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杨长明----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8-13  浏览次数:552
核心提示:杨长明----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杨长明个人简历

杨长明,男,19732月生,安徽巢湖人,博士(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环境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导师,环境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污染环境修复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首批拔尖人才,兼任中国环境学会水环境分会理事、中国环境学会沉积物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水生植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污染水体和退化湿地风险评价、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等研究近几年承担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江苏省建设厅环境科技专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2018年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2010荣获“江苏省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三)。



 


 杨长明,同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环境学会水环境分会理事;上海市生态学会理事;国际著名杂志“JournalofFood,AgricultureandEnvironment(JFAE)”中国地区编委;《Wetlands》、《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环境科学学报》、《水生物学报》、《农业环境学报》等国内外杂志审稿人。

杨长明
 

职  务: 教授

博士/硕士导师:硕士生导师

办公室电话:021-65983319,13601654532

电子邮箱:cmyang@tongji.edu.cn

所在系所(部门):环境科学系

主要研究方向:污染土壤和水体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效应

主讲课程:环境土壤学、环境修复学、环境地学、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

 

校内外学术及行政兼职:

中国环境学会水环境分会理事;上海市生态学会理事;国际著名杂志“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JFAE)”中国地区编委;《Wetland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环境科学学报》、《水生物学报》、《农业环境学报》等国内外杂志审稿人。

 

教育经历

1992.09-1996.07: 安徽农业大学农业资源利用专业本科学习;

1996.09-1999.07:安徽农业大学攻读气象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9.09-2002.0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土壤学专业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2年8月-2004年6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华北平原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的耦合关系研究;

2004年7月-至今: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污染土壤和水体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以及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效应等方面研究。

 

教育情况

目前承担《环境土壤学》、《环境地学》、《环境污染修复学》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等课程本科教学工作;2次获得同济大学教改项目资助,在《高等理科教育》、《实验室科学》和《大学环境类课程论坛》等期刊发表教改论文7篇。指导硕士研究生10名(留学生3名);合作指导博士生2名。曾多次荣获同济大学和学院“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科研项目

1. 国家水专项“巢湖市景观水体水质强化净化与原位生态修复及污泥稳定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2014ZX07303-003- 06),子课题负责人;

2.国家水专项“节地型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2013ZX07314-003),子课题负责人;

3.国家重点实验室面上基金"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对河岸带土壤反硝化作用影响及机制"(Y412201426),课题负责人;

4.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科技专项“太湖流域引江济太期间水质分析”(THKJ20140586),项目负责人;

5.国家水专项“巢湖城市水系水质保障与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课题”(2008ZX07316-004),子课题负责人;

6 国家水专项“苕溪瓶窑-乾元段入河污染物减排和水质改善技术集成与示范”(2008ZX07101-006-07),任务负责人;

7. 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沼渣液高效固液分离与资源化技术研究与示范”(08DZ1206100),项目负责人;

8. 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受咸水入侵影响河岸带土壤退化过程及效应”(PCRY09005),项目负责人;

9. 江苏省建设厅重大专项“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生态深度处理技术与条件优化”(JS20080564),项目负责人。

1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崇明低碳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研究”(2009BAC62B00),研究骨干。

 

表学术论文

1. C. M. Yang, L. Z. Yang, T. M. Yan. Organic carbon and its fractions in paddy soil as affected by different nutrient and water regimes. Geoderma, 2005, 124 (1-2): 133-142 (SCI).

2. C. M Yang, L. Z. Yang. Soil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arameters of paddy soil quality as affected by different nutrient and water regimes. Pedosphere, 2005, 15 (1): 13-18 (SCI).

3. C. M. Yang, L. Z Yang, J. H. Li. Organic phosphorus fractions and microbiological activities involved as influenced by organic manure in continuously and alternately flooded anthropogenic soils. J. of Environ. Qual., 2006, 35: 1142-1150(SCI) .

4. 陈海雁,杨长明*,李建华.不同河岸带植物根际丁草胺降解特性差异及其微生物学机制. 生态环境, 2008, 17(6): 2201-2206.

5. 杨长明顾国泉李建华等. 风车草和香蒲人工湿地对养殖水体磷的去除作用.中国环境科学, 2008,28(5):471-475.

6. 杨长明顾国泉李建华等. 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停留时间分布与N、P浓度空间变化 .环境科学, 2008,29 (11):3043-3048.

7. 杨长明,蔡雯娟 ,陈海雁 ,李建华.河岸带植物根际苄嘧磺隆降解与微生物学特征.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8(3): 397-403.

8. Yang C.M, Wang Y.L, Li J.H. Microbial 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 to bensulfuron-methyl and biodegradation in three different vegetated riparian soils. In Proceeding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Borrego Publishing LLC, USA, 2010 (EI).

9. Yang C.M, Wang Y.L, Li J.H. Plant species mediate rhizosphere microbial activity and biodegradation dynamics in a riparian soil treated with bensulfuron-methyl . CLEAN – Soil, Air, Water, 2011,39 (4), 338–344.

10. Changming Yang, Mengmeng Wang, Haniyan Chen, Jianhua Li. Responses of butachlor degradation and microbial properties in a riparian soil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ree different plants. Journal of Enviromental Science, 2011, 23(9):1437-1444.

11. Changming Yang, Mengmeng Wang, Wenjuan Cai, Jianhua Li. Bensulfuron-methyl biodegradation and microbial parameters in a riparian soil as affected by simulated saltwater incursion. CLEAN – Soil, Air, Water, 2012, 40(4): 348-355.

12. Yang C M, Shen S, Wang Y L, Wang M M, Li J H. Mild salinization stimulated gyphosate degradation and microbial activities in a riparian soil from Chongming Island,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2013, 34(4): 367-373.

13. Yang C M, Wang M M, Li J H.Plant species influence microbial metabolic activity and butachlor biodegradation in a riparian soil from Chongming Island, China. Geoderma, 2013, 193-194(3): 165-171.

14. Yang C M, Wang M M, Li J H. Influence of rhizosphere microbial eco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from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on butachlor degradation in a riparian soi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12, 41(5): 716-723.

15. Wang Y L, Yang C M (通讯作者), Li J H, Shen 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soil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riparian buffer zones from Chongming Island, China, Chemosphere, 2014, 111(5): 502-512.

16. Wang Y L, Yang C M (通讯作者), Zou L M, Jing Y C.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from riparian soil by using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EEM)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mass spectrometry. Applied Spectroscopy, 2015,69(5): 623-634.

17. Wang Y L, Yang C M(通讯作者), Zou L M.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Soil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cross a Riparian Buffer Wetland in Chongming Island, China. Pedosphere, 2015, 25(2): 220-229.

18. Yang C M, Jing Y C. Rhizospheric Denitrification Potential and Related Microbial Characteristics Affected by Secondary Salinization in a Riparian Soil. Geomicrobiology Journal, 2015, 32(7): 624-634.

 

获奖及专利

2010年荣获 “江苏省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申请人排名第3);

2010年、2012年和2014年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提交的学术论文荣获“简浩然优秀论文奖”;

2010年荣获2010ICEST国际会议(美国休斯顿)论文奖 “Paper Conference Award”;

2005年荣获同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排名第5位);2015年荣获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

2013荣获“慧信-胡家骏环境教育奖励金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培养基金”。

目前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其中已授权5项;



中文名 杨长明
职 业 教授
国 籍 中国
所在系所 环境科学系

1人物概况

职 务:副教授

博士/硕士导师:硕士生导师

所在系所(部门):环境科学系

主要研究方向: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效应

主讲课程:环境土壤学、环境修复学    校内外学术及行政兼职

2教育经历

1992.09-1996.07: 安徽农业大学农业资源利用专业本科学习;

1996.09-1999.07:安徽农业大学攻读气象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9.09-2002.0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土壤学专业博士学位。

3工作经历

2002年8月-2004年6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华北平原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的耦合关系研究。

2004年7月-至今: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河口滩涂湿地与河岸带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以及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理论与技术。

4教育情况

目前承担《环境土壤学》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本科教学工作;2次获得同济大学教改项目资助。指导硕士研究生7名;合作指导博士生1名。

5科研项目

编辑

1. 国家水专项“巢湖城市水系水质保障与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课题”(2008ZX07316-004),子课题负责人;

2. 国家水专项“苕溪瓶窑-乾元段入河污染物减排和水质改善技术集成与示范”(2008ZX07101-006-07),任务负责人;

3. 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沼渣液高效固液分离与资源化技术研究与示范”(08DZ1206100),项目负责人;

4. 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受咸水入侵影响河岸带土壤退化过程及效应”(PCRY09005),项目负责人;

5. 江苏省建设厅重大专项“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生态深度处理技术与条件优化”(课题编号:JS20080564),项目负责人。

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崇明低碳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研究”(2009BAC62B00),研究骨干。

杨长明,蔡雯娟 ,陈海雁 ,李建华.河岸带植物根际苄嘧磺隆降解与微生物学特征.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8(3): 397-403.   陈海雁,杨长明*,李建华.不同河岸带植物根际丁草胺降解特性差异及其微生物学机制. 生态环境, 2008, 17(6): 2201-2206.   杨长明, 顾国泉, 李建华等. 风车草和香蒲人工湿地对养殖水体磷的去除作用.中国环境科学, 2008,28(5):471-475.   杨长明, 顾国泉; 李建华等. 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停留时间分布与N、P浓度空间变化 .环境科学, 2008,29 (11):3043-3048.

6获奖及专利

2010荣获 “江苏省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申请人排名第3)。2010年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提交的学术论文荣获“简浩然优秀论文奖”;

2010年7月荣获2010ICEST国际会议(美国休斯顿)论文奖 “Paper Conference Award”。

2005年荣获同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排名第5位);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已授权3项;
 


杨长明

职    务:副教授

博士/硕士导师:硕士生导师

办公室电话:021-65983319

电子邮箱:cmyang@tongji.edu.cn

所在系所(部门):环境科学系

主要研究方向: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效应

主讲课程:环境土壤学、环境修复学

校内外学术及行政兼职:

中国环境学会水环境分会理事;上海市生态学会理事;国际著名杂志“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JFAE)”中国地区编委;《Wetland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环境科学学报》、《水生物学报》、《农业环境学报》等国内外杂志审稿人;

 

教育经历

1992.09-1996.07: 安徽农业大学农业资源利用专业本科学习;

1996.09-1999.07:安徽农业大学攻读气象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9.09-2002.0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土壤学专业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2年8月-2004年6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华北平原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的耦合关系研究;

2004年7月-至今: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河口滩涂湿地与河岸带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以及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理论与技术

 

教育情况

目前承担《环境土壤学》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本科教学工作;2次获得同济大学教改项目资助。指导硕士研究生7名;合作指导博士生1名。

 

科研项目

1. 国家水专项“巢湖城市水系水质保障与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课题”(2008ZX07316-004),子课题负责人;

2. 国家水专项“苕溪瓶窑-乾元段入河污染物减排和水质改善技术集成与示范”(2008ZX07101-006-07),任务负责人;

3. 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沼渣液高效固液分离与资源化技术研究与示范”(08DZ1206100),项目负责人;

4. 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受咸水入侵影响河岸带土壤退化过程及效应”(PCRY09005),项目负责人;

5. 江苏省建设厅重大专项“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生态深度处理技术与条件优化”(课题编号:JS20080564),项目负责人。

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崇明低碳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研究”(2009BAC62B00),研究骨干。

 

代表学术论文

1. C. M. Yang, L. Z Yang, J. H. Li. Organic phosphorus fractions and microbiological activities involved as influenced by organic manure in continuously and alternately flooded anthropogenic soils. J. of Environ. Qual., 2006, 35: 1142-1150(SCI) .

2. C. M. Yang, L. Z. Yang, T. M. Yan. Organic carbon and its fractions in paddy soil as affected by different nutrient and water regimes. Geoderma, 2005, 124 (1-2): 133-142 (SCI).

3. C. M Yang, L. Z. Yang. Soil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arameters of paddy soil quality as affected by different nutrient and water regimes. Pedosphere, 2005, 15 (1): 13-18 (SCI).

4. Yang C.M, Wang Y.L, Li J.H. Microbial 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 to bensulfuron-methyl and biodegradation in three different vegetated riparian soils. In Proceeding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Borrego Publishing LLC, USA, 2010 (EI).

5. Yang C.M, Wang Y.L, Li J.H. Plant species mediate rhizosphere microbial activity and biodegradation dynamics in a riparian soil treated with bensulfuron-methyl . CLEAN – Soil, Air, Water, 2011,39 (4), 338–344.

6. Changming Yang, Mengmeng Wang, Haniyan Chen, Jianhua Li. Responses of butachlor degradation and microbial properties in a riparian soil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ree different plants. Journal of Enviromental Science, 2011, 23(9):1437-1444.

7. 杨长明,蔡雯娟 ,陈海雁 ,李建华.河岸带植物根际苄嘧磺隆降解与微生物学特征.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8(3): 397-403.

8. 陈海雁,杨长明*,李建华.不同河岸带植物根际丁草胺降解特性差异及其微生物学机制. 生态环境, 2008, 17(6): 2201-2206.

9. 杨长明, 顾国泉, 李建华等. 风车草和香蒲人工湿地对养殖水体磷的去除作用.中国环境科学, 2008,28(5):471-475.

10.杨长明, 顾国泉; 李建华等. 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停留时间分布与N、P浓度空间变化 .环境科学, 2008,29 (11):3043-3048.

 

获奖及专利

2010荣获 “江苏省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申请人排名第3)。2010年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提交的学术论文荣获“简浩然优秀论文奖”;

2010年7月荣获2010ICEST国际会议(美国休斯顿)论文奖 “Paper Conference Award”。

2005年荣获同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排名第5位);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已授权3项;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