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主题:“国际环保技术转移” 时间:2014年10月24日 下午 2014(第二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0-29  浏览次数:337
核心提示:主题:“国际环保技术转移” 时间:2014年10月24日 下午 2014(第二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时间:2014年10月24日 下午
地点:宜兴市宜兴宾馆2楼
主题:“国际环保技术转移”

 
    主持人:首先有请GHD公司为我们带来GHD环境服务的理念、技术和实践。
    丁南华: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非常高兴这次能够应邀参加第二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推进会,下面我代表GHD公司来介绍一下我们环境业务的技术转移方面的一些理念、做法和实践。
    第一想简单介绍一下技术转移的概念,第二想介绍一下GHD在全球环境服务的模式,第三个讲一下GHD环境技术转移在中国的实践。
    什么是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的定义非常多,说法也很多,我在我们的材料上面也做了一些解释。技术转移是指科学技术在国家间、地区间、行业间以及科学技术自身的系统内输出与输入活动的过程,技术转移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技术成果、科技信息以及科技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的推广交流和普及。
    对环境技术的转移,我们觉得环境的技术是全球环境挑战的核心,今天上午几位专家报告也讲了现在全球面临很大的环境问题,环境技术是环境挑战的核心,只有借助环境技术才能对全球环境恶化和污染来源进行评估。
    第二方面环境技术是判断环境影响、减少排放、资源管理合理化以及环境建设的手段。第三个环境技术也是经济发展、创造价值和增加就业的基础。通过环境技术的产业化也可以带来很好的发展,环境治理也可以带来产业的发展、就业的增加。在国际上也有许多环境公约对技术转移做了阐述,我就不多说了。
    GHD环境服务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我给大家介绍一下GHD公司的情况,GHD是一个全球的咨询公司,GHD在86年前是由3个人合资组建的,这三个人的名字首个字母就是GHD。GHD从三个人发展到接近8500人,每年都以100人次在增加,所以GHD现在在全球的影响很大。它的业务范围已经到了全球的五大洲,在全球有一百多个办公室,它的员工超过8500人,营业额达到了10亿澳元。另外它的主要服务包括几个专业领域,水、能源资源、环境、交通、建设,它把整个的服务分为一个个的专业服务组,一共有70个专业的服务组。
    在环境方面我们服务的范围包括环境影响的评估、审计、审批、污水和污泥处理再利用,地下废物的再管理,为土地污染评估等做服务。
    我们的客户在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中东、南美、澳大利亚。我们在服务的模式上,全球一体化的服务原则,资源共享、技术共享、以客户为中心。
    具体表现的是这样的服务结构,比如说我们的环境服务领域,我们在全球有一个叫环境专业的技术总监,这个总监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教授。下面分若干个环境专业组,每个专业组有一个牵头人,每个组长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在全球各地、各个办公室有一个环境专业的协调员,另外在各个分公司下面有环境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我们服务的内部管理服务模式上,每个月各个环境专业组长开一个电话会议,讨论项目手续的难点技术知识。第二个每年的专业组会举行一个全球方面的技术交流会。介绍各个专业组的项目中采取的先进理念、方法和成果,就是每年我们把开展服务那些所形成的好技术、理念和成果进行交流,以便于共享。GHD有一个全球网络,这个网络能够通过在线的专业讨论进行全球交流,这一点比如说在中国我们接触到了哪一项技术中国区的专业技术人员不熟悉,马上通过内部的网络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发布到网上之后全球的专家得会对这个问题提出他们的建议,甚至可以跟进、参与我们的服务。专业协调员随时将好的方法、技术推广告知相关的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随时通过邮件系统在全球范围内讨论技术问题,提供帮助。这也是我们在环境服务方面的一些基本模式。
    在中国,我们也有一些技术转移的实践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所做的就是承担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政府组织援助的一些环境咨询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理念技术为中国环境治理提高政策、技术和管理咨询。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GHD全球的专家到中国参加具体项目的合作和服务。第三是我们在北京设立了一个咨询公司,另外我们还设立了一个与水相关的咨询公司,参加全国的服务。最近我们参加了水利部开展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生态咨询, 我们给全国18个城市做过水咨询,另外我们也积极推动我们GHD公司通过项目的实施所形成的专利,这个专利也有转移到中国的,另外我们通过一些培训把一些好技术提供到中国,在中国进行示范。比如说我们做的项目,我们在这里介绍几个我们做的项目情况,一个是中国环境合作发展项目,这个项目当时我们也跟环保部进行合作,这个项目是澳大利亚政府赠款的2500万澳元,中国的包括发改委、水利部、环保部,主要是在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的管理方面提供咨询帮助。澳大利亚政府给了这个钱委托我们公司对整个项目进行全程的管理,在期间执行了五年,在这五年当中我们协助中国的有关部位一共完成了9个核心资项目和11个教学项目,这些包括参与太湖水污染防治、甘肃石羊河流域管理、水生态补偿机制及政策研究、河流健康和河流政策研究、跨区域的水污染治理以及水污染防治的共动参与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共动研究我们把澳大利亚以及国际上的先进管理理念服务到中国的环境治理过程当中。
    这也是澳大利亚当时援助的项目,是大同环境清洁项目,我们也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咨询服务,我们负责这个项目的管理,提供支持,开展技术培训,提供相关的清洁环境设备。这是一个利用高效生物气能源回收的技术,在北京处理一家供水厂的污水,后来他们找到了我们公司,然后我们借鉴我们具有同样类型地处理厂,把那边的技术借到中国来用,效果非常好。
    我们也协助新西兰的一家大公司服务养殖场,并且把他们的服务用于中国,为中国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这是一家国外的企业投资的,他委托GHD的公司对整个进行咨询和环境影响的评价,我们通过环评通过了环评部门的审批,另外还要把报告做得符合国际金融审查的要求。这也是一个例子,是讲我们GHD在美国的公司,艾伦博士曾经参与了美国华特区最大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这个处理厂类似于我们北京的处理厂,他们碰到了污泥的问题,我们把原来做了一些 技术给他们做了介绍,然后为他们的污水处理厂,特别污泥的处理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服务。
    另外艾伦博士还是美国环保组织的新兴技术手册的作者,包括污水传送系统安装、生活污水的管理、污水处理这些手册的作者,我们GHD正在组织翻译他的这些好文章和手册,也想通过翻译他的技术把这种技术介绍给中国的用户,这也是一种服务的方式。
    这是一个湖南工业园区的修复技术,我们GHD提供了土壤修复方面的一些技术。这是我们承担哈尔滨市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计划,我们以松花江为例,为他们做了很详细的水环境治理的规划,澳大利亚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一些先进理念也有应用到这个项目当中。我们还参与了常州阁湖的项目,我们GHD作为前都的咨询公司对这个计划进行了审查,提出了新的环境补救措施和计划,同时对常州市的五星级酒店提供了一些建议。
    这是我们所参与一些服务的情况,当前全球的政府都面临着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环境需要兼顾,GHD实行的理念帮助我们客户实现发展目标,并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均衡发展。
    我们也想通过参加这次会议像同行们学习,利用我们已有的专业技术、网络、经验为中国的环境治理提供更好的服务。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精彩发言,也非常感谢GHD对水环境做出的贡献。我们现在进入下一位的环节,下一位演讲嘉宾来自北京佳润洁环保技术公司总经理李明先生。
    李明: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协会的情况还有现在我本人的一些情况。我们协会是在美国正式注册了一个组织,专门从事一些环境从业人员的一些服务,当时是由30多个在海外的博士发起的组织,这个组织在环境领域,在海外华人圈里非常有影响力,现在在国内也做了一些网上的讲座和学习的网页。当然我今天不是代表我们协会和公司,主要是分享一下我这边关于环保技术本地化的体会。我本人出国之前也是专门从事环保设备本地化专门做环保技术,一直在工程现场第一线工作,回国之后也是专门做一些先进技术的引进。
    今天我主要总这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下,首先环保技术的转化途经,这个很简单的说一下,然后我把环境技术本地化的一些操作和问题通过五个案例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些案例也都是我本人经历过的,这些过程中也有很多体会,有一些案例也是我们现在正在操作的,我还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好技术到底在哪里和我们规划的一些本地化技术。
    首先简单说一下转化途经,转化途经也就是这三种方式,我们有一些非常成熟的国外技术我们会直接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引进,这种直接引进,因为工程化,工程条件国内国外都比较相似,这样往往国内的公司参与度会比较低,大部分的利润还是在国外公司的手中。第二种方式就是参与一些技术的研发,比如说一些高校、公司和国外的团体进行一些合作,这技术引进只能算是一个技术的合作,真正离产品化可能还有一段距离,包括应用领域也都不是很确定。我现在着重做的就是技术本地化,是已经比较成熟,同时对应用领域的其它配套措施都已经很完善的,而且国际市场需求比较多,有一些技术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反而非常少,这就是在近些年会有一些技术会在中国环境领域爆发。
    下边我就通过几个案例把我经历的这些环境技术引进的经验给大家介绍一下,首先第一个案例,这个技术可能大家都听说过,就是连续沙律,我后面可能会讲很多技术的东西,我尽量快一点介绍。这个案例的主要目的就是我们在技术和设备引进的同时,往往是经常忽略经验和管理方面的东西,对于这个技术来讲,它本身是诞生于70年代,然后在90年代欧洲用得也比较多,一直没有在国外出现特别大规模的应用,在日本、澳大利亚都有相应的产品,直到近几年帕特森收购了以前最原始技术的所有者,在那之后2012年、2013年这几年他们在北美的市场几乎是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很多美国的公司专门做这种技术的运营,这是这个技术的一个背景。这个设备的形式大概是这几种,我也是通过设备的一些东西来知道一些问题。
    左上面的是传统的应用,然后是针对生化氨氮去除的,他们之间有很多细微的差别,真正在国内社会来做的时候,应该是2000年之后,我本人字这个技术的时候也是从2000年开始。如果我们忽略掉很多细节的话这个设备也可以做成,但是在常规过滤领域的应用现在在国内已经有一些,但是批量往往会出现问题,这也是由于我们对一些细节的应用还不够彻底,而且对于氨氮和反消化这两个方面的应用欠缺得更多,现在也有一些国外的公司,但是这对于整体的管理还存在一些差异,因为对于过滤技术的本身要通过沙层,对技术要求比较高,所以有的时候往往是技术来了,但是经验没跟上,导致产品的应用出现问题。同时一个技术的细节,所有的细节都是经验的跟进,这个技术的发展从70年代发展到现在各种细节都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跟这个技术类似的一些应用,比如说生物滤池现在国内也有在用,但是真正用得好的很少,这些设备是非常重管理的技术,就是大型污水厂,我们现在用的生物滤池已经非常多了,但是真正能运行好的很少。
    第二个案例我是用蚯蚓工业化来介绍,就是有一些技术的引进难度非常大,需要深度的本地化,这个技术就是这样的。大家看到这个照片都是国内蚯蚓养殖的技术,它对于一些固体废弃物、污泥都非常有益处。蚯蚓工业化在美国有一些公司在做,而且技术都很成熟,这个技术工业化的区别,工业化和传统蚯蚓散养的区别有效率差出了10倍,而且通过管理的办法可以将蚯蚓的价值用得更充分,还可以用蚯蚓进行碳工业的转化。这个模式在国外已经做得很成熟了,像美国、加拿大、欧洲、荷兰、比利时都已经很成熟,但是这个技术的本地化难点在国内非常明显,主要是蚯蚓品种的问题,蚯蚓品种的引进是非常难的,我大概用了一年的时间想引进加拿大的品种,但是基本上没有办法,因为在国内的海关检疫要求单只检疫,可是引进一次起码得上千万只才能工业化,因为工业化的程度品种的衰退是非常快的,所以要有一定的量,当时我问过一个农大的教授,他说我这边都折腾十几年了还没进来,你别折腾了。另外一个问题皆是原材料的复杂一开始我们雄心勃勃想做污泥,但是后来我们发现污泥的复杂性很难控制,如果有了问题那基本对我们的养殖车间都是灾难性的。但是我们现在也没有放弃这个,这就是我们的案例,对于前面的碳源我们就是用单一的机制,用牛粪来做,这也是国内唯一的工业化的技术。
    下面我介绍一下第三个案例,第三个案例就是工业技术包案例,这是我们公司自己的技术,这是生化处理的技术,这个技术简单介绍一下就是在生化领域可以做到任何一个污水厂我来改造生化,节电可以节40%,我们这里现在有一个核心数据,6米水深,我一度电可以供6公斤的氧,现在离我们最接近的技术可能也只能供三公斤到四公斤。我们在做工业水的时候优势也非常大,这是一些工程照片,转化得比较成功,在国内也有十多个案例,现在我们尊重发明者的意愿也没有为这个技术起名字。现在我们虽然做了这么多,但是我们也不敢说我们对这个技术细节到了什么程度,因为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就能有一些非常多的变化。下一个案例,这是专门一个产品本地化的案例,产品这个技术,这个引进可能稍微简单一些,就是充分利用国内的加工能力,我们是做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装置,主要是针对农村污水,我把这些污水技术集成在一个集装箱里。但是其实污水的小装置都是非常大的,可能很多人认为把大污水厂做小就完了,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这种产品的定位就是终端处理,前端肯定是有收集,收集就决定了整个污水的处理程度。这个产品我们也是采用整体供货加安装调试。其实这个小装置里面技术难点主要有两个,因为做小装置我要解决的就是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就是来水极端不均匀,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有非常长的污泥排放周期,这两个问题解决小装置一般就不会有什么障碍。
    最后这个案例是河道修复,这也是一个最简单的本地化案例,这个照片中间有一条白线,整个就是我们做的300米河流的水域循环的装置,这个技术以前在德国鲁尔河修复用过,我们这个技术要达到非常低的能耗,然后来达到一个修复。但是怎么能产生效果?首先300米的板子能不能曝出气来,气泡均匀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看。实际上本地化成功也很简单,当初我们把这个装好之后,一通气和水整个河面就处理了,设备本地化就做完了,以后其它的河再做都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河道的修复技术。
    接下来有几个问题想跟大家讨论,就是说好技术在哪里?我本人来讲我以前一直是在外企公司对国外的数据库非常的了解,因为我以前也是在做本地化,之后在国外来做这个技术的科研,包括我们协会的资源,基本上各个大学都有我们学会的硕士。
    我大概列了一下好技术在哪里?一个是基于全球的东西,另外一个是科研成果文章的跟踪,第三个是科技创新。但是现在我最深的体会就是真正的好技术,有的技术天生是让我们不理解的,这是我现在的一些体会,实际上我接触了很多顶级的专家,包括这些东西都是要在学术之前5到10年的技术才来做。
    我认为现在正在做本地化的一些技术还达不到我之前介绍案例的程度,但是现在也是正在进行的一些工作。首先这个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生物制化工,这在国内领域非常有前途,现有来做的话生物制热点也有很多公司来做,都是比较粗放,同时还有一些烟气和污水的问题。下一步就是精细化热解,生物制化工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出路,这个技术其实并不陌生,简单来讲一般生物我们需要把它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酶解和处理,但是因为我们的石油非常少,而这个技术会影响石油的价格。我们现在做的技术就是在运处理方面可以代替,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可以快速有效的破坏纤维素,同时我没有采用酸化的方法,成本只是它的十分之一,整个的过程是非常顺畅的,但是这个技术还没有达到同城化的程度,也是我们现在进行本地化的重点技术。
    我们污泥汽化技术也有自己的特点,也是跟德国的公司在配合,那个公司也有四个科学家在跟我们合作,简单说的的话就是污泥,因为污泥比较单一,一热解就是汽化的过程,产生的气可以发电,后面的生物碳我们可以做其它的应用。现在我们在本地化技术的时候碰到的主要问题实际上是污泥干化的过程,因为现在全球来看,没有特别理想的污泥干化技术来配合,会有一些污泥干化设备,但是没有理想的污泥干化系统,所以我们现在推污泥干化的工艺包也有一些合作,希望两年内把工艺包完全产业化。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本地化技术,影响会比较大。这就是烟气超低排放标准,大家看到的照片也是国内的业绩,因为现在国家烟气的标准定得比欧盟还要低,而且这个技术也是唯一一个在广州实现的超低排放标准,这会对脱硫脱硝市场有一个冲击的技术。
    最后我们主要是现在在做消毒杀草本地化的工作,大家看图片的模块,我们已经完成的消毒模块的研发, 我们消毒是采用电催化的技术,实际上在消毒领域这么多年下来一直没有特别好的消毒技术,因为有一些副产品,臭氧的话副产品危害更大,而紫外消毒是间接消毒,所以有很多弊病,实际上他是帮助很多细菌和病毒来进化。现在我们要单独来做饮用水,特别是小区饮用水的技术。
    这个产品是在杀藻和观赏鱼类的应用,现在们一个公司在做海水珊瑚,因为海水的系统非常复杂,基本上没有人能够设计,这个就是新加坡那边团队在做的东西,而且在下周北京有一个国际鱼展,珊瑚的系统会正式发布,也是全球第一次发布,就在北京。
    我就给大家分享这些内容,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总的分享,也非常有趣,我想问一下这都是你们公司产的技术么?
    李明:是我们公司实实在在在做的。
    主持人:我们觉得非常有趣,这些需要专业化的渠道各平台,我相信大家也会很有启发。在这之前我注意有两位嘉宾刚刚来,今天我们最后一位的主旨发言是来自于斯德哥尔摩公约技术转移促进中心副主任吴昌敏先生,他的演讲是中国国际技术转移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欢迎!
    吴昌敏:其实刚才非常感谢鞠总给我们一个技术专业概念的解释,同时李总的发言也给我们讲了技术专业操作过程当中的一些案例。我叫吴昌敏,来自于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技术转移促进中心,这个中心不是实体化的机构,当时我们签署了这个之后是我们挂在清华大学的管理中心,成为八项公约的亚太区域中心。同时斯德哥尔摩的公约签署生效之后,按照公约的要求也是在全世界各地由各个国家相对应认为具备能力的机构资源去申请成为这个组织,我们服务中心就成为了斯德哥尔摩的技术转移促进中心。一会儿我可能还会涉及我们自己履行的公约,还有包括清华大学,包括我们在国家里面又设立了自己国家内的技术服务中心,我就简单的给大家做一下介绍。我今天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发挥技术专业作用,解决新兴环境问题,实际上是希望结合我这边正在做的一些工作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现在理解的环境保护,因为有一些观点我们用了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过去的环保技术发展用两个词就是“学习”和“模仿”,但是恰恰这两个过程也是技术转移的一种形态。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介绍一下我认为新兴的环境问题是什么,新兴环境对于技术的要求是什么。接下来看看我们在履约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哪些技术方面的挑战是我们很难通过原始的科技研发去很快速的支撑我们国家在解决新兴环境技术问题上的困境,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现在的工作,通过这个工作能够在某些方面促进我们解决新兴环境问题上能够得到一些启发,和发挥他们应该有的作用。
    新兴环境问题实际上刚才李总说的一个词,实际上新兴环境问题是我们大家今天坐在这里已经面对的问题,包括大家刚刚讲到的传统的环境保护一些概念,有所区别。这张照片是上周北京的天气,这个问题现在大家都很清楚,我们每一个公众都很清楚这是什么,我相信这个大家也很清楚是什么,对于垃圾焚烧的反对,从2011年开始各地开始建设垃圾焚烧场的时候都会遇到群众的阻碍,严格来说这里面有我们相应的管理问题,也有相应的公众意识问题,但是从我们做工作技术的角度来说,这是我们目前面临很尴尬的,没有人能硬气的站起来说我们有很好的技术手段来控制。
    这张图片是我们目前很多大气环境、土壤受到一些物质长期的破坏,这个照片则是非常有名的两场火灾,这是我们从火灾的角度引起的兴趣问题,但是我们从环境保护来说这两场火灾背后带来的巨大损伤是没有人提及的,就是在火灾扑灭的过程以及燃烧的过程产生的溴代的污染物所造成的环境危害这些还没有得到更多的提及,但是上个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小型论坛就在讨论如何在这个行业里面来寻找更可靠保温、阻燃的技术。
    这个照片是我们国际公约最新的问题,中国从能源结构来说大部分是以煤为机制的能源结构,以煤为能源的结构造成我们整个工业行业法过程当中大量煤的应用带来了很多污染问题,我们的燃煤发电厂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实际上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现在每年中日韩有论坛机制,我知道的是从2012年开始,每年的中日韩三国会展会议上都会就雾霾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对我们国内的雾霾状况,对周边的日本、韩国都引起了极大的关切,并且写在了三国的论坛当中。
    同样刚才提到很多化学品的污染,都有国际公约作为整个全球社会来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这是我认为新兴的环境问题这个概念我们个人的理解,同时我们必须讲清楚这样的环境问题现在看离我们真的不远了。为什么我刚才举了那么多的照片给大家看,我相信通过照片可以让大家看到环境问题爆发以后给大家带来的影响。同时大量的问题应该说是更加微观的环境污染问题,大量的都是由于环境化学品,不管是有意使用的还是无意产生的他们都有一个长效的污染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去寻找解决之路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说整个环保产业来说,驱动力大部分人会人这样的观点,政策的驱动力是最重要的,但是如何让这种驱动力真正的得到实现?得到落实?就像齿轮跑的传送带一样,我们的理解就是技术是最终把它解决地关键,通过我们对生产环节、使用应用环节、排放环节的控制去实践、节约这些新兴的污染问题。
    下面我会结合新兴化学污染物的国际公约,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来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现在实际上所面临的困点。这两张照片分别是斯德哥尔摩公约谈判的时候照片,和在日本召开的水域公约,实际上这些公约的签署为我们国家带来了是巨大的责任,因为实际上公约要求消减、淘汰大量的化学品,这是我们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生产,发展过程当中使用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中国整个的基础工业的影响力都是非常深远的。同时背负了这样的责任之后,他要求产生污染的排放设施必须要寻找到更好的,最佳的技术。对于过去要求停止使用的废弃物要有很好的处置技术,同时应用这些化学品所带来的产地问题需要有良好的修复技术,并且对于新的化学污染,以及他进行控制消减之后所达成的目标,需要有评估、分析的技术,这些技术都是我们在解决这些新兴环境污染问题需要获得的。实事求是来说,我们的产业界在这方面并没有准备好,包括我们的国家目前像钢铁行业,像垃圾焚烧行业,我们恰恰返过来垃圾焚烧行业做控制实际上已经是做得最好的了。
    同时包括其它的,像处置的巴塞尔公约,像新签的水域公约里面都会提到,为什么?因为这是国际社会分担的问题,因为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发展经济,因为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永远是一个需要平衡的问题。公约里面说缔约的发达国家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在履约当中提供技术援助。但是这个机制是并没有实质性的保障,因为像刚才李总介绍的,大量的,包括早上大会报告里面也提到了的大量的环境技术专利所有者在国外都是有私营公司承办的,尽管政府承诺了说我有这个技术去做技术援助的工作,但是真正的技术核心要点,特别是这些技术的实践经验都是由这些私营所有,这样的话可获得性是非常差的至少在公约履约层面来说可获得性是非常差的。因为技术转移是受商业利益驱动,单一的这种援助性的性质非常难以实现,所以我今天非常高兴这个会议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交流平台,也非常希望这样的平台能够让大家畅所欲言,就是说我们如何能够在商业操作的层面上做一些技术转移的过程。同时我们对刚才说的一系列的技术环境问题,技术研发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如果我们从今天等,等我们国家相关的科研院校,等我们的产业去做科技研发,尽管我们的政府能够提出相应的政策驱动,一方面对于这些新兴的环境问题目前市场驱动力并不够,刚才提到了像PM2.5的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化学品,微观污染的问题,我们实事求是来说,目前我们国家很多宏观的、常规的污染治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行为,要想让整个行业产业当中的从业者聚焦到新兴环境问题解决上也是非常困难的。这样来说话,我们想让我们的自主研发在短期内获得突破,实际上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在很多国际国家公约履行当中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我下面给大家说一下我们现在在做的新尝试,尽管新华有履约区域中心,但是我们还是希望站在为我们国家履约服务的角度上来做一些更多的事情。在2011年的最后一天,我们跟对外合作中心,还有清华大学,还有联合部的组织一块做了履约的技术中心,这个中心不光是我们要为履约做渠道、桥梁的作用,我们现在可以做更加实际的工作,为我们国家履行公约做引进开发,而且这个中心当时不光有对外合作中心,不光有清华大学作为研究单位,因为我们北京的环保公司作为企业的地区一块儿来做新的平台也是我们在尝试走政企合作的新模式。这个中心重点的研究技术方向包括刚才提到的部分重点减排技术,这是我们目前国家面临最困难的问题还包括新型非焚烧处置技术,也包括新的替代技术。刚才我们说到了溴代的淘汰,这是我们整个中心目前重点考虑的技术。整个技术中心希望发挥的作用是通过对技术持有者他们的技术状态分析,以及对技术需求方他们对技术需要的或者说应用市场的分析,我们建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我们近期已经在完善当中,可能在12月初就能够上线为大家提供服务。同时我们网络的平台,我们构建了减排技术网,由我们的专家团队能够在消减技术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我们刚刚说到技术数据库也会在这个平台上展示。另外我们在每个季度会编制相应的技术简报,发放给我们履约相关的部门和相关的行业协会,也有一些感兴趣的企业。
    实际上我们从2012年开始,在国际层面、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都组织了大量的交流会议,超过20场的论坛,参与者已经超过了300多人,涉及的国家,因为我们刚刚提到了不光是国内的履约工作,还包括亚太区和东南亚都会参与到我们的培训当中来。同时我们会提供更加细致的,落地的服务,我们面对政府和相关的管理部门提供技术的调查,相应的物质调查和风险分析,包括这个物质技术管理以及策略,包括相关的技术活动,这是我们为管理部门提供服务。对于产生污染的企业我们会对他们产生这些污染物的工艺做细致的调查分析,为他们提供减排、控制的咨询服务,并且我们能够,因为我们背后也有研究机构,我们能够接受他们的委托做一些定向的研发服务,上面这张照片是我们在为钢厂减排做的研发装置,这是在2013年底得到了验证,这套产品已经开始在市场应用了。
    对于一些技术的提供者我们这个平台如果希望得到应用的话我们会为他们提供商业市场的分析,并且促进它在整个市场上的应用,实际上有点类似于技术包的应用,协助他们在技术包本地的落地。下面就是我们跟联合国公发组织,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很好的资源,就是我们跟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一块儿来做的工作,就是协助他们开发更多的示范项目,这些示范项目都是在公约机制下能够得到一些资金支持的,这些示范项目的开发和执行的过程当中,都会为我们引入一些在刚刚提到的新兴环境问题上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最终在中国如果能够得到示范,将有力的促进我们一系列技术今后的应用。
    刚刚提多了我们不光是面临国内开展技术促进的合作,因为我们是公约层面的区域中心,也可以通过公约秘书处,以及国际的资金渠道开发一些区域性合作的项目,当然我们目前的服务对象就是东南亚的国家,这实际上是为我们国内一些环保产业和企业,你们现在已经拥有的行业技术,也包括我们刚刚提到的废物处置技术,一些焚烧的窑炉,回转窑等等,这些技术如果说往东南亚地区推广,我们也同样可以通过区域中心的平台来促进这样的工作。我的介绍就是这些,谢谢!
    主持人:谢谢吴总的精彩发言,给我们讲了一下未来的环保热点应该如何用技术转移的方式来解决,三位的发言都很精彩,相信各位做技术转移工作,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体会、看法和认识,下面我们进入嘉宾的自由讨论环境,我也把我的权利交给我旁边的吴总来主持下一个环节的讨论。
    吴昌敏:按照会议的议程,我们前面的三位主旨发言人的发言更多的是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实际上今天下午的讨论环节是非常开放,我们并没有预设更多的题目,也并没有跟领导和嘉宾要求提出什么样的发言要求,更多的是希望这个环节大家能够畅所欲言,不管是分享各位在技术转移过程当中有的经验,还是提出我们在技术转移过程当中关切的一些问题都可以。我相信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实际上我分析了一下来宾的角色,恰恰覆盖了我们技术转移当中需要参与的角色比如说肖主任、王晨是相关技术领域的管理。李总他们更像是技术的提供商,当地的企业家代表提供的是需求。我们在这个讨论环节当中各个参与方多有,像清华的石磊教授,是技术研究单位的代表,也是对转移体系有一些研究,所以像今天下午参与嘉宾来说,覆盖了我们记住转移团体的各个环节,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或者是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些经验,也可以跨界的,更开放的、愉快的讨论。
    肖学智:首先我们环保部对外中心,这个中心还有一个名字,就是环保部外经办,我们当时成立的时候是25年以前,交换国家环保局对外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所以建成外经办。成立的时候当时环保局党组的本意是让我们当一个管理机构,当时负责国际上对华援助的环保项目,或者是对华援助项目的环境事务管理工作,最初是1989年的时候,我们刚起步的时候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为了推进这个合作举办了这个合作。所以我们最开始的试点就是从对华援助项目管理开始,我们原来很的时候是作为亚行管理的项目,之后我们成立了国际资金公司,后来演变了加入了国际环境公约,现在我们按照环保部主管的副部长定位定位成了三主一辅,三主就是继续做和双、多边合作,双多边合作起来就是招商引资,但是招商引资随着国际形式的发展援助肯定是会逐渐减少,所以以引进资金为主逐渐转变成为了引进技术。第三个就是国际环境政策研究,这三个主,我们后来机构编制批了一项国家环保局当时要成立的设想,我们在1997年正式批准的原国家环保局对外合作中心,现在随着改名字就固定了下来,名称的由来也说明了我们机构的发展过程是逐渐演变到现在。我们现在在刚才几个提到了,由引进资金逐渐发展成了引进技术,有进,我们要走出去,现在我们在探讨走出去的合作。
    还有一个就是国际公约上也这些问题,我今天来是被临时抓差的,原来我们主任要来,大家后来因为有一些原因,我是在我们单位管的气候变化这一块,刚才提的公约我有一个体会,因为国际上公认的实施得最为成功的公约,但是事实上来讲也不能说为成功,这一点我相信可以理解,在座的别说国外的公司,咱们清华的公司发明的东西会给其它公司用吗?所以我觉得以这个思路来谈环保技术转移可能就不是很可能,但是如果你能够把这个技术转化为技术应用,现在国外的有些技术在国外用得有的很好,但是在国内不一定会本地化,比如说在其它国家处理很好的垃圾焚烧处理成为了一个难题,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管理上的问题。什么东西能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发展?我相信有需求就会有技术发展,而且现在中央政府也在强调有市场才能叫做市场。政府叫做什么?政府是如何创造市场,政策包括法规是可以创造职场的,用市场推动经济规划,中国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复合型的,发达国家早已解决的武装到我们这里是难题,比如说PM2.5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发达国家已经不是问题的,所以我跟环境署提出里我们如果能实现这个问题已经非常好了所以说中国目前面临的环境很多,但是还有一个问题的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中国面临的就是国外已经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咱们的水问题,PM2.5的问题,还有土壤污染,土壤修复也非常的热闹,实际上土地资源紧缺,虽然现在有很多工厂外迁,但是迁走了原来的土壤都严重污染了。我们现在还有气候变化问题,臭氧层保护的问题,应该说中国现在的市场环境保护技术应该是对环保技术发展的最好时候,这个时候如能重点施压,我们把市场吸引过来,然后对技术进行抉择,本地化,通过这种来创造,实现互利。同时中国的,因为现在尽管中国环境问题很多,但是环境问题社会发展又很不名平衡,也可以说面临的问题很多样性,并不是所有的都包括。这些技术除了中国也有一些其它发展国家存在走出去跟外面合作。还有一个就是国内不要认为依托环保是限制发展,机遇和挑战从来都是并存的,在开展环保的时候肯定有一些企业由此受到限制,甚至是破产关门,但是同样一些新的企业也会应运而生。前面讲了技术发展要有技术性、全球性的观点。中国在履行这个公约的时候很多人说这是不是在推销他的技术,为了侵占你的市场,别管是不是阴谋论,但是他的环境理念超前,中国要顺应环保的潮流。90年代初现在全世界的冰箱空调生产大概百之七十以上是中国释放的,非但没有把中国淘汰,反而让中国崛起了。
    刚才我外经办还能做好市化服务,你看水气的这些中心,我们不是专门做技术的部门,所有给环保部门提供的技术是软技术,但是我们有我们的资源,尤其是已经25轴周年的对外合作,中意合作、中德合作,现在还包括中日韩的一些合作,我们也愿意为大家打造一个服务平台,为大家做一些牵线搭桥,因为我们常年合作有一些已经建立起了资源,包括相互的信任问题。别的也是技术方面听大家的,我说的这些供大家参考,谢谢。
    主持人:肖主任刚才提到的观点特别容易让我们去认识,所以 这块我们宜兴当地的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实践,因为有一些困局或者说是遇到的困难我想请当地的企业家们分享一些大家的经验。
    丁南华:各位领导大家好,这是一个研发性的企业,我走国际技术转移引进我摸了五年,也引进了两个技术,但是这个过程很难,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因为宜兴的企业大部分是本地化制造工厂的发展,现在写企业在搞研发,这些企业的前身都是机构,所以他们都不敢走出去,因为企业有语言和技术的限制所以他们不敢出去交流。另外我们引进来的区县,新他们BDO,引进出来的技术公司也有缺陷,引进的管理团队的人员技术是非常专业化的,技术专业化雨打的内容就会犯错。另外也是没有一个案例去引进来,为什么老外会给你?双方的兴趣在那里?市场在哪里?如果你没有研发,那你绝对是一个制造加工企业,你再大都不行,因为它需要在技术领域里面希望技术能创新,因为我不希望技术停留在原来的层次,因为中国代表引进出来很多污水厂的设备,到今天保留设置是10%-15%。
    这个装备在系统处理是核心设备,这个核心设备要有市场,就是所谓的替换现有技术,这个国内长辈的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少等等,包括降低人员操作,只有替换现有技术,这个技术引进来,我们研究有很多企业储蓄,有的有点像点到哪里都是菜的样子,因为国内觉得这个很新鲜,但是他不一定明白。在国外他跟我们交流所有的公司到宜兴交流,没有一家技术在转移交流的过程当中说出技术自的ABCD,他只说过程,不说发明点在哪里,所以要再加上沙发上的翻译,所以那个园区搞这个活动非常好,我们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我现在来说还比较了解,一般我们环保部产业协会下有一个水污染装备技术创新院门,我们成功的引进了一个技术,这个技术正在往下走。
    第二个就就是宜兴环保企业,因为我们的宜兴环保企业不知道如何走出去,那么我们就想请接我们宜兴企业的地气,那是在落脚点上的实际需求,又是一点想尽快吃鱼。另外一个就是国家的文化、语言,包括我们交流的时间,双方的机制等等会影响我们。当然这个谈话的过程也有很多,比如说宜兴,300家小技术引进来都有什么需要?因为包括现在的大专院校大家也知道,我们有很多专利是引进研发再发明的,这些技术结合中国本地化的运行,一系列的企业与水为主,所以在水的治理、创新技术,工业包这些都是需求的,所以请转移公司的领导在专业技术上,包括你们的团队上能够找一些在这方面懂一点的我想在这技术会更快。宜兴的企业经过这么多年发展手里有点成本,法国的研发机构就是我们现在的水处理有很多的处理工业,但是很多设备在这个运行中占地也大,国外研究就是一个蒸发器,通过一条线处理出来,能也负责低,这种事刚刚开始,但是现在国际市场用的都是MA增发,这些技术能高,投资大,处理的效果非常好,还有一个就是宜兴的企业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点,我就简单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Alon Maharshak:首先我们感谢今天的组织者组织了这么盛大的会议,首先我们会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还要简述一下我们在国际合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我们公司是隶属于BDO集团,BDO是全球第五大会计事务所,这个会计所在全球涉及120多个国家,约有员工60万人。BDO的工作主要是推动以色列和中国的合作。我们公司的总部是在上海,总经理乔丹已经在中国工作有12年,我们公司的总经理在以色列是以色列驻上海的总理,现在任以色列中国商会副会长。我们公司在中国还有另外两办公室,一个是在深圳,一个是在无锡,我们公司的三个主营业务一个是商业开发,一个是兼并收购,还有一个是技术合作。
    今天我们也很高兴在会上见到我们的几个伙伴,一个是来自江华集团的王天佐先生,我们和江华集团一动签署了两个商业化的协议,主要是处理工业废水。江华集团应该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江华集团选择的可能是全球排名前十的一个机构,是以色列的一个研究院,同样我们也见到了我们来自丁南华先生,在他的帮助下我们也和这个企业做了接洽。在我的观点看来,中国企业想要走出去需要有以下三个基本的能力:
    首先我们本地的企业必须有非常清晰的需求,这个需求和技术输出方的国家优势是相关的,不仅是以色列,还包括瑞典和澳大利亚,他们的对接优势技术需要有对口。
    第二点就是我们企业必须要有这样的足够资金支持,如果我们自己企业规模太小,我们走出去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第三点可能就是我们企业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意向走出去和国外合作,刚才丁南华先生也提到了和国际合作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难,我也非常的同意,因为和国际合作确实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现在有三点我们这边和国际合作需要注意,首先需要和国外合作的国家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走下去。第二点就是我们中国和国际企业需要共同分享和分担一些风险,因为合作当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只有双方来共同携手合作承担这样的风险才能进一步的推进合作。第三点就是在国际合作当中需要得到政府的一些参与,当然政府参与不仅仅是资金的支持,还有一点是需要政府给予,这样确定的说我们会认可这样的国际合作,可以给中国的企业和国际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信心,谢谢。
    王天佐:大家好,我是江华集团的王天佐,我接着的Alon Maharshak的话说,我们企业是1992年成立的,以前做的一些事情在我们整体看来是你如何把先进中传统到传统里面去?因为这毕竟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我们公司现在要接地气,我们董事长张先生从很早开始就做这个了,在1996年的时候花了大批的马克买进了国外的技术,我们发现大家也谈过的,就是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拿回去用,但是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这些东西你买回去不一定好用,比如说我们在外国的设备不适应中国的水质,不适应中国人员的操作,不适应很多方面的水压之类的,在长期以来我们会发现你光靠外来是完全不够的,你还要靠自己,如果你没有很好的技术和对方交换,那你无论再怎么引进各买断,那你永远都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永远都是替别人做销售。回到整体,国际开发是我们江华走的路,也是我们可以给公司创造价值观的,就是说我们认为中国集聚了全世界最好的技术,因为你只要有这个市场,只要有这个能力,技术就会有。但是中国不具备一流地生产基地,一般只能说比较有技术含量的一些设备你可以在中国买,但是一些低等的都埋下去了,但是到了一线大家只认日本和德国,那么中国如何在这方面有真正的技术含量?因为机械设备投资量目前来说不是我们企业能够做的,第三块就是很缺乏的就是中国是三流管理概念,完全不行。我不是指你管理的有多好,因为中国有中国的适应方式,你把纯粹的欧洲系统换到中国去运营你肯定走不下去,这是我们碰到一些问题,也是在在国际研发中碰到的问题,我们是从2010年有过江苏省和以色列的合作,我们开始和国外开始交流。国际合作不是一步到位,像我们和Alon Maharshak的公司建设整整了解了一年,谈判谈了一年才认可这个公司,因为当初我们有分多分歧,比如说这一块属于谁的?中国是属于我们的,那国际专区是谁的?你的实体应用是谁的?这方面是一些问题,对我们这种企业来说我们不会引进那些,比如说我是一个客户,一个可口可乐公司也好,你说我需要引进一些工艺技术去做这个事情,我们做得到吗?完全做不到,因为我们不是客户,这些工业和技术跟我们完全没有关系,全部是一个别的,要么就是上面怎么说我就怎么干,要么就是我来投资你做这个事情,完全没有真正的技术转移,因为真正的技术转移对我们而言是我可以在同一个地方可以重新复制到不同的应用,这叫技术的运用。整体看下来中国目前来说政策导向也好,还是说国际政策导向,我觉得整体还是看环保企业的反映。
    欧洲和外国的企业做的东西确实好,但是他们已经没有市场了,因为他们的市场饱和了,所以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市场。但是他们想进中国却不信任中国,就是说我把技术给你了,我好不容易做十年研发出来的东西,你怎么能保证我可以得到利益?因为中国企业都不怎么可以信任。但是中国企业说你们老外研发这个东西,如果在中国不能落地用,我花几百万美金买你这个东西?所以大家多要做退步,这就是一个取舍的问题,还有最重要的就是看企业和企业家如何应对自己的企业所面临的需求去找这个技术,而不是盲目的。我们公司现在在做水,就是因为我们在做水,所以要找技术处理污泥方面,大气方面我就完全不考虑,因为这是一个空旷的概念。所以对对方来说我要看效益,我不看效益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东西,经过很多的落实我觉得这是双方面的更多还是取决于企业本身的需求,只有你有这个需求了,你对这个市场了解了你才会投资,如果你对这个市场部了解,你盲目投钱的话,要么就是倒闭,要么就是发展起来,就这两个概念。环保最终买单是国家,如果国家不下去做,你怎么买?所以说整体是一个大问题,而不是说简单的拿进来卖出去的问题,更多的我会考虑一部分企业主导,第二部分如果你的技术没法真正消化掉,那你就改进,所以更多的还是要看你如何找正确的人,三方面把东西做好,落实在项目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落实到项目什么都是空谈,这是我自己的意见,谢谢大家!
    凌清成:各位嘉宾,大家都远道而来,我们宜兴的本地企业,我想在大家启发之下跟大家交流两句,我们公司在宜兴是林太环保有限公司,我从业已经20年,我们也在行业里面做了一些有特色的产品,一个是瘀泥处理设备,一个是生化处理设备。
    我已经50岁了,真正把企业往后推进,往后延续的话,我现在想的是要把十年时间让企业真正的发扬光大,我们进入了一个深耕的阶段,还没有真正的成长跟国际企业正常应酬,所以我们中国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是要这么去看待的,我现在有这个想法的同时,我觉得原有的传统产品我交不出去,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他们不能吃苦耐劳,跟当今潮流相比的话还有出入,那怎么办?就要找别的方法,我想凭我们国内本土企业,进的也好,原来拥有的也好,要在国际的舞台上去比高低只能建造一些武器,建造武器的话就是引进国外的技术,国际一流的企业进行对接,跟一些超级模式上对接。我最近两三年引进了加拿大一家公司的一想电解氧化的技术,这项技术应该定义为用微生物方法来处理高难度、难降解的一部分污水,因为我觉得做污水处理没有万能的东西,我这项技术从谈判引进到现在,这一块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想跟大家一起交流,希望大家在一些方面给我们宜兴出道很早,但是做得不是很好的企业做一些指导。
    从我的设备来讲,引进的时候出生地是加拿大,加拿大和美国那边他所研究、发明出来的产品衡量指标的BDO,我们国内衡量污水指标COD,他的环境容量不富裕,所以他们设计这个产品的时候是用这样衡量的,另外他们进水简单,我们花了大价钱把设备拉回来以后,我们有一些一弄不满意,根本达不到他们说的要求,所以我在10月以前把所有人都请过来,我说你那个东西上面写的是怎么样怎么样,什么达到99.9,什么达到97.7,我说我以后要跟你们合作30年,每月是25000加元,我说是不是要付得更多你才会把看家本事给我?实际上他过来以后开的结果和我们一模一样,这就说明了国外的技术也不是特别好,一定是在转移的过程中要进行本土化的改进和适应性的应用,这是我们要一起来交流的事情。第二个就是作为我们做环保设备也好,工程也好,系统也好,实际上我觉得确实要有一个大的合作,大的对接。现在我们每一个企业都不能说我已经可以把某个领域做好了,这里面我跟高院长,还有科技相关的专家领导都说过,包括现在也在做,从国内到北京到宜兴,所有的环境医院概念很重要,我们现在在做环保,大伙都是一个愿望就是把环境做好,引进技术也好,我们搞研发也好,都是想做好的一个方面,就是说我今天要讲的就是我们要碰到某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某一种污水,正是靠某个设计院,某个清华水研部门也好,都不一定能一次性的把所有事情都解决,这样我们就必须要跟水科研的制定方案的,有一些污水处理技术工业的,搞设备的,搞技术研究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投融资等方方面面,我们应该形成一个广泛的合作,这里面也可以采取一些市场化的运作,比如说我有时想的项目可以拿下来,大家我没那个本事,我可以请搞科研的人拿5%,你把这个水研究明白了,所以我现在这个项目引进以求,我也觉得这是一个大的范畴,要把它弄好的话要把很多方面进行对接。所以说要真正把中国的污水解决好,这是全世界的难题,中国污水是全世界最难处理的污水,我们感觉到这一块我们对具体问题一定要进行对接。
    譬如说我拿了一个技术,我使用25年,我想在座的,或者说某一些企业弄来了以后,适当的甚至不收费你也用,但是你有哪些方面有优势教教我,我们互相帮助,最终把某一些技术扩散出去,达到互利互惠,互相共赢的目的。所以我想整个系统的合作非常关键。怎么能合作好?怎么能真正对接起来?这个事情也是我们探讨和尝试的事情,现在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另外就是我们引进技术也好,互相之间的应用也好,比如说大家都怕引进别人的东西,是我们这块应该考虑把权属问题弄清楚以后,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就是你用到什么程度,你给我什么好处,我给你用到什么程度给你什么好处,我们有一些东西有约定,这样的话就不存在你防着我,我防着你,大家约定好,有一种契约精神的话,这些方面的互利互惠共享就可以做得更到位。我讲的一些具体,不是很宏观,因为我们不搞政治研究,一些具体问题,比如说我们来自全国各方面的高人在一起,我们提出来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一起来好好的研究,然后进行对接,包括我现在的技术,也希望大家以后能用上,我不一定要挣你的钱,大家用上就是胜利。
    有的时候我也想我这个技术是怎么想的?我在行业里面说了一句话,就是我们城市污水属于顺应天意的方法,因为大自然产生的污染物要用大自然的方法进行生物降解,我现在的技术就是大自然好多东西现在不是天产生的,是我们人为产生的,这样我们就要用不顺应天意的方法给他消灭掉,我的电解催化氧化的方法就是一个可以实现的,但是他也不是万能的东西,我希望我的东西大家用,这样达到公益的效果,谢谢大家。   
    主持人:集中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技术本身的认知是一个认知,因为我们各方面的认同感,容易产生技术的供给双方技术本身的理解偏差,第二个就是在转移的过程中沟通理念上的相互信任是一个障碍,第三非常感谢Alon Maharshak提出来的意见,所以我想要求一下我们黄主任出来,因为我想听从这种操纵层面来说如何帮助我们的企业克服这些障碍?
    黄岑: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跨国转移中心,我们中心是江苏省科技厅下属的一个跨国中心技术服务的为江苏企业提供一些跨国的资源,然后帮助江苏企业找一些合作的项目,目前我们中心主要有几个重点和对外几个国家有一些合资计划,主要是支持江苏省和企业研究合作的项目,我们目前在和江苏省的很多企业进行这沟通中,宜兴这里有很多企业也这方面的合作需求,也和我们进行联系。我个人认为现在有几点问题,一个解析企业可能会跟我们提出来说要寻找怎么样的技术,但是其实对这个技术本身并没有非常,可能他会提出来说我要找一个海水淡化相关的技术,但是有一些语言方面会和外方存在很大的障碍,所以我觉得这这一块需要提升自己本身的能力。然后就是我听在座各位讲对于国外引进技术的本土化这一块我也觉得很重要,国外技术引进来我们需要做一些本土化,我们需要做一些国内市场适合我们的本土化。还有一个就是作为我们跨国技术转移中心,我们在跟企业沟通的过程中还是希望企业能够告诉我们你需要什么,你想要做什么,包括与外方合作的过程中你一定要知道你自己有什么,外方能够给你提供什么,也不要妄自菲薄,其实我们有的企业技术还是不错的。现在我们也在将企业往国外推,因为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在和国外沟通的过程中,我觉得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帮外邦的核心技术那一部分我们还没有拿到说上,我们主要还是帮外邦字一些配套、设备的生产这一方面,最主要的基础他们一般都会留在手上,所以这一块可能企业也可以考虑是不是要到国外去找一些技术型的公司,考虑和这些公司合作,直接把他们购买过来,包括企业本身的人才,一起引进到我们的公司里,引进到中国来,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方式。
    主持人:可能第一我们强调了契约精神,就去探测了过程,但实际上包括我们的会议准备材料也提到了技术培训,知识的传播,人员的交流等等,在这些过程沟通当中也提供了我们可以去实现目标的途经。而我们一些公司在做法上,我自己的感觉是通过跨国公司自身设立的这种方式,他在全球的基础经验,实际上原则上这不是一个技术产业的合作,我也不是太清楚技术转移的定义上来说是什么,但是我不知道马总在全球发展过程当中对于技术本身的应用,在各个区域当中有一些什么样的经验,所以邀请他们跟我们分享一下。
    马里:我觉得宜兴的企业家和领导还是很重视跟国际化的接轨,第一次我接触到咱们宜兴的企业,咱们宜兴科技园的代表团访澳大利亚,非常有幸的访问了公司,我介绍了一下在澳大利亚的工作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讲宜兴的企业也好,科技园的管理者也好,还是非常重视跟国际化的接轨,不管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这种沟通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这是我第一次到宜兴来,但是感觉不陌生。我看到了两类人,一类是北京过来的同事,也趁此机会到这边来看一下。另外来进在看到科学研究机构好多都是清华大学的同学,,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也看到了一个教授是比我小一届的同学,当初我们还住在一个楼层,当初还对了一下学生宿舍号码,但是非常遗憾我们在这二三十年当中都没有见过。再一个就是国际化人在的问题,国际化管理和国际化团队不仅是民营企业,包括我们的央企,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吸收了很多国外的技术和生产制造业的装备,但是如果我们要走到国际市场当中这种人才就相形见拙了,在过去的十年我在澳大利亚负责的是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负责的情况,提供相关的服务。跟中国的央企,特别是在能源、资源和矿产业服务了十多年,所以从他们那边的工作当中发现国际化的人才是任何企业,国际化需要开展的必经之路,所以这一块是我们所有的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
    再说本地化也一样,外国的企业到中国来,从体制到技术,到一些设备,可能都有不适应的地方,也同样面临着本土化的问题,所以这需要双方融合沟通。在回答吴教授提出的问题之前我想分享一下我在澳大利亚的经历四个案例或者是故事,看看澳大利亚对环境是怎么样的重视。
    第一个想说的是关于环评,澳大利亚,特别是在矿山类,所有的企业进行开发的时候,对环境评价的要求非常细致,而且是非常谨慎的。我们服务了很多的央企,其中有一个央企是煤碳型的投资企业,在2008年开始进行这个项目的前期研究,我今天,上个月才拿到环评的批准书,整个环评的批准过程需要三年,在这三年你要委托相关的机构进行勘察,有一些特殊情况还是要特殊处理。这个企业内勘察当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生物在以前的澳大利亚没有记载过,为了保持这种生态的严禁性,,这个生物的研究持续了两年,所以可想而知澳大利亚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和法规的严谨程度是远超过我们中国企业在环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从这一点可以说明从法规政策来讲对环境的重视。
    第二个小例子就是现在我们在江浙一代,包括广州很多都是用的液化天然气,但是澳大利亚的煤层气也非常的发达和丰富,但是在一个城市普通的社区老百姓和农民非常反对对煤层气的开采,因为开采了以后就会产生一定的废气和污染,整个对水,对河流,对农田都会产生影响,所以整个的社区民众都非常的反对,造成了这些想开发的石油气公司天天做广告强调经济发展是对经济的贡献,但是老百姓说我们更重视环境。到目前为止这样地煤层气项目在忻州一个都没有。这就说明整个社区民众对环保的重视。
    第三个就是企业对环保的重视,在澳大利亚,包括在美国和加拿大,在发达国家,就像刚才介绍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是获得技术、生产很常见的方式方法,但是所有在调查过重都有一个环境调查,看你原来的生产过程当中是否对环境有所破坏,影响到了什么问题,当你新的业主接受这个公司的话,前期的责任你一定要继承下来,所以这两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产业,就是在环境进行调查,在收购兼并当中的应用。这是在国外领域非常普遍的调查服务可惜在我们中国还没有重视到。
    换一个角度来讲,任何一个企业,包括中国企业收购外国企业的厂房时也应该做到环境的责任,环境遗留的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这说明了企业对环境的重视。
    最后一个我想说一下个人,澳大利亚很发达的城市,五六年前去的时候有一个特色的现象,每家每户没有自来水表,那么收自来水费是怎么收的?完全按照房屋的面积,这样对水就会浪费,但是我们发现澳大利亚人非常重视节约用水,从政府到社区到民众,对节水的意识非常强烈,从这一点来看,通过国民意识教育,同样能够解决节约用水、低碳生活模式,我想说从这小的方面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国情,从政府的法规以及对社区,以及企业最后到个人的意识和理念,对环境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可能这一点来讲不是一个转移,可能更多的是借鉴和分享,让我们在中国高速发展的阶段,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保护过程当中也能够得到一个非常好的生活环境,这也是更重要的。
    再说到技术转移,就是刚才我们介绍的,技术转移是一种方式,但是技术转移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真正的目的还是深入在一个环境清晰,生活愉快的空间,虽然每个企业,我们要在这种工具的服务当中尽我们所能,在中国的环境市场跟在座的各位进行合作,让中国的环境更美好,谢谢大家!
    王晨:在早期我们发达国家技术也有比较好的案例,这个案例是2006年开始引进的,当时国内还没有这个概念,现在这项技术已经推广得非常高,在重庆有80%左右的污泥都是通过蜗牛来处理的。今天我看到有很多,可以说已经在技术转移这个行业中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的人,我觉得我们的优势主要在于我们和双边政府间本身就有非常好的合作关系,这样资源可以更高、更广。这相技术通过我们国家政府可以说从地方国全国范围内有优势和技术,但是我们缺乏的是要寻找落地的需求,真正挖掘落地的需求在什么地方,然后我们从国外来引进。
    刚才在座的各位领导都讲了很好的一段,过去的一些经验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好的启发,因为我们政府层面比较多,为了弥补我们的不足,我们也在跟清华大学一起合作,我因为做后来者所以想问一下李明和黄岑,因为我们是在做交流,所以我们有一些讨论。比如说是在做引进过程中像本地化的问题很多也提出来了,在本地化过程中,你们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么样才是比较好的机制,能够使国外的技术更高的应用?是有一个技术单位参与其中还是单位本身来做?这是困惑我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也是比较关键的一个问题。
    李明:我们现在在做的一些技术基本上都是最核心的,像我们现在国内有七到八年的朋友关系,在这种基础上我们在谈到这个方面的东西,这么多年下来之后,本身他有一些技术,然后我们和其它地方有一些结合点,而且一些人20年前就不在学术上发表东西,有人30年前就不在学术上发表东西,我一般都是寻找这样的人。
    王晨:你们是在那里做企业?
    李明:有一些是在新加坡,还有一些是在德国,这个过程中我们起的作用很多有一些核心技术的结合,另外就是对于技术本地化的执行,这些技术在国际市场上也是要超出国际市场的,这样在学术上能看得见的东西一般没有特别好的能做得更好,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黄岑:我回答一下,为什么我们会找一些有研发技术机构的合作,因为我们如果要合作的话我们需要有一些自己的研发团队,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结合国内的一些高校院所或者是国外的高校院所进行国际长时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在企业当中很常见。还有一种就是我刚刚说的两种模式,技术来源一般是国外的大公司或者是技术型的中小企,如果你本身就是国外的高校院所进行合作,就是主要是我们说的合同研发,有一些企业也有这样的需求。
    王晨:我们前段时间也在和意大利谈这个事情,可是很多企业只用了一次市场就被拷贝了,很多的企业都谈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也想问一下您,您也有成功的例子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怎么样可以有一个很好的解决。
    黄岑:像知识产权IP这一块本身就非常的敏感,我们自己也要和企业做一些沟通,包括老外拿一个技术过来,首先你要跟它确定这个技术本身是做过一些保护,比如说有的可能只在国外注册,在国际上没有注册,而他知道这些问题一旦发生,那么可能……就要和外方做好沟通。
    王晨:我们现在也在做国家级的技术转移平台,这个市场是很大的,虽然我们已经有很多结构在做,不过我们也希望能和在座的伙伴都成为合作伙伴。因为我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致力于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各方都也各方的优势。而且刚才肖主任说的我们中心在做的双边合作不单单是引进,我希望大家能够合作共赢,谢谢。
    吴昌敏:可能我们现在跟其它的企业相比不是很大,第二个刚才Alon Maharshak也说企业不大外部也会对企业产生置疑,所以可能还真的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服务,所以说不是单纯的只是在王婆卖瓜,我们还是要在环保过程当中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我相信这个可以给予你一定的道理。
    王晨:环保太专业了,我们也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年在开论坛归的时候不开一个口子,因为他不像修一条铁路,建一个医院,对他而言概念完完全全的很清晰,环保本身就是一个大团队,大家一起来合作,我们也需要有一个这样的平台来找到最好的资源,然后我们的技术几个,这么多技术,哪些技术我们可以试一下?还有这种市场上推广,所以说很多的时候在一起形成合力来完成这个项目。
    唐艳冬:环保很宽泛我赞成,但是很专业我不赞成,我倒是环保专业的,研究方向大气污染方向,就是已经丢了很多年了,但是因为这里面所涉及到的范围太广了,你要一下子都知道也不太可能。我是说同样的环保理念也是隔行如隔山,因为你跟搞水的搞气的可以讲,而不是说我绝不认为他比修高铁的就更专。
    第二个说知识产前,知识产权也是一个热点和难点,一方面中国企业要成绩企业的信守诺言,你如果想从别人手里无偿拿拿到的东西给我,可能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不能说中国人都没良心,只是极个别的人没什么良心,所以说应该说知识产权是双方的,找的是和的合作伙伴。实际上从中国环保的问题上来讲,我认为都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实际上这些外资公司欢迎他们进来应该套用一个词儿,就是欢迎他们搭中国快速发展的电车,如果他自己不想搭那也不强迫他们,你可以看看有一个项目就焚烧技术有一个几十个亿的技术。我就是说你以如此高的要价来2000多万美元都赚钱。还有一些概念我也不提了,这是两个外国公司竞争的例子,一个是竟争死对手,还有一个是另外一个超前了,结果落后的公司自己就开发出来了,但是超前的他不知道,说我快成功了,最后一拿出来就傻眼了。就是说他有的时候,包括外国公司来谈,说着保密,但是可能介绍的东西还没有中国的先进呢,所以捉知识产权是一个变政看待,我相信中国的发展会在某些领域逐步超越外国对手。这就是我的感受,谢谢。
    主持人:如果没有的话,因为我们今天是宜兴当地的研究院为我们搭建了这样好的交流平台,刚才我们就环保技术的转移分享了大家的经验,也提出了比较尖锐的问题,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收获了很多,包括很多的操作模式,而且我们认识了很多宜兴当地的朋友,以及他们考虑事情的视角都能给我们启发。回过头来说,我们能不能再稍微探讨一两个小问题?就是如何针对宜兴下一步发展上更加有针对性的做一些技术促进的事情,包括我们宜兴本身环保产业的提升,当然我们会上不一定有什么结论,就是从宜兴发展角度我们是不是要打造更加适合的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第二个就是如何帮助我们宜兴的产业能够走出去。
    丁南华:我觉得这样的技术我可以先问几个问题,就是对于技术所有方,因为这个记住是在北美,好的技术现在有非常好的东西,但是北美本事有很多,包括他们自己都没有解决,那么这个为什么没有在北美打开应用?第二个问题就是做高难水做不下去,当时西门子在全球测试也没有搞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说这个公司有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他们没有抓住现在作,反而到了中国来寻找这样的机会?这是我看这技术会想到的事情。其它的因为没看细节,所以我也不好说什么。
    吴昌敏:我刚才得到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我的对手落处的问题应该有深刻的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在谈具体的技术、创新、细节、契约,我们研究院也一直在字技术转移工作,当时也有团队的努力,今天大家嘉宾的分享对我的帮助其实是最大的,如何跟大家的平台对接,我也希望为企业环保转型做出我自己的贡献,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肖学智:我们2015年商量有一些具体合作的任务第一个就是我们要组织一下我们和东盟国家愿意走出去的企业,我们会提前跟东盟那边的政府一起过去转一圈,看看实际需求是什么样的,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商机。第二个就是把柬埔寨的部门请到宜兴来让他们讲一讲现在面临的环保形式什么的,如果各位有兴趣可以跟他们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一下需求。
    石磊:我看大家都提到清华大学,提到环保技术转移,我其实不是做技术研发方面的,我是做化工方面的,但是我对宜兴来讲,我对宜兴字过环保产业的规划,也跟东盟中心合作,东盟中心让我做的一个小任务就是中国环保产业走出去,需要有那些政策建议。实际上产业转移是非常重要的一块,我们不仅仅是从国际上先进国家引进技术,实际上我们自己的技术也许多往其它国家去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一个双向。我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也做了一些研究,尤其是东盟和欧盟,因为大家都提到德国,德国实际上是在环境技术输出当中已经排到第一位了,德国为什么能够排到第一位?实际上他跟美国、日本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于他的装备层面,说到硬件上的措施之外,我也注意到他会在一些软方面提供一些非常有力的措施,我讲一个自己的经历。2005年的时候付建华邀请我给他们做福州开发区的规划,同时他们也邀请了一个德国的学校来跟我合作,说你们两家合作来给福州开发区做生态公园规划,我注意到他来合作不仅仅是一个教授的小团队,而是他背后有20多家公司在支持这个教授,他们形成了一个联合体,他们有一个项目支撑,具体的支撑某种程度上来进比我们做的规划在可操作行上好得多。我说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启发,当然后面我也关注了一下成效的问题,事实上来进福建省通过这个事情也学了一些经验,也锻炼了一些人,但是在技术转移这一块我没有看到很成功的案例,我觉得咱们在座的企业家,包括我们的一些主管部门,刚才谈得都挺好,我觉得三件事情很重要,第一件事情就是技术转移模式的问题因为这里面存在多种模式,到底哪种模式合适这是需要探讨的。第二个我觉得大家都提到知识产权的问题,我觉得转移肯定要有知识产权,这是规则。第三个就是技术力量的对比上,就是团队对技术的理解和吸纳上,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因为技术不仅仅是一个显性的,隐性支持的这种转移也会有,而且不少。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做技术转移的时候要注意隐性的那些。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嘉宾今天下午积极的参与,应该说下午的讨论我们一个是就国际的技术转移非常宽泛的讨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也分享了一些经验,我们聚焦会议的主办方宜兴当地,在中国环保产业非常集聚的地方他们在发展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他们希望在今后得到的帮助都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按照会议议程,我们今天下午的会议就结束了,再一次感谢各位嘉宾下午分享的经验和理念,谢谢大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精彩预告 | 黄河中上游水环境国际论坛·颗粒污泥水处理创新与应用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全球环境科学高峰论坛系列讲座( BEST):电活性微生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能提升、生物修复、金属腐蚀以及新型电子设备    报告人: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Derek Lovley教授
彭永臻院士直播预告丨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与发展/2022年中国污泥大会(第十三届)/工业污泥大会/固废大会/渗滤液大会 直播预告 | 8月21日 中外雨水管理经验和挑战研讨会 中国给水排水    留德华人资源与环境学会  潘伯寿博士,于1991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曾受聘德国GKW工程设计及咨询公司,贝
清水绕村庄,农家换新颜 山东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及黑臭水体治理--8月9日上午,山东省在日照市召开2022年全省东部片区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现场推进会,参会代表现场观摩学习了岚山区、高新区等 【水大会直播二位码】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排水管网、水环境综合治理/再生水利用/水环境综合治理大会目次及报告日程
威立雅应对碳中和愿景的思路 原创 Veolia 威立雅水务技术 《中国给水排水》第十八届年会暨水安全保障及水环境综合整治高峰论坛日程
污水千人大会参观典型项目:长春英俊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改造项目技术介绍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预告 | 排水系统数字孪生的核心:借助排水模型开启全面诊断模式   窦秋萍  Vivian Dou   华霖富中国区总经理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六届)邀请函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排水管网大会(水环境综合治理)邀请函(污水千人大会同期会议)  中国给水排水 “高标准”下的苏伊士工业园区污水解决方案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直播平台
水务企业如何实现智慧水务创新升级?这场直播告诉你:工业互联网专题第三期(汪秋婉 水务行业解决方案总监):百度智能云开物-智慧水务行业创新与升级 重要线上培训| 城镇排水管道养护与管理培训班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6月9-11线上见!
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跟踪及定位分析解决方案SimOn-Water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 2022中国给水排水线上大会|《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解读/《基于管网模型的污水管网外水入流量和入流点估计》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报告题目:协同超净化水土共治技术在流域河湖生态整体修复中的应用     报告人:张亚非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SC 重要线上培训:关于举办“《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2021)宣贯  暨室外排水设计技能提升线上培训班”的通知
三位智慧水务专家同场直播 | 奥格科技 AWater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云上分享会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 报告题目:“东京都下水道事业2021经营规划”解读和思考   报告人:孙跃平,东京都立大学土木工程硕士,教授级高工,日本国家注册技术士(P.E.Jp),亚太地区注册工程师(APEC
QDTX型智慧推流器 | 南京贝特环保通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题目:污水提标改造也能事半功倍  主讲人: 程忠红 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特邀嘉宾:刘智晓,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高级技术专家,教授级高工,工学博士。 直播赠送5套得利满水处
【重要培训】关于举办2022非开挖顶管施工及探测培训班(在线培训)的通知(专家日程) 2022年中国排水管网水环境大会:报告题目:“东京下水道事业2021经营规划”解读和思考   报告人: 上海管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孙跃平 总经理 /博士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报告题目:集约快速型BFM用于雨季溢流污水的处理   报告人:青岛思普润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吴迪 博士 ,男,正高级工程师,青岛市高层次人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生态环境部等:2022年中国污泥大会(第十三届)/工业污泥大会/固废大会/渗滤液大会--鼎力打造中国污泥固废渗滤液碳达峰碳中和核心品牌生态圈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等:同臣环保-浙江绍兴滨海污泥清洁化处置示范项目----2022中国污泥大会计划参观项目之一 题目:《得利满水处理手册》 系列讲座  之  生物滤池 程忠红    苏伊士亚洲   技术推广经理 课程内容包括十多种生物滤池介绍: ·         苏伊士第六代生物滤池首发介绍 ·
报告题目:膜技术在饮用水水源污染因子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  报告人: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给水排水)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机械设备委员会委员,全 直播题目:得利满水处理手册系列讲座之 气浮池 籍文法,南洋理工大学博士,苏伊士水务工程市政总工
课程名称:  苏伊士云课堂  《得利满水处理手册》系列讲座之 活性炭吸附池 会议主题:饮用水风险性有机物控制(直播平台:中国给水排水 cnww1985)
苏伊士云课堂 -《得利满水处理手册》系列讲座之  高密度沉淀池(转发有奖) 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活动周——“饮用水安全保障”科技大讲堂系列活动
直播题目:威立雅水务技术——助力市政污水深度处理及提标改造   报告人:威立雅亚太地区设计平台中国区技术总监  平文凯     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排水专业)、高级工程师 直播题目:威立雅用于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的除臭通风采暖的一体化设计  演讲人:周立-威立雅水务工程(北京)有限公司商务经理  ( 中国给水排水 直播平台入口:微信公众号cnww1985 )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恒截流,堰溢流——德国截流井精确截流清污分流理念及中国实践     陈亮,北京清源华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高级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题目:因地制宜的苏伊士污水提标改造解决方案    报告人 :籍文法,南洋理工大学博士,苏伊士水务工程市政总工程师,十几年工艺技术、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经验
题目:城市智慧水务与洪涝模拟    报告人 :王浩 院士  ,博士,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宣传 暨“推荐免试”及“萃英计划”线上夏令营通知 直播时间:2020年9月20日 09:00—17:30 2020.09.20 09:00
德国深度水处理技术应用介绍  主讲人:     杨帆,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经济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工程方向主修水处理 题目: 新时代中国水安全保障的应对策略  直播时间 8月12日下午 14-16点   主讲人:侯立安 院士,环境工程专家。2006年毕业于防化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题目 :ThermylisTM – 一种城市污水污泥无风险处置的最佳解决方案     主讲人:  史平     苏伊士水务工程污泥领域技术负责人    直播时间:2020年7月31日 (周五)下午 题目:中国污泥堆肥25年     直播时间 : 7月24日周五下午 14-16:30分   内容提纲:  堆肥技术在中国污泥处理领域的实践回顾、典型案例分析与思考。  主讲人 :王涛,研究员,研究生导
直播时间:8月3日14:00-16:00 (包括答问) 直播题目:威立雅先进的污泥焚烧解决方案 报告内容:威立雅公司介绍、威立雅的污泥焚烧技术以及与其他国内污泥焚烧工艺的一些对比。 演讲人:宫曼丽博士 宜水环境章卫军:应对极端气候不确定性的韧性城市建设
题目: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河道设计的国际视野和综合途径      直播时间 2020年7月28日 14-16点  主讲人: 吴昊   WADI设计创始人,荷兰注册景观设计师 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 任南琪 院士 : 树立海绵城市理念,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刘政:提质增效核心技术第四代排水系统——清污分流
直播题目:环境工程规划与设计中的生态学思考   直播时间7月16日下午14-16日   主讲人:魏俊,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环境工程院副院长 贺凯:日本下水道发展,污染控制策略及相关前沿水污染控制技术     报告人贺凯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南开大学(2009年),清华大学(2012年),和京都大学(2016年)环境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