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 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二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丁仲礼----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与古气候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22  浏览次数:241
核心提示: 丁仲礼----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与古气候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给水排水 云直播

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 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二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丁仲礼,男,汉族,1957年生,浙江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与古气候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兼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等。历任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还是国际IGBP-PAGES执委会委员,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理事等。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所长。在第四纪地质,特别是中国黄土研究方面做出贡献。
 

 丁仲礼,1957年1月出生,浙江嵊州人,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兼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主任,国际IGBP-PAGES执委会委员。1982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在第四纪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第四纪地质学、古环境学、古全球变化等。[1-2] 
中文名
丁仲礼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嵊州
出生日期
1957年1月
职    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四纪地质专家
毕业院校
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
主要成就
黄土研究、古气候

人物简介

丁仲礼(1
957年1月 ~),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黄胜堂村人。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
1982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在第四纪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12月,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委员会副主席,2008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2008年3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2014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
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兼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主任,国际IGBP-PAGES执委会委员。

研究领域

第四纪地质学、古环境学、古全球变化,长期以来,根据我国第四纪黄土和第三纪红粘土沉积,恢复过去七百万年来中国北方干旱区气候、环境演变历史,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在一系列野外与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黄土高原气候变迁的旋回性、周期性等,并探讨了气候演变同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全球冰量变化及与青藏高原抬升的关系。

履历表

1957年 1月出生
1982年7月 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
丁仲礼 院士

丁仲礼 院士

1988年 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在第四纪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
1989年12月至1990年7月在加拿大Alberta大学地质系作访问学者。
1994年 底任研究员。
1995年5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1999年5月担任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2000年11月担任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2008年3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
2013年3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3]
2014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1]

2所获荣誉

1994年 获国家优秀中青年科学基金。
1995年 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7年 获第六届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一等。
1998年 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1年 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地球科学奖”。
2002年 获首届黄汲清青年科技奖。

3学术贡献

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第三纪/第四纪界限工作组成员。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论文约30篇,有关成果被SCI刊物引用800余次。主要从事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重要成果包括:
1、详细划分了中国黄土地层并对其古气候记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Paleoceanography、QSR和QI等杂志上,并得到广泛引用。他进一步将五个黄土剖面的古气候曲线综合在一起,给出2.6Ma以来中国黄土古气候变化的代表性曲线,这项成果被《Paleoceanography》的审稿专家誉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最连续的陆相第四纪沉积气候变化记录"。
2、东亚古季风演变动力机制研究,从理论上提出晚更新世时期东亚古季风变化的全球冰量驱动观点,并在QR和AnnualReviewofEarthandPlanetarySciences发表。
3、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成因及古气候记录研究,提供了红粘土为风成成因的大量新证据,初步恢复了晚第三纪时期黄土高原的气候演变历史,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丁仲礼

丁仲礼

丁仲礼研究员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被国际SCI收录的论文引用达800余次。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同年获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优秀科学家奖、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科研规划项目973课题负责人
"详细划分了中国黄土地层并对其古气候记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将五个黄土剖面的古气候曲线综合在一起,给出2.6Ma以来中国黄土古气候变化的代表性曲线,这项成果被《Paleoceanography》的审稿专家誉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最连续的陆相第四纪沉积气候变化记录"";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成因及古气候记录研究,"
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与古环境研究。利用中国北方的第四纪黄土、晚第三纪红粘土等风成沉积重建古气候演变历史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黄土与红粘土地层及年代框架,获得了一系列表征古气候变迁的记录,并分析了古气候记录的周期性、相位特征以及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全球冰量在第四纪时期的变化对东亚古气候变化的控制作用等新认识。在证明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为风成成因上做了较系统的工作,并正在黄土沉积与沙漠演变、古气候长期演变与构造变动等方面做探索性的工作。丁仲礼博士主要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成长的,从1991年获得青年基金起,他分别参加及主持"八o五"、"九o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94年获优秀中青年基金,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在1997年得到延续资助。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院知识创新项目,973项目的二级课题等。研究成果被SCI论文引用近1000次以上。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