求的是开放的健康空间,郁闭空间只能令生态链断裂。


湿地为何重要?它对治理大气污染、表土污染和水污染至关重要,那些都是单纯依靠人工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湿地是我们的生存基础,应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李建伟表示,先弄清什么是湿地,再调查湿地在哪里,才能做好保护。做一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同时,湿地立法也迫在眉睫。让管理者、开发商,甚至每个人知道哪里是湿地,通过国家立法保护下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尤其在目前全国范围的大建设时期,有些湿地可能就湮没在大风潮中了,而有些资源一旦破坏,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被误解的湿地”

2014-01-24 李颖 中国花卉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