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生 |
![]() |
1953年-现在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副主任。 1972年陈静生教授在北京大学参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环保专业,是我国最早招收(自1978年起)环保硕士研究生的教师之一,至今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0余名。 他在我国率先开出“环境污染与保护原理”、“环境地学”、“环境地球化学”和“水环境化学”等一系列新课程,编写和出版了相应的教材。其中,《水环境化学》和《环境地学》均在大陆和台湾两地出版。《水环境化学》1992年获全国优秀教材奖。《环境地学》1990年获全国环境科学优秀图书二等奖,“环境污染与保护简胆原理”和“环境地球化学”先后区获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陈教授是1979-1980年中国环境学会环境教育委员会组织的头4期全国环保领导干部研讨班的主要授课人之一,编写的“水污染及防治”教材收集在我国第一本高校环保教材《环境保护概论》中(此书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他曾撰写多篇环保宣传普及性文章,如“认真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文发表于1982年7月29日的人民日报上、“强化环境管理也要依靠基础研究”一文发表于1987年9月17日的中国环境报上以及“环境地球化学进展”一文发表于1988年2月13日的中国环境报上等。1990年陈教授为《环境教育教师指导书》提出了有益的修改建议。陈静生教授多次接待香港学生来内地的环保考察团,向他们介绍和讲授内地环保和环保教育情况。他的教材《环境污染与保护简明原理》80年代初曾被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指定为主要教学参考书。他也曾被邀赴台湾大学地理系进行环保教学交流。陈教授于1995年被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授予“环境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1969年陈静生教授研制成功适于农村使用的饮水除氟方法,并自制除氟药剂和为高氟水源区农民修建供水除氟处理设施,受到周总理表彰。70年代初他对地下水盐度升高问题进行研究,首次查明是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农灌污水中有机物降解产生的CO2作用于土壤碳酸盐矿物的结果,提出的防治措施成效明显(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号:852789)。作为《唐山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铬污染治理》的技术负责人,陈静生教授提出了土壤潜在还原容量、有效还原容量和条件还原容量等概念,研究了提高土壤还原容量技术措施和将其应用于治理铬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可能性。他还研究了以保护地下水为目标的土壤质量基准建立的理论和方法,并应用平衡分配法,以镉、铅为例,提出了适用于研究区域的初步的土壤质量基准。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工作,在国际上仅有2-3例同类研究。 1984-86年陈静生教授主持的“鸭绿江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课题,对鸭绿江汞污染源的查明和整治作出了突出贡献,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他建立了第一个较全面表征我国水体颗粒物牲,具检索、查询功能的实用性数据库,并组织此领域全国著名学者对我国5条河流、3条大河口和4个海湾的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合作出版《中国水环境重金属研究》著作,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 陈静生教授参与主持了 “全国封环境背景值研究”,提供了我国30个省、市及沿海5个开放城市土壤中61种元素的含量水平资料,出版了大型数据册和地图集,深入控讨了土壤微量元素的地域颁规律。此成果为包括浦东新区开发评价、世行贷款淮北农灌区建设在内的几十个大型环评项目提供所需数据;为《中国封环境质量标准》和农业部的《绿色食品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成果的部分内容和经验被收入UVESCO出版的《为环境和资源管理服务的全球地球化学数据库》一书,被认为“在全球超低密度地球化学扫描工作中开创了先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陈静生教授发表环保论文100余篇,出版环保专著和教材6本。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有一篇环保论文发表于SCI国际学术刊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