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第五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白城 ,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 海绵城市建设近半项目开工(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8-06  浏览次数:161
核心提示: 白城 ,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 海绵城市建设近半项目开工(图)
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排水管网大会(水环境综合治理)邀请函(污水千人大会同期会议)

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白城 ,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白城 ,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白城 ,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白城 ,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白城 ,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白城市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以湿地为主,拥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气候问题一直是白城生态建设的瓶颈。白城市光照充足,降水变率大,旱多涝少,缺水不仅让自然环境变得十分脆弱,也极大地影响了市民的生活。

入选“国家海绵城市”,无疑是白城市寻求新发展的重要契机。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需要时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为此,白城市按照规划拿出22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海绵城市”试点,主要包括9项308个工程,预计2017年完工。

目前,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已完成三分之一,白城“海绵城市”的雏形已经随处可见——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新建大批人工湿地、水塘、人工湖,大片植树栽花、大幅提升绿地率,具备了防旱防涝的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的建设,更是让白城市与周边的湿地联系在一起。湿地本身就具有海绵功能,让水资源合理地在城市和湿地之间流通,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更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

(吉林记者站:丁陆阳)
 

白城 ,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中国日报吉林记者站2015-08-06 


 

随着雨季的来临,济南的“海绵城市”建设进度也越来越受关注。目前,在海绵城市的39平方公里试点区内,全部43个项目中已开工21个,剩余未开工的项目中已立项4个、待立项18个,项目的整体开工率已近半。其中,在建的二环南路、旅游路东段及舜世路二期南段已有不少道路交通系统的海绵设施建成,并取得初步成效。


随着雨季的来临,济南的“海绵城市”建设进度也越来越受关注。目前,在海绵城市的39平方公里试点区内,全部43个项目中已开工21个,剩余未开工的项目中已立项4个、待立项18个,项目的整体开工率已近半。其中,在建的二环南路、旅游路东段及舜世路二期南段已有不少道路交通系统的海绵设施建成,并取得初步成效。

(本报记者 范良 摄)



海绵城市建设近半项目开工(图)

08-06 11:38:00 来源: 济南日报(济南)


建设“海绵城市” 打造“会呼吸”的清远 首先是保留城市的水系统,水塘、湖不要再填了,发挥其蓄水功
新闻页面广告 300x250  关于参加2015年德国水处理技术强化培训及考察的通知
  近期,在暴雨天气下,不少城市“逢雨就涝”。据国家防总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已有41座城镇遭受内涝。今年雨季,清远部分城区、县区也出现城市内涝。日前,为治理“城市内涝”,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除建设地下排水管网之外,住建部正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建设地下排水管网很好理解,那么“海绵城市”能发挥什么作用?所谓“海绵城市”,就是遵循生态优先,通过自然水环境和地下排水系统,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简单地说,就是除地下管网之外,大力发挥湿地、绿地、水塘、河流等生态“海绵体”的排水和蓄水的功能,实现雨季时快速渗水、排水、蓄水,旱季时能实现水资源再利用。形象地说,“海绵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森林,而是会呼吸的城市。

  仔细分析为何城市地区“逢雨必涝”,表面上是因为城市排水能力不足,但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原有的水环境改变,即城市的“海绵体”被破坏。为了保证城市建设用地,城市水塘被填了、河道变窄了,城市绿地系统不多,大部分被硬底化,缺少渗水功能,城市成为钢筋水泥森林,不会呼吸。虽然城市配套建设排水管网,但难以满足暴雨下的排水需求。


清远市区也不例外。清远城区依江而建,本来北江周边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水环境。如东城、老城区等地水网密布,与水塘、沟渠一起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海绵体和水环境,城市呼吸顺畅。如此前的东、西门两大塘及天湖塘,三大水塘通过水渠相连,东、西两塘还通过水道连向北江,是比较完善的  
海绵体和排水系统。但由于城市建设需要,不少水塘、水渠被填了,如天湖塘、西门塘相继被填,东门塘面积正在缩小,旧城的水环境遭到破坏,再加上旧城城市建设十分密集、道路硬底化,旧城的海绵体功能丧失,导致每次暴雨来袭,旧城均出现内涝。再如近几年洪水导致清远部分县区、城镇频频被淹,也反映出沿线中小河流积淤严重、河床过浅,水环境遭破坏。

  从近几年全国城市的内涝教训来看,城市建设破坏生态环境、填塘填湖来建高楼大厦、城市建成钢筋水泥森林、城市绿地和湿地面积过小等,即使地下管网再强大,也难避免“暴雨看海”的尴尬。因此,保护好城市水环境,建设“海绵城市”,才是治理城市内涝的治本之策。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目前有一套指导标准,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保留城市的水系统,水塘、湖不要再填了,发挥其蓄水功能,做好中小河流的疏通、清淤,其次是城市绿地面积要增加,道路上的砖最好有渗水功能,发挥绿地强大的储水功能,再次是建好地下管网系统。清远作为年轻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有后发优势。希望清远在建成会呼吸的城、治理“城市内涝”上能率先破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