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傅伯杰 --- 专家类别:院士,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02  浏览次数:395
核心提示:傅伯杰 --- 专家类别:院士,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姓名:傅伯杰             性别:男

职称:研究员             学历:研究生

电话:(010)62923557        传真:(010)62923557 

Email:bfu@rcees.ac.cn        邮编:10008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简介:

1989年获北京大学和英国Stirling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评价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973项目“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而积极的学术影响。现任国际生态学会执委、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副主席;国家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长、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副主任。SCI刊物Landscape Ecology (Springer),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Elsevier), Soil Use and Management (Blackwell),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Springer)编委、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pringer)主编。

主持完成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评价和景观生态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的学术成就。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发表学术论文290余篇,其中在Scienc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7部。

 

招生专业:

景观生态学。欢迎具有较好GIS、RS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自然地理学、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基础的学生报考。

 

专家类别:

研究员、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文名
傅伯杰
外文名
Fu Bojie
国    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58年1月4日
职    业
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主要成就
土地评价理论体系 
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
 
 

个人档案

所在的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
职称职位: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
1992至1994年在比利时Leuven大学土地和水管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
1994年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6年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中国西部重点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区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土地评价与水土保持”等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在土地评价、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开创性地将尺度-格局-过程有机结合,系统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发展了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理论,创建了综合集成的评价方法;注重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方向,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 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5部。1993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获中国地理学会首届青年地理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1年12月傅伯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  
 

个人经历

 

教育履历

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1984年获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学位
1989年获北京大学地理系和英国Stirling大学环移动图片境科学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1992-1994年在比利时Leuven大学土地和水管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
 

工作履历

1994年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6年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
 

个人获奖情况

1993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8年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曾获中国地理学会首届青年地理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所获荣誉

1、国家“十五”攻关重大项目“中国西部重点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景观格局演变与水土流失机理”
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课题(973)“区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环渤海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持续利用模式”
6、国务院三峡移民开发局重大科研项目“三峡移民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7、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土地持续利用的系统研究”
8、欧洲联盟INCO-DC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国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土地评价与水土保持规划”
9、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中国生态环境区划”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景观空间格局对土壤侵蚀和元素迁移的影响研究”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森林景观的空间格局和景观多样性研究”
12、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原理及其应用,获1997年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13、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获1993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14、陕西榆林地区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改善研究,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十);
 

学术著作

 

已发表论文

[1]吴雅琼 刘国华傅伯杰 郭玉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07,27(5):2126~[2]刘占锋 刘国华 傅伯杰 胡会峰郑晓翾 吴雅琼.人工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07,27(3):1011~[3]尹飞毛任钊傅伯杰 杨萍果.盐渍区农田氮肥施用量对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2):596~[4]邱扬傅伯杰 王军 张希来孟庆华.土壤水分时空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07,26(1):100~[5]傅伯杰 牛栋 于贵瑞.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地球系统科学中的作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1):1~[6]张心昱陈利顶 傅伯杰 李琪齐鑫 马岩.农田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2):303~[7]傅伯杰 赵文武陈利顶.地理学: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7,13(5):2~[8]虎陈霞傅伯杰 陈利顶 连纲.黄土丘陵区农户环境意识和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态度分析[J].农业经济,2007,(5):31~[9]傅伯杰 赵文武 陈利顶.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6,61(11):1123~[10]傅伯杰 赵文武 陈利顶 吕一河王德.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J].科学通报,2006,51(16):
傅伯杰著作
1936~[11]刘世梁傅伯杰 刘国华马克明.我国土壤质量及其评价研究的进展[J].土壤通报,2006,37(1):137~[12]胡会峰 王志恒刘国华 傅伯杰.中国主要灌丛植被碳储量[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4):539~[13]傅伯杰 吕一河.生态系统评估的景观生态学基础[J].资源科学,2006,28(4):5~[14]李国强马克明 傅伯杰.区域植被恢复对生态安全的影响预测——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为例[J].生态学报,2006,26(12):4127~[15]徐建英陈利顶 吕一河 傅伯杰.基于参与性调查的退耕还林政策可持续性评价——卧龙自然保护区研究[J].生态学报,2006,26(11):3789~[16]卫伟陈利顶 傅伯杰 巩杰.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特征值和下垫面因子影响下的水土流失规律[J].生态学报,2006,26(11):3847~[17]吕一河 傅伯杰 陈利顶.生态建设的理论分析[J].生态学报,2006,26(11):3891~[18]张心昱 陈利顶 傅伯杰 李琪 齐鑫马岩.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北京市延庆盆地为例[J].生态学报,2006,26(10):3198~[19]徐宪立 马克明 傅伯杰 刘宪春 黄勇祁建.植被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3137~[20]卫伟 陈利顶 傅伯杰 赵新峰黄志霖 巩杰.黄土丘陵区不同降雨格局下土地利用的水土流失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6):19~
 

已发表专著

1.Fu Bojie, Wang Jun, Chen Liding, Qiu Yang. 2003. T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in Danangou Catchment,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Catena.(in press)2. 傅伯杰,陈利顶,邱扬,王军,孟庆华着,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pp303。3.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等编著,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pp358.。
 

代表论著


  1. Fu Bojie. 2008. Blue Skies for China. Science, 321: 611.
2. Fu Bojie, Lü Yihe, Chen Liding. 2008. Expanding the bridging capability of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23(4):375-376.
3. Fu Bojie, Zhuang Xuliang, Jiang Guibing, Shi Jianbo, Lu Yihe. 2007,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2: 7597-7602.
4. Fu Bojie, Hu C.X., Chen L.D., Honnay, O., and Gulinck, H. 2006. Evaluating Change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 between 1980 and 2000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of Ansai county,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114: 387-396.
5. Fu Bojie, Zhang Q.J., Chen L.D., Zhao, W.W., Gulinck, H., Liu, G.B., Yang, Q.K., and Zhu, Y.G. 2006. Temporal change in land 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lope degree and soil type in a small catchment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Catena, 65: 41-48.
6. Fu Bojie, Zhao W.W., Chen L.D., Lu, Y.H., and Wang, D. 2006. A multiscale soil loss evaluation index.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 4448-4456.
7. Fu Bojie, Zhao, W.W., Chen, L.D., Zhang,Q.J., Lu, Y.H., Gulinck, H., Poesen, J., 2005.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at large watershed scale using RUSLE and GIS: 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16(1): 73-85.
8. Fu Bojie, Zhao, W.W., Chen, L.D.,Liu Z.F, Lu Y.H. 2005. Eco-hydrological effects of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1): 25-32.
9. Fu Bojie, Meng Qinghua, Qiu Yang, Zhao Wenwu, Zhang Qiuju and D.A.Davidson. 2004. Effect of land use on soil erosion and nitrogen los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15:87-96.
10. Fu Bojie, Wang Jun, Chen Liding & Qiu Yang. 2003. T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in the Danangou Catchment,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Catena ,54(1-2):197-214.
11.Fu Bojie, Yang Zhijian, Wang Yanglin & Zhang Pingwen, 2001.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soil moisture spatial distribution on the hill slopes of the Loess Plateau, SCIENCE IN CHINA(D), 44(5):395-402
12.Fu Bojie, Chen Liding, Ma Keming , Zhou Huafeng, Wang Jun, 2000,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 use and soil condition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China, Catena, 39:69-78.
13.Fu Bojie , Chen Liding, 2000, Agricultural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in the semiarid hill area of loess plateau,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44:291-303
 

其他相关

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
  专家类别:院士,研究员 
  职务: Professor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