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七届)通知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工业废水治理可能催生新水务? 那么工业废水的业务领域将从单纯的设备工程扩展至设计、建设和运行的全产业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08  浏览次数:99
核心提示:那么工业废水的业务领域将从单纯的设备工程扩展至设计、建设和运行的全产业链
中国给水排水品牌委员会
 
工业废水治理可能催生新水务?
 
 
2015-3-17 11:05:23 来源:中国环境报
分享到:更多
 


国外巨头企业近年来在我国频频拿下化工园区治理大单,国内知名环保企业不断在各地参与园区环境综合治理,趋势已经相当明显。(资料图片)

  编者按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近期已获中央通过,不久将对外发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积弊已久,急需改进治理模式,提高治理水平,这将成为“水十条”的亮点之一。

  然而,由于我国工业废水治理长期以来靠的是环保企业卖工程、卖设备,一方面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合同和收入,另一方面,生产企业自己治理工业废水存在技术、监管、以环境红利换生存的问题。因此,如何让工业废水实现治理专业化、市场化变得尤为迫切。

  ●第三方治理如果能得到大范围推行,那么工业废水的业务领域将从单纯的设备工程扩展至设计、建设和运行的全产业链

  ●轻量级的中小企业具有优势,在行业深耕多年,积累了多个行业废水治理、资源回收的技术和工程实践,在具体的项目中更见功夫

  去年以来,一系列严格排放、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的政策措施,开始令沉寂许久的工业废水治理市场重现生机,“水十条”对工业废水的关注更是一项重大利好。不仅分析机构十分看好,“圈外”企业也在跃跃欲试,一些具备技术或资源优势的工业废水治理企业,成为投资、收购争抢的目标。

  工业废水治理要精耕细作

  企业长期只是限于卖药剂、卖设备、卖工程,缺乏稳定持续的发展环境,而身处其中的从业人员很难找到扎根积累的土壤,产业整体也就做不大,活不好

  工业废水治理市场并非刚刚兴起的新领域。如果单从设备的角度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出现相关的制造企业。可惜这个市场从那时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就只是限于卖药剂、卖设备、卖工程。近年来,有不少企业开始接手工业企业治污工程的设计和运营,但这一模式始终是行业内的“少数派”,行业整体一直在产业的低端徘徊。

  一个工业企业上了一套治理设施,如果没有大的生存环境变化,几年内他将不会再有新的需求。因此相关的环保企业就像“临时工”,往往干的是“一锤子买卖”,常常可能处于吃了上顿、下顿还不知道在哪儿的生存状态。有行内的企业家表示,今年可能做了十几个项目,收入不错;但第二年可能就只接到一两个项目,生存都成问题。

  没有稳定的客户和收入,再加上甲方支付信用等问题雪上加霜,这类环保企业长期缺乏稳定持续的发展环境,而身处其中的从业人员也很难找到扎根积累的土壤,永远要为生存而战的企业也难以谈及自我创新和成长,产业整体也就做不大,活不好。

  一个稍显不恰当的比喻是,如果说工业治污领域还属于“游牧”状态,那么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就早已迈入“农耕”发展模式。尤其在市政公用领域市场化改革以来,以污水处理收费作为支撑,这一领域已经发展实践了特许经营的多种模式。

  其中,动辄长达二、三十年的运营合同,让供水、污水处理开始成为稳定持续的生意,技术、设备、工程、管理得以不断标准化、规范化,相关企业稳定成长,优势企业加速扩张,城市水务已成为环保产业细分领域体量和发展速度最快的一支,已经进入整合提升的产业成熟期。

  鹏鹞集团董事长王洪春曾发问:“工业废水领域是否也有可能诞生‘水务’市场?”他认为唯有如此,相关企业、行业才能有持续稳定的发展基础。工业废水治理市场必须由卖工程设备为主,走向以运营为引领的行业发展新阶段。

  第三方治理或成发展方向

  工业治污模式转变已具备政策环境,专业化、市场化治理将成可能选择,工业废水的业务领域将从单纯的设备工程扩展至设计、建设和运行的全产业链

  这一期望很有可能成为现实。眼下,工业企业污染将受到日渐严格的监管压力,性价比高的专业化运营有了进一步发挥优势的空间。

  尽管成文之时笔者还没有见到正式的文本,但工业水污染治理无疑将成为即将发布的“水十条”的重中之重。此前的“两高”司法解释、新环保法、排污费改税进程加快等,已经提前为此做了预热。

  与城市水污染治理相比,工业水污染治理要复杂得多。从废水本身来看,牵扯行业企业众多,浓度高、成分复杂、对环境毒害性大。更为严峻的是,数以千万计的企业让人员有限、手段单一的“猫抓耗子”式监管模式陷入窘境。

  监管难,处罚低,而治污成本高,基于这样的事实,企业对待治污设施运行的态度就很容易推断和理解。于是近年来,一面是纸面上节节高升的工业废水达标率,一面是未见明显改善的水环境和屡禁不绝的偷排直排。

  我国实施环评制度以来建立的工业治污体系是否切实发挥了作用,已经不再是个疑问句。一位靠近政策层的专家表示,传统的工业治污模式到了必须转变的时刻。而专业化市场化的第三方治理模式,或将成为可能的选择。

  在工业领域,市场化专业化治污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多方面的,业界呼吁多年,已无需赘言。这一模式也已经得到政策层的明确认可。在地方层面,上海已经首当其冲,从地方政府层面明确鼓励第三方治理。

  环保业界对此也是寄予厚望,认为这一模式如果能得到大范围的推行,那么工业废水的业务领域将从单纯的设备工程扩展至设计、建设和运行的全产业链,获得稳定的合同和收入将成为可能。此前在工业废水领域打拼多年的相关企业,还可以在同一细分领域的废水治理市场中获得积累和扩张的机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