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知道,作为一座特大型城市,上海每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湿重就有3000-4000吨。按照传统处理办法,这些污泥经过简单处理后,只能填埋,占用土地资源不说,还会释放污染物。
一项名为“污泥深度减量与有机质高效利用技术及示范”的技术,不仅使上海大部分污泥的体积减半,还有三分之一污泥经过处理后“变废为宝”,用于厂内污泥加热利用。这项技术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完成,首次系统解决了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技术难题,项目成果荣获2015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首创计算模型摸清“家底”
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规模稳步增长,污泥产量也相应增加。截至2014年底,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为13087万吨/日,污泥的年产生量已经超过3000万吨。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存在“重水轻泥”现象,虽然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经超过90%,但是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还不足50%。
对污泥进行有效处置,先要算清污泥的“产量”,以此为依据,配套建设相应的处理设施。以往,我国污泥产量的计算方法主要参考国外,由于我国污泥的含沙量较高、有机质浓度较低,按照国外计算方法,实际上是无法准确计算污泥产量的。
以上海市政总院总工程师张辰为核心的科研团队,针对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瓶颈问题,通过历时3年的试验研究和100多座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分析,首次建立起了适合我国污水水质特征和污水处理厂运行特点的污泥产量计算模型。经过亚洲最大的上海市白龙港污水处理厂验证,模型误差小于10%,解决了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计算不准确的技术难题。
污泥产率试验
深度脱水污泥体积减半
按照传统的技术,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主要采用带式压滤和离心脱水的工艺处理,污泥含水率降至80%左右,就只能用于填埋。此次问鼎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污泥深度减量与有机质高效利用技术及示范”技术,创新开发了污泥高效低耗深度脱水工艺,将电化学处理和高级氧化技术引入污泥预处理,开发了污泥高效低耗深度脱水技术。这项技术能将不同泥质的污泥含水率一次降至60%以下,而且药剂投加少、无二次污染。
污泥深度脱水工程
“污泥含水率处理从原先的只能降至80%左右,到现在可一次降至60%以下,污泥的体积可减少一半。”上海市政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上海70%以上的污泥都已采用此项技术处理,以上海每天产生体积在3000-4000立方米湿污泥计算,每天就可节约占用1000多立方米的空间。
上海三分之一污泥“变废为宝”
其实,污泥处置十分紧迫,不光是因为污泥填埋占地,而且因为污泥中的有机物质,即便在填埋后仍会导致污染物的释放,造成环境污染。
何不把废弃的有机物质利用起来,用于制备沼气,从而“变废为宝”?目前,我国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很低,用于制备沼气的污泥不足2%,而英国有75%污泥用于制备沼气。
上海市政总院的科研团队首次自主研发了有机质高效利用技术,解决了我国污泥用于制备沼气的难题。如今,在上海市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全市已有三分之一的污泥经处理后,每天产生4万立方米的沼气,约可节约2.4万方天然气。污泥“变废为宝”后又用于进泥加热、污泥干化等污水处理厂的热利用。如此循环往复,大大节约了资源。
白龙港污泥厌氧消化
全国200多座污水处理厂应用
“污泥深度减量与有机质高效利用技术及示范”项目已形成了6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授权和申请专利12项,相关成果被我国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引用,提升了我国污泥处理行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获悉,该项目成果先后在上海、重庆、河南、江苏等地200多座污水处理厂和30多座污泥处理工程中成功应用,污泥处理总规模达3536.5吨/天,节约能源18.7万千瓦时/天,减排温室气体2570吨/天,有效缓解了上海、重庆、郑州等城市污泥处理处置压力。其中,污泥资源化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于亚洲最大的上海白龙港和中西部最大的重庆鸡冠石污泥厌氧消化工程,工程规模占全国污泥制备沼气工程总规模的半壁江山。